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辽宁省典型科技创新企业经验介绍

Writer: admin Time:2022-09-15 Browse:96

  配置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电力电子节能成套装备研发检测试验设施设备其中包括2座企业专用66kv高压试验变电站国内唯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试验中心国内同行业最完备的svc高压全载试验系统和hvc大功率试验机组系统高压电力电子成套设备全球客户远程监控中心配置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rtds全数字实时仿真分析系统pscad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软件ems电磁兼容试验检测设备各种动模试验用高压电机机组pdm系统以及其他专用高电压试验检测设备等满足了各种电力电子装备的研发试验系统仿真型式试验出厂例行试验等全过程检测试验需三自主创新确立行业领先地位科技投入是产品创新的保障

  在我眼中,未来跟明天是两回事,天命和命运是不同的。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 未来是自己在一生各种偶然性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 一股正面的驱动力,当你把思维、想象和行动谱成乐章,在科技、人文、商业无 限机会中实践自我,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借鉴,在实践中思考,做自己的行 动英雄。

  沈鼓集团是一家拥有近 80 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一类企业,是以重大技术装备为主导产品的国家 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机械工业 500 强企业。多年来,沈鼓集团坚持“科技兴企” 的发展战略,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合作为辅”的技术发展路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拥 有了比肩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创造了多项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奇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 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坚持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实现企业技术升级 (一)瞄准先进技术,奠定发展高起点。多年来,沈鼓集团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实施“引 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先后从 7 个国家引进了 20 项先进的风机、泵、往复机技术, 并通过消化吸收,在压缩机、泵、往复机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检验等方面获得了几百项技术 成果,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目前,在离心压缩机气体动力学、转子动力学、 高效基本级开发和压缩机热力模型开发及优化选型等核心技术研究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 设计制造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二)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沈鼓集团于 1997 年建立了省级企业 技术中心,2000 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2 年设立专门研发机构,建立科技特区,专 门负责新产品和关键技术开发。2007 年,建成了企业研发实验中心,以满足企业技术开发的试验需 求。2010 年,公司本着“专业分工、规范管理”的原则,将研发部与实验中心整合为研究院,专门 从事企业中长期单元技术及重大新产品开发与试验研究,设立科技管理部,负责科研项目的统筹管

  理。沈鼓集团研发系统自成立以来,围绕着影响产品发展的气动性能、力学分析、水力分析、新材 料开发等方面攻克了 200 多项关键技术。 (三)舍得研发投入,为创新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沈鼓集团每年的费用计划中有 2 项不封顶,科 研开发经费就是其一。在科研专项经费投入上,公司每年结合年度技术创新计划,制定科研费用计 划,并通过加强资金运作与管理,确保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 5%,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 强大的资金保障。 (四)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研发实验手段。“十一五”期间,围绕公司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购 置了各类大型服务器 60 多台,组建了高性能计算平台。沈鼓集团先后实施了 2 次技术改造(三厂 重组、核主泵基地建设),建设了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研发实验中心,占地面积 1.4 万平方米,新建 各类试验台 60 多个,其中包括:大型产品试验台 38 个,科研开发试验台 23 个。这些试验研发平 台的建设,大大提升了企业产品试验研发能力。

  结合国家重大核电专项,企业正在建设核主泵试验台,该试验台建成后,可以满足大型核泵 产品进行各种性能试验的需要,提高核泵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水平,为成功研制国产三代核主泵奠定 基础。结合大型透平压缩机能源中心建设项目,我公司正式启动了三期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管线压 缩机和 LNG 压缩机试验台,以提高产品试验能力,使我国具备该类产品的国产化能力。

  此外,沈鼓集团在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进口导叶和非定常流场试验台,在东北大学建立了转 子非线性振动实验台,大大提升了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研发依托能力。 (五)充分借助外力,创建了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创新的生力 军。沈鼓集团本着“合作、创新、共赢”的原则,在产学研合作上走出了合作开发项目——建立技 术分中心——联合成立研究院的发展道路。1999 年,成立了辽宁省首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0 年,沈鼓集团获批并成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此为依托,先后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西安 交大技术分中心、大连理工技术分中心、东北大学技术分中心和浙江大学技术分中心;2006 年,与 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创建了沈鼓—大工研究院,成立了特邀院士工作站;2007 年,与西安交大签订了 共建透平压缩机非定常流动试验基地和节能降噪团队协议;2009 年,与中科院金属所签订全面战略 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双方在材料学科方面的合作序幕;2011 年,进一步加深与西安交大的合作, 成立沈鼓-西安交大研究院。由此,沈鼓集团建立了以“三院两站四中心”为核心的多领域、多层 次、立体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它也成为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障。 二、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精心培育创新团队

