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Writer: admin Time:2022-09-10 Browse:197

  【编者按】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栽树工程,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省政协坚持“党委有声音、政协有响应,党委有部署、政协有跟进”,聚焦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组织委员与企业家围绕科技创新议题认真履职、协商建言,努力为安徽创新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我省拥有众多创新要素,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对经济结构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做强创新链,加大平台引进力度,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合作,探索建立融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做优人才链,集聚高端产业人才,建立产业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产业人才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做到引才、稳才两手抓;做大资本链,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扩大高校院所有效研发投入,注重研发经费的覆盖面。引导培育科学仪器龙头企业,集聚孵化一批产业链企业,打造高端科学仪器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安徽创新馆、科技大市场等平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的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提供精准全方位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服务,做好成果转化的“引路者”和“护航人”。填补相关制度或规范空白,更好地促进校企之间深入长效合作,加快前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的速度,共同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现阶段,有关方面对新能源系统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政策和引导力度不大,创新组织和人才短板突出,重大创新成果较少,成果转化效率低。

  建议加强创新组织建设,成立国家或省级新能源系统技术创新实验室,聚合国家、行业、省内优质产学研资源,面向高效发电、能源系统融合、端到端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加快技术创新和突破,树立安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强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有关部门统筹对接事宜,在信息平台定期发布高校系统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跟踪有关对接进展,定期诊断供需错位等问题;以组织论坛、会议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各方诉求,提高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匹配度。推动创新成果场景应用,在全省打造一批系统技术创新成果示范项目。

  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转什么”“怎么转”“谁来转”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障碍。

  建议省及以下各级政府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职能部门,常态化统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项目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保障问题。建设可高度信赖、相关职能部门认可的信息交流共享“百度”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供给和产业技术需求两方信息一键进入、方便搜索,让企业能找到技术,让技术能找到“家”。

  强化“中介”“中试”两个机构建设,选择我省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支持高校院所以及行业龙头牵头建设开放共享的中试平台,在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的条件中,突出中试条件的占比权重。组建由技术、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组成的第三方技术评估和转移转化机构或平台,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和管理,培育高质量技术经纪人队伍。

  建议规划打造科技创新和转化集聚区,构建创新发展新引擎。按照科产城一体融合的思路,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及合芜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在国家高新区等创新资源富集区域,密集引入、布设“政产学研用金”等各类创新要素,着力打造诸如 “中国声谷”“科大硅谷”、研发总部等汇聚地,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成果转化顺畅、生活配套完备的都市型科技创新集聚区。大力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持续加大对高校院所经费投入和编制等政策保障力度,提升安徽高校院所整体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引导高校院所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性。出台安徽省属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考评考核细则,激发高校院所创新转化积极性。

  聚焦“有什么”,让手上成果活起来。筛选足够数量具有转化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充分宣传推介;大力发展高校院所类、行业类、区域类、服务类技术转移机构;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大院大所设立新型转化机构,解决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

  聚焦“要什么”,让需求导向树起来。以市场导向、企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让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让企业发现市场需求、让市场验证技术价值。瞄准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开展大体量、多学科协同攻关;围绕十大新兴产业体系,统筹分类组建产业链研究院;积极引导企业上线广撒“英雄帖”,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

  聚焦“破什么”,让转化路径通起来。完善成果多元价值评价体系;落实高校、院所、国有企业自主处置权,完善尽职免责规范和细则;加快建设以中试孵化服务为核心的新型研发中心,在领军企业、产业园区建设通用性、行业性的研发基地,积极引进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来皖设立成果熟化平台。

  聚焦 “帮什么”,让创新生态优起来。加快构建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实行 “薪酬谈判”“人才双聘”“项目经理”等举措,大力招引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目前,我省是全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按照一般科研规律,大科学装置的终极成果转化可能需要30年至50年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大批成果可以边研发边转化。

  建议加强对大科学装置等衍生成果捕捉,深化在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的合作,及时跟踪服务在皖开展实验的国内外科研团队和科技成果,滚动实施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转移转化清单。加快中试熟化基地建设,健全中试研究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明确服务机构和支持政策,鼓励大科学装置、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建立通用性或行业性中试示范基地。推进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高校院所等围绕优势领域布局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建立省市协同机制,与“双招双引”相衔接,推动各市积极对接大科学装置等高端研发机构,招引重大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应用。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大科学装置等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推动基础研究、技术进步和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建立与科技转化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作用,扩大市天使基金规模,优化基金管理考核方式,强化投早投小。推动设立市级科技银行,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

  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是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的重要基地。将高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健全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开展高校知识产权贯标工程,建立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全面提升知识产权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能力,形成高校知识产权综合优势。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建立专利申请前的评估制度,支持高校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经济领域有关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加强国际专利的申请。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专门机构,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强化政策引导,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实现转型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作用。

  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程度决定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是否符合产业需求,而生态体系的优劣则决定科技成果能否穿越“死亡之谷”,实现产业化应用。

  建议“双链”贯通,以“需求牵引”打通链条上下游,抓住工业互联网契机,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实时互联互通、精准对接;鼓励高校设立“双链融合专员”岗位,引导高校院所面向企业所需开展科研。 “双链”提升,以“龙头带动”推动能级跃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产业链“链长”,牵头打造产业联合体,以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校为创新链 “链长”,牵头打造创新共同体;鼓励科学家和企业家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的体系化总体设计,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互相嵌套和提升。 “双链”协同,以“平台支撑”促进成果转化,成立安徽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究中心,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核心技术的战略路径,推动创新成果率先在安徽转化、创新产品率先在安徽示范应用;生态赋能,以“金融服务”助力效率提升;建立精准的金融灌溉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建立科技创新风险预警机制。

