三牛娱乐新闻

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发展创新中心

Writer: admin Time:2022-08-21 Browse:155

  (左起)港大经管学院谢予博士、地理系林初升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叶嘉安教授和许吉黎博士

  香港大学(港大)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于去年12月至今年5月在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开展高新科技企业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深圳和东莞访问了363家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的内资,港资和其他外资企业。研究发现尽管香港拥有科技研究的优势,珠三角在使用香港的高新科技、劳动力和生产性服务业上仍然存有若干障碍。

  研究团队由港大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中心叶嘉安讲座教授领导,成员包括经管学院中国与全球发展研究所陶志刚教授、地理系林初升讲座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中心刘行健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杨帆副教授。

  自197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和珠三角的合作日趋紧密和高效。过去依赖市场力量驱动下取得成功的「前店后厂」区域合作模式,自2000年代以来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难以为继的态势尽显。一方面,珠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香港作为连接珠三角和世界桥梁的作用正在减弱。

  珠三角的高新科技工业发展迅速,香港传统四大支柱产业 - 金融服务业、旅游业、贸易和物流业,以及专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只有金融服务业和专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内仍然保持竞争优势。

  香港现在拥有4所世界排名100强的大学和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对而言,珠三角并没有世界排名100强的大学,整个广东省也仅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在高新科技的研究有明显的优势,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角色。

  虽然香港的高新科技研究在大湾区处于领先地位,但我们的高新科技是否被珠三角的高新科技产业所使用呢?

  一.珠三角近年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外向、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转为高新科技产业模式发展,逐步发展出区域性近乎完整的高新科技发展体系和海内外混合的销售市场。

  二.内资企业主要使用珠三角和内地其他区域的服务和高新科技, 很少使用香港的服务和技术,主要由于香港的成本较高、与内地市场的需求脱节、对内地商业模式的渗透不足,不了解香港的生产性服务和高新科技,以及香港居民较低意愿到珠三角就业和对内地情况和市场不熟悉等原因。

  三.港资和其他外资企业很多也使用珠三角的服务和高新科技,但仍会使用香港的服务和高新科技,然而比重不高。使用香港服务的原因是能够有效满足服务需求和对国际市场与规则有较好的理解。使用香港高新科技的原因是能够有效满足技术需求、与国际标准对接以及相比内地科技有竞争优势。

  四. 雇用香港劳动力的主要是港资企业。接近90%参与调查的内资企业从未雇用过香港的劳动力。雇用香港劳动力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对国际规则的理解、有能力解决问题和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没有雇用香港劳动力的原因在于高成本、低意愿到内地工作以及不熟悉内地情况。

  五.港资企业在珠三角使用香港的科技、劳动力和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源于香港总部母公司与珠三角公司的内部组织联系。

  六.香港在推动珠三角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减退,然而目前在市场拓展、国际化运营、企业融资和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等方面仍然拥有优势。

  基于该高新科技企业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团队对于促进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发展创新中心,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珠三角内资高新科技企业因为缺少与香港沟通交流的机会和管道,他们对香港具体的创新成果缺乏了解。因此,香港需要寻找多方渠道,让更多珠三角的内资高新科技企业了解和接触到香港高新科技的创新成果。

  政策建议包括:1)鼓励香港高新科技更好地对接内地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2)通过在珠三角建立子公司或积极参与各类推广活动(如会展和会议),以加深香港高新科技企业和内资企业之间的互动;以及3)推动珠三角高新科技企业在香港设立子公司,让他们更大程度参与到香港本地的高新科技创新系统中,从而在珠三角企业中传递和应用香港高新科技的创新成果。

  香港的高新科技创新系统尚待完善,包括研发力度不足和公共研发开支低,支持高新科技初创企业发展的体系尚待改善等,都是进一步技术转移和商品化的瓶颈。面对珠三角日益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体系,香港必须进一步优化研发环境,完善其上游创新能力,使其与珠三角的中下游互补性创新环节更好地衔接。

  政策建议包括:1)香港特区政府提高研发经费的公共支出水平,以鼓励高新科技的创业,以及现有企业提高他们对上游科技研发的投入;2) 除了应用研究的,也应该多投入资源给香港研究资助局,以加强香港的基础研究来带动应用研究;3)优化香港的大学鼓励学者把研究成果转移至企业的机制,藉以推动香港科研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发展。

  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本身的内部组织联系,对其在香港和珠三角之间的高新科技产业互动发展至为重要。因此,香港必须致力发展原始创新和本地的高新科技产业,以防止本地产业空洞化。香港需要善用其科技研发成果,发展本地的初创工业,避免完全依赖的珠三角的工业。

  政策建议包括:1)透过不同的政策工具(例如对策略性产业,提供更多工业用地和财政支持),加强对本地初创企业和高新科技工业的支持;2)鼓励企业开发和商业化香港的高新科技,完善本地的创新链;3)完善香港高新科技产业创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高新科技劳动力、系统化的供应链,以及下游市场销售的管道;4) 鼓励推动港商在珠三角设厂和分公司,加强与香港高新科技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

  近年,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崛起,而香港作为珠三角对外窗口的角色正不断弱化。内地的「双循环」经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一个新的商业机遇。

  政策建议包括:1)鼓励推动香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到珠三角建立分支办公室,以抓住区域和内地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前台后室」的生产性服务业跨境区域合作模式,以取代过去的「前店后厂」经济合作模式;2)完善跨境服务合作机制,便利数据和信息的流通;3)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跨境联系的制度协同,例如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的专业资格互认和统一服务的标准和规则。

  促进包括人、货物、资金、数据和信息等多种生产资源的跨境便捷流动,有利于香港参与大湾区的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单向自由人流(从香港到内地),窒碍了香港在珠三角的融合发展。企业和科研人员的跨境交流对大湾区的高新科技工业发展很重要。研究结果显示珠三角内资企业很少使用香港的服务和技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不了解香港的生产性服务和高新科技。香港的商人和科研人员跨境到珠三角很方便,但是珠三角的商人和科研人员来香港便很不方便和化时间。珠三角的科研人员如果要来香港的大学访问交流,要化很多时间向香港入境事务处申请工作签证才能成行,跟到海外交流差不多化时间,大大减低他们到香港交流的兴趣和意欲。

  政策建议包括:1)利用新一代的信息及通讯(ICT)科技推动跨境和跨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区域的建设,方便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2)创新跨境签证申请安排和管制,尤其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商务签证和过境柜台作灵活安排,利用智慧科技为大湾区内地的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快速(just-in-time)的网上电子商务签证,并在口岸设立像现有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同道一样的粤港澳大湾区商贸创新科技通道,方便他们过关,到香港洽谈生意和合作。

  珠三角高新科技企业问卷调查和访谈是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项目资助的「寻找香港与大湾区的新经济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的其中一个研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