  (一)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沈鼓集团激励政策的核心是具有市场 竞争力的薪酬与个人发展机会并重。“十一五”期间,沈鼓集团通过建立非领导职务序列及专业技 术职称聘任制度,待遇薪酬政策向高技术群体倾斜,向高级人才倾斜制度。在技术中心内部,推出 了技术领军人才享有技术责任津贴制度、技术“三优”人员评选、设立专职研发津贴、设立股权激 励、产品承包奖等一系列特殊的激励政策,每年对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重大新产品项目、专利项 目等进行评定,奖金上不封顶;每年还安排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继续学习深造或者出国学习、考 察等;选派青年骨干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再深造。 (二)荣誉激励,鼓舞技术人员的创新斗志。为更好地激发广大技术人员的创新潜能,沈鼓集团一 方面组织业绩突出的技术人员申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荣誉称 号。目前,公司享受政府特贴人员有 35 人,有 4 人进入省“百人”层次,10 人进入“千人”层次。 另一方面积极推荐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申报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进步 奖和技术成果奖。“十一五”期间,工程技术人员荣获了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120 多项,其中包括 “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等 3 项国家科技进 步二等奖。 (三)加强引进国外优秀智力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在充分开展国内合作的同时,我们通过 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引智计划项目优惠政策,加大与国外先进企业合作的力度。与美国 GE 公司、 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三菱公司、美国 EMD 公司、美国超导公司、英国伦敦大学等国际知名企业和 高等院校开展了国际合作,引进了 AP1000 核主泵、大推力往复式压缩机、海水循环泵、长输管线 项先进产品设计技术,购置了美国 CFX、比利时 NUMECA、美国 ANSYS 等 13 项设计软件 等。与美国西南研究院共同开展了“叶轮类金刚石薄膜工艺处理”研究,并在压缩机产品上进行推 广应用;与英国伦敦大学开展了“压缩机及泵级的设计与开发”项目;邀请瑞士阿特拉斯公司、美 国能源公司和英国克莱德公司专家来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聘请西门子公司的优秀专家来企业培训 等。 (四)实践育人,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沈鼓集团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但拥有大量 的高、尖、新技术设备,而且还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多年来,沈鼓通过不断完善 培训体系,优化培训流程与培训项目,建立了分类人才管理培训体制,更好地满足企业各层员工的 不同知识需求,形成了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的良好局面。此外,沈鼓还增加培训经费投入,设立了 重点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加大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培训中心占地 3000 平方米,内设现代化远 程网络传送系统,为人才培训提供了完备的设施与有力的资金保障。

  近年来,集团加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力度,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卓越经营, 经济规模连续 10 年保持快速增长。2011 年集团完成销售收入 180 亿元,位居世界机床行业之首。

  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走过了从技术模仿和引进到自主 创新的道路,实现了从传统生产制造型企业向抢占高端市场的创新型企业的提升,实现了从分散型 技术创新向建立集成技术创新体系的提升,实现了从被动模仿向主动创新、主动进行核心技术突破 的提升,实现了从重视单个产品创新向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提升,实现了从生产机 床、卖机床的产品导向向以顾客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一揽子服务的提升。

  一、坚持“三个三”战略,引领机床行业的技术进步 按照“国际化,世界级”的总体战略,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归纳总结了“三个三”战略,

  即:三条途径并举、三个方向联动和三位一体目标。 (一)三条途径并举。一是自主研发。建立高水平数控机床研发平台,完善三级自主创新体系,

  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的自主研发良性循环。二是联合研发。在国内研发人才集中地 区与高校联合建立研发基地;在国外,与研发能力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机构合作研发。三是技术和 企业并购。选择海内外机床领域技术领先的企业直接并购,实现相关数控机床技术的高起点介入, 完善产品品种。