  近年来,宿州市积极与上海张江高新区对接合作,共同成立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携手推动品牌共享、平台共建、基金共育,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皖北等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一些经验。

  建议进一步推广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合作共建经验,努力形成示范效应,加快推进我省后发地区特别是皖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探索建立沪皖合作园区利益共享机制,并从省级层面推进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规划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园区加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在省级合作园区建立和推广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及中试基地,并给予专门政策支持。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倾斜,设立合作园区建设专项贷款,加强省级统筹调剂,有效解决用地指标,支持合作园区建设 “科创飞地”,实现“研发孵化在外地、转化应用在本地”。加大人才智力支持力度,支持园区举办省内外重大引才引智活动,推动在园区建立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推动省内高校在合作园区所在地设立二级学院,鼓励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合作园区兼(挂)职、参与项目合作。

  新型研发机构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枢纽。要依据安徽省产业发展规划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整体布局规划,构建面向产业的综合性、区域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建议结合安徽产业布局及区域创新资源差异化需求,统筹协调,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分类布局、分类评价体系。健全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新型研发机构聚焦产业的链长、主管部门、行业专家等构成,市场化运营、市场化薪酬,建立灵活的发展机制。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对接,建立产业技术需求库,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以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开展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促进产业资源集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鼓励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向全省各市拓展,打造面向地方重点产业的创新联合体,政府配套相关政策,建立会商机制,形成全省跨区域、跨产业、跨层级的新型研发机构交流合作机制,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对各地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拉升能力。

  目前,高校科研成果特别是专利的有效转化不高,高校、发明人、企业、政府有关部门、中介等都有各自的利益关注点,诉求并不一致,从诸多角度阻碍了转化实施。

  建议建设省级技术成果转化指导办公室。扶持发展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统筹省内高校院所,或依托“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构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成果转化;推进中介服务组织面向市场需求开展专利转化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产业化开发等活动。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有关部门督促高校完善专利转化的利益分配制度,严格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对于科研人员的保护性规定。加强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推动高校探索“先试用、后交易”的方式,将专利技术先行交于企业试点,或者出资建立中试平台,熟化技术,消除企业的交易顾虑、降低交易风险;推动高校专利转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其联合企业对技术的应用前景展开评估,再择优进行科研攻关,并进一步细化实施政策措施,让专利转化改革更加务实,更具操作性。

  具有原创技术的“硬科技”产业,发展初期市场基础较弱、市场转化难,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爆发式的增长,政府和社会应该投入更多的耐心、关心和包容,培育这批潜在独角兽企业。

  建议加强政企联系,通过指派专员(科技特派员)及时、精准收集、处理及反馈企业的困难和诉求。打通企业知识产权快速获取通道。推进国家、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提供知识产权快速审查、确权服务,对有原创科技成果的雏形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依托“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各类各层成果展示平台,打造集聚地,做大做强成果交易市场。加强企业高端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双重作用,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推动金融资本进入。提高政府平台投资的容错率,加大风险性投资力度,积极引导投资平台育种育苗,及时及早地发现成长力强、潜力大的“硬科技”企业。加强科技成果精准转化。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决定性作用,从精准供需管理、精准供给决策、精准转让管理与精准绩效评价4个方面保障实现科技成果精准转化。

  科技社团具有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在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建议组建全省性的技术经理人组织,成立安徽省技术经理人协会。支持科技社团组织同行专家对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等方面作出客观评价结论,解决科技成果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快成果开发应用。鼓励科技社团深度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科技社团举办集会展赛商于一体的学术会议,促进知识生产部门与技术开发部门的有效链接;开展“会地合作”“会企协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对实现成果转化落地的要给予奖励。支持科技社团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培训,在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中增加技术转移转化高级研修项目,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加强对技术经理人培训和继续教育;在省属有关高校开设技术转移转化课程;开展技术经理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鼓励更多的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

  建议依托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中试孵化平台,承担行业内新技术、新产品中试验证、评价职能,省级财政按总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落在省内。中试孵化平台对实施中试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事前评价、过程监管和事后评定,实现全过程风险把控和有效数据采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中试平台。可围绕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优势产业,就近利用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优势资源,由政府牵头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按需对接,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各出一部分资金,共建中试平台。

  加大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企业申报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获得相关检测检验平台认证。推进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资源开放共享,引导和鼓励高校院所、行业创新平台等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以非营利方式向企业开放。聚焦中试孵化、应用场景等科技成果转化薄弱环节,出台相应政策资金支持办法,推动政策资金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源头创新”,大力提升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活力。

  建议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将科技创新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重大项目为先导,开展前瞻性、颠覆性、战略性基础研究,聚焦“卡脖子”技术,培育重大原创性成果。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大力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全面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营造有利于发挥人才潜能、鼓励竞争合作、砥砺源头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坚持包容多元、宽容失败、鼓励冒尖,构筑让科学家感受到科研环境宽松、原创氛围浓郁、自由探索空间大、体制机制束缚少的学术生态。培育壮大成果转化服务队伍,通过市场化手段组建由科研人员、技术经纪人、财务专家等组成的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组建 “专职+兼职”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梯队,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机构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经费保障,针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建立分类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科研经费的总体投入力度,建立竞争与稳定相结合的科研经费投入模式;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的风险防范、信息披露和监管系统,逐步实现风险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的一体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