  (二)三个方向联动。一是高档数控机床。面向国家重点行业开发卧式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 心、门式加工中心、复合加工中心、卧式车削中心、立式车削中心、数控特种机床、重型数控机床 八大系列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二是关键功能部件。重点研发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五轴头、车铣 头、数控刀架、数控转台、高速刀库机械手等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三是共性基础技术。在数字化设 计基础/共性技术领域、产品结构设计领域、工艺技术领域、测试检验技术领域及应用技术领域等 五个领域相关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取得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三)“三位一体”目标。开发新一代世界水平的数控机床和功能部件产品;培养一支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研发创新人才队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式的国际化研发体系。 二、建立创新型人力资源引进、培养、激励机制

  多年来,集团始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于高层次人才,集团利用国家各类优惠政策 加快引进,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集团给予购房、购车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 励人才来沈创业发展。

  在海外引智方面,采取人才引入和与科研机构合作并举的方式,先后引进海外研发团队 5 个, 累计聘请近 20 名技术经验和工作经历丰富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地区的外国专家,负责产品设 计、研发流程优化与技术研究的咨询指导工作;与德国 RP、IPK、柏林工大等科研机构合作,利用 科研机构的综合技术优势,合作开展产品联合设计、产品性能检验测试、实验与检测环境规划等科 研工作。

  同时,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全面性,进一步加强世界先进管理理念、市场经 济、法律知识、实用技能等内容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在培训方法上注重实效性,坚持长 期培训与短期培训、脱产学习与在职自学、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手段上注重多样性,充分利 用网络、电教等现代技术,不断满足员工培训的个性化需求。与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 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进行联合办学,开办工程硕士班、会计硕士班、工商管理硕士班等,为员 工在提升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方面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三、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研发支撑体系

  沈阳机床集团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沈阳为研发总部,以北京、上海、西 安以及德国柏林为研发分中心的面向企业内部、面向市场和客户、面向未来的三个层次的社会化创 新体系。在上海分中心与同济大学合作,主要研究运动控制核心技术的开发;在北京分中心与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合作,主要从事飞机零件加工工艺研究;在西安分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主要从事 整机性能测试与研究;在德国柏林建立了设计中心,主要进行研究产品概念性设计,协助企业完成 基础性项目研究。

  2008 年,我国机床行业唯一一所建立在企业的“高档数控机床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集 团;2009 年,科技部批准沈阳机床集团成立了“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1 年沈阳机床集团组织建立国家数控机床的创新平台,采用“13”模式,即由沈阳机床集团和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三所大学合作, 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速复合 数控机床及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共同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加速技术成果向企业转化。建 立国家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实验室,对数控机床设计技术、检验测试技术、驱动与控制系统技术等关 键技术开展理论与试验研究。同时,集团还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企 业工作站、特邀院士工作站、沈阳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公共研发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 四、强化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促进专利数量快速增长

  集团通过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 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与培训,不断提高全员知识产权意识,全面提升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 和运用的能力。

  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方面,集团建立了三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在总公司层面设立技术管理总 部知识产权室,负责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专利咨询和培训、对专利发明人 进行奖励、对公司专利池进行维护管理。在事业部层面设立专利管理专员,进行专利创新性核实、 专利权审批等工作。在技术分部层面,一线技术人员是专利的直接创造者,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承 担专利检索、专利创新点提炼等工作。在管理制度方面,集团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和保护知识 产权的制度,其中包括《沈阳机床集团专利管理规定》、《沈阳机床集团专利奖励实施细则》、《沈阳 机床集团职务发明审批细则》等。通过这些规定和制度的贯彻落实,集团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 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专利拥有量有了明显的增加。

  截至 2011 年底,公司累计获得专利授权 168 件,在 2010 年获得专利授权 38 件,同比增长 100%; 2011 年获得专利授权 54 件,同比增长 42%。

  聚龙公司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实现了由低端低技术向高端高技术的转变。1998 年聚龙研制出 世界首台全自动捆钞机器人,引领了捆钞技术发展方向,彻底改变了我国银行现金处理业务流程, 中国人民银行将聚龙产品的现金捆钞处理标准作为入库检验标准在全国进行推广。

  随着捆扎系列产品技术和市场的日趋成熟,为了突破机电产品的技术和销售瓶颈,向产业链 高端、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企业自 2004 年主动调整产业结构,针对国内外假币泛滥、高 档金融设备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开始了现金纸币的鉴伪识别、自动处理和自助支付等核心技术的 研究,开展了多国纸币清分机、多国纸币鉴伪仪、现金存取款模块等涉及光、电、图像、传感等多 学科高技术产品的研发,纸币清分机产品以超强的鉴伪能力、快捷的分拣速度领先于国外知名品牌。

  2007 年多国纸币清分机和鉴伪仪成为首批一次性通过欧洲中央银行测试并批量销售到欧盟国 家的高端金融机具产品,标志着聚龙高端金融自动化装备的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产品以高 性价比打开欧洲市场,成为替代进口品牌、填补国内空白、改变进口产品垄断的有力保障,对于我 国金融机具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

  2010 年,企业根据我国现金流通管理的实际需求,开发了金融物联网—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 将用于商业银行现金处理中心的高端清分技术,拓展应用到商业银行网点柜台,在行业内首次实现

  将体积较大纸币清分机的功能浓缩成微小型智能终端,该系统独创性地以联网的现金处理智能终端 为采集点,将人民币流通处理过程的冠字号码、面值、版别、假币、新旧币、残损币等信息进行传 输、汇总、统计、追溯和分析,实现了人民币流通处理过程的信息集成,在国内首次实现人民币流 通痕迹管理、假币管理、ATM 配钞管理、残损币管理和现金出入库管理,是物联网技术在金融领 域的创新应用。系统的全面推广将带动我国商业银行现金流通和智能处理的重大业务变革,是反洗 钱、反抢盗和反假币的有效技术支撑。

  企业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共拥有专利 63 项,其中授权专利 35 项、受理专利 28 项、 软件版权 5 项、软件产品登记 2 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 3 项、省科技成果转化奖 1 项、省优秀新产 品奖 3 项,多国纸币清分机荣获“首届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小型柜台纸币清分机、金融物流网—人 民币流通管理系统成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多年来,聚龙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企业跨越发展,其主要作法和经验如下: 一、 建立制度

  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围绕创新机制的建立,针对企业技术发展规划,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机 制,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管理,制定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实验室管理、成果转化等详细 的管理制度,主要有目标、绩效、薪酬、考核、奖惩管理制度、人才引进及激励办法、技术改进和 合理化建议提案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项目开发管理办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 技术文件管理办法、质量规范管理制度等 21 项。 二、 建设组织

  聚龙是金融机具行业唯一的国家金融机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拥有行业唯一的国家 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金融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由技术委员会、 技术管理部、研发中心项目部三个层次组成。技术委员会是技术高层决策指挥机构,负责对产品技 术立项、可行性、费用、人员进行评估决策;技术管理部是执行开发的管理部门,根据高层决策、 部门职能和《新产品项目开发管理办法》对产品技术开发实施过程管理;研发中心项目部按新产品、 清分类产品、捆钞类产品、自助设备产品具体开展研发活动,以上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公司 高效良性的研发运行机制。 三、 研发经费保障

  企业每年投入大量研发经费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包括纸币清分机等主导产品、货币反假关键 技术、现金流通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关配套软件的研发,近三年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 10.6%,

  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形成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体系,形成了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促创新的良性 互动关系。 四、 运行和激励机制

  一是创新激励机制。企业结合国家科技工作重点、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市场的实 际需求,确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领域和科研课题,确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 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或组织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企业技术创新的日常管理以市场化模式运作,形成基 础核心技术、应用产品技术和专有工艺技术的多层次、市场化研发模式,将产品研发、测试、工艺、 产业化中试等各个部门人员横向以产品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以项目为核心,制 定面向设计、制造、生产和服务等全方位的技术创新绩效考核体系,形成规范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评 价机制,保证创新产品由研发、中试、批量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迅捷和优化,使之符合技术创新的基 本规律。

  二是人才激励机制。确立技术骨干、技术带头人,并由技术带头人辐射带动初、中级人才, 形成金字塔型人才队伍,营造互通、互信、互助的工作氛围。在项目负责制的管理制度中确立按贡 献比例进行分配的奖金分配方法,建立以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标准的内部职称评定制度。通过引 进海外研发团队,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海外市场拓展,为海外专家提供完备的研发条件,并 提供住房、配车、补贴等生活条件,对业绩突出的管理和创新人才给予高薪、赠股、晋升、配车等 激励措施。

  三是创新环境建设。企业在创新环境建设中,根据产品特点和研发中心的管理模式,将研发 人员的开发成果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在研发立项时根据市场需求、项目技术难度等各种因素确定 等级,研发人员收入与产业化实施后市场销售情况进行挂钩,根据销售利润和等级进行收入和奖金 核算,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并加强研发成本核算,增强研发人员成本意识。使研发技术人员与 市场紧紧相连,迅速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企业为保证科技创新拥有不竭的人才资源,面 向国内外全面开放吸引优秀人才,通过联合或合作等形式开展科学研究,积极从国内外引进海外研 发团队、优秀科研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引进内部竞争机制,形成流动竞争、开放创新和有效激励的 人员聘用及流动机制,建立起凝聚、培养、激发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环境。通过组织研 发人员参与国家重大项目课题的研究,使之成为行业技术拔尖人才,将企业发展规划与员工职业规 划相统一,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形成利益共同体和结合体。 五、 开展产学研合作

  企业以搭建金融机具行业联盟、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为目的,结合地域和行业特点整 合资源,形成了点面结合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与辽宁科技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大 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造币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 作关系,在多领域开展多方位、深层次合作。

  基于地域和人员结合紧密的优势,企业与辽宁科技大学形成全面的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双方人 才资源、设备资源等优势互补,在新产品研制开发及产业化等方面全面深入合作,企业发挥成果转 化和产业化基地优势、实习和培训基地优势、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的优势,提供研究生、本科 生结合实际应用的技术研究课题。

  2009 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复,聚龙作为组建依托单位、辽宁科技大学作为联合共建单位,合作组 建了国家金融机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针对多国货币反假传感器识别技术、中大型货币反假 及自动化装备技术、现金支付系统核心反假模块技术的研发及金融机具制造工艺及流程的研究,建 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2 个,建设和完善了检测中心及中试基地,完成了现金自动化处理装备、货币 反假和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金融物联网—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等系列产品开发。

  荣信股份公司成立于 1998 年 11 月,注册资金 50400 万元,2007 年 3 月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 公司专业从事节能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业务,产品包括电能质量和电力安全系列、电 机传动与节能装置系列及余热余压节能发电系列等三大系列 10 余种产品。公司是国家创新型(试 点)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011 年公司主营业务 收入达到 16.3 亿元、净利润达到 3.1 亿元,分别比上市前增长 575.64%和 459.24%,近三年年均复 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41.75%和 30.91%。如今,荣信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 20 余家分支企业的集团型上 市公司、世界最大的 SVC 制造商、中国电力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 一、着力打造行业一流的创新团队

  公司成立伊始,即确立了走自主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将市场需求、科技含量、原始创新和社 会效益作为企业产品开发的前提,并始终坚持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化。公司为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 创新平台、激励机制和待遇保障,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加盟。特别是公司上市后,股权激励作用进 一步体现,公司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为公司引进高端人才、快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条 件。

  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稳定人才队伍,公司实行了子公司管理模 式,相继成立了“辽宁荣信防爆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子公司,并建立了股权激励制度,让各子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持股,这一措施保证了核心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并激发了队伍的科技创新热情, 研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为了吸引全国范围内高端技术人才的加盟,公司在北京设立了 研发中心,并提供优厚的待遇保障。

  目前企业拥有研发人员 579 人,汇聚了多名国内外电力电子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专家和一批具 有博士、硕士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优秀技术人才,整体研发实力居业界之首,使荣信的技术产品始终 处于国内前沿,并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在加强自身研发队伍建设的同时,公司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名校建立了长期稳定 的技术合作关系,并常年引进欧洲和俄罗斯的权威技术专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进一步 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搭建国内一流的自主创新平台

  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陆续完成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 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建成了国内行业领先的自主创新平台。配置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电力电子 节能成套装备研发、检测试验设施设备,其中包括 2 座企业专用 66KV 高压试验变电站,国内唯一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试验中心,国内同行业最完备的 SVC 高压全载试验 系统和 HVC 大功率试验机组系统,高压电力电子成套设备全球客户远程监控中心,配置了具有世 界领先水平的 RTDS 全数字实时仿真分析系统、PSCAD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软件、EMS 电磁兼容试 验检测设备、各种动模试验用高压电机机组、PDM 系统、以及其他专用高电压试验检测设备等, 满足了各种电力电子装备的研发试验、系统仿真、型式试验、出厂例行试验等全过程检测、试验需 要。 三、自主创新确立行业领先地位

  科技投入是产品创新的保障。荣信公司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投入,每年科技开发投入占企业当年 销售收入的 8%以上。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 8959 万元、15269 万元、13206 万元,占销售收入比重 分别为 9.45%、9.72%、8.10%。持续的科技投入极大地加快了荣信公司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速度, 促进了企业跨越式发展,也确立了荣信公司在国内电力电子行业的领军地位。

  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荣信公司攻克了一大批重大电力电子装备设计制造的核心关键技术,多 项产品填补国内外空白,主导产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极大 地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承担实施了近 30 项国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主持制定了 2 项国家标准,获得 授权专利 139 项(其中国际专利 1 项,国内发明专利 12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 84 项,拥有企业所 有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内行业技术的领先者。成长为国际最大的无功补偿装备设计制造企 业。荣信 SVC 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50%,全球在线运行的设备总装机数量已突破 1300 套,自 2005 年以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MABZ 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80%,高居同行业榜首;HVC 高端产品市 场占有率行业领先。荣信公司已成为国内行业市场的领先者。 四、“产学研用”多种合作方式助推企业发展

  荣信始终坚持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用合作为辅的科技创新模式,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 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高校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与中石油、南方电网、 中煤集团等用户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形成了点、面结合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在多个领域 开展了深层次的合作,攻克了多项重大电力电子装备的核心技术,获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科技成果。

  在国内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的同时,公司十分重视与国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及国外优秀技术人 才的引进工作。其中与俄罗斯全俄电工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荣信—VEI 现代电力电子国际研究 中心”,与意大利安萨尔多工业系统公司进行了“采用 LTT 技术的 66KV 直挂 SVC 的研制”、“大功 率整流器”等项目的合作。同时,公司常年引进欧洲和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研发团队,其中 包括意大利著名专家 PAOLO BORDIGNON(保罗?保丁格诺)、乌克兰专家 SHYTOV OLEKSANDR (斯托夫?亚历山大)等优秀技术专家近 10 人,并承担实施了多项国家和省级“引进海外团队”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实施国内外产学研合作项目,国内技术专家与荣信研发人员共同攻关,在技术开发过程中 少走了许多弯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项目实施的技术风险,减少项目投资,缩短研发周期,同时也 为企业培养了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发展。

  辽宁忠旺集团成立于 1993 年 1 月,2009 年 5 月 8 日在香港上市,是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工 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商,产品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和电力工程等领域。公司总资产达 282 亿元、拥有国际先进的铝合金熔铸设备 22 台套、铝型材挤压生产线 条,已形成了集研发、生产 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公司 2011 年销售收入 103 亿元,科技研发投入 7.8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

  7.58%,为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通过增加科技投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不 断提升。 一、 研发机构基本情况

  公司技术创新体系以由董事长负责的技术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 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博士后科研基地和国家级 CNAS 认可实验室,形成了健全的创新管理制 度和创新体制,保证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合作等。

  公司现有科研技术人员 452 人,其中外籍专家 5 人、高级工程师 47 人、中级工程师 51 人、博 士 10 人、硕士 20 人。研发大楼面积达 8189m2,配有国际先进的检测设备 238 余台套,技术开发 设备原值达到 1.2 亿元。形成了先进铝合金熔铸、挤压、防腐、焊接及模具制造等 5 个专业研究室 和 1 个检测中心,具备了铝合金产品研发、设计、试制、检测能力。 二、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健全了技术创新和科技开发管理体系,技术中心主任负责公司全面的技术创新工作, 技术委员会和科技管理科是公司技术研发项目的管理部门。

  (一)研发项目实行滚动计划管理。重点项目实行合同管理,项目研发计划由中心科技管理科 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产品研发以中心主任领导下的各级责任制进行组织管理和实施,并严格按照 产品研发程序执行,产品设计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加强试 验研究,提高产品可靠性。加强和完善对产品研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产品研发试制计划的管理 和考核,保证规划和计划的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机制。加大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对技术开发经费采取 饱和投资,每年按照不少于年销售收入的 5%计提作为科技研发经费,保证技术开发费用的开支。 建立完善的科技研发经费专款专用管理制度,确保优先到位,责任落实。

  (三)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大合作力度。以辽宁忠旺集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研发 平台,以具体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为研发合作目标,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客户、同行企业 的合作,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获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科研 和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解决企业管理、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和员工培训等问题,增强了企业 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与评价,建立内部人才流动 机制,最大范围的发挥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中的作用;着力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

  业技术人才,结合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打造一支务实、高效、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科技 研发团队。

  公司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搭建新型人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 立了“事业招人、福利留人、机会育人、情感用人”的人才关系定位,整体上实现人为我用,借智发 展,对高科技人才提供优越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以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建 “愉快工作,快乐生活”的企业气氛,塑造既有知识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以科学的激励管理办法,对项目研发试制进行阶段性奖励,充分调动和激发技术人员的创造能 力。在事业上给一个发展空间,有项目、有资金,还可专门为重点项目成立专门的研发部。大量重 用高学历的年轻人,不搞论资排辈,级别(职称)能上能下,人员能出能进。采取“基本工资项目 奖金福利”的薪酬政策,突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011 年技研员工总收入 3247 万元,人 均年收入是公司员工平均收入的 1.5 倍以上。不定期、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 四、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

  (一)获得科技成果情况。截至目前公司申请专利 214 项,已授权专利 192 项,其中发明专利 18 项,实用新型 23 项,外观专利 151 项;参与制修订标准 15 项,已经完成 10 项,其中国家标准 9 项,行业标准 1 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 2 项、市级科技进步奖 5 项,省级优秀新产品奖 7 项; 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 12 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 项、国家 863 计划 1 项、国家火炬计划 2 项、国家重点新产品 1 项、国家工信部重大装备 1 项、省级科技攻关计划 4 项、省级成果转化重大 专项 2 项、省重点新产品计划 7 项。

  (二)几年来在新产品、新技术、产学研用合作上取得的成果。公司高薪引进 3 名外国专家开 展 Φ582mm 的 7075 铝合金圆棒熔炼铸造技术研究,技术现已全面攻克,解决了大直径铸锭组织及 裂纹控制、铸锭分级均火控制等难题,产品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 年荣获辽宁省优秀新产 品奖;自行设计开发出的最大直径 1.25m 自重 4 吨的模具,填补国内空白;与东北大学、中科院 金属研究所、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先后攻克了铝合金等温挤压技术、宽展挤压技术、精密 淬火技术等,形成了《铝合金车体用大断面和复杂断面新型工业铝合金型材》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生产技术,解决了制约我国高速动车专用车体型材生产关键技术 20 余项。广泛应用于航天航 空、交通运输、电力工程、机械等领域急需的系列高档产品。

  近三年来,先后开发的大断面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城际及轨道车辆用铝合金车体部件、2xxx 铝合金挤压管棒型板材、7xxx 铝合金挤压型材、高品质超薄超宽铝合金型材等新产品 50 余项,累 计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达 190 多亿元。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 2000 年 1 月 1 日。公司现注册资本 2.59 亿元,总资产 33.32 亿元,净资产 28.79 亿元。公司职工总数 818 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占 65%,研究生占 12%,教授、 副教授和博士等高级技术人才占 5%。2011 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25.7 亿元、净利润 1.7 亿元。公 司以环氧乙烷为主要原料,以其衍生的精细化工新材料为产品基础,以太阳能光伏电池用晶硅切割 液和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用聚醚为主导产品,以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衍生的碳酸乙烯酯等低碳精细 化工新材料为新产品发展方向。

  近年来,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火炬计划重 点高新技术企业。2011 年,公司被评为“十一五”中国石油和化工优秀民营企业,辽宁省首批新兴高 技术领军企业,2012 年获得辽宁省最高企业管理奖——辽宁省省长质量奖。

  公司坚持以“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奥克核心价值观凝聚和建设高素质技术创新团队,坚持“立 足环氧创价值”的开发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支持现在,引领未来”的技术创新工作方针, 坚持“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蓝海技术开发与创新策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一、 技术创新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了由董事长、总裁朱建民担任主任的公司发展战略委员会和公司技术中心管理委员 会,设立了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技术委员会,设立了由六个研究室和一个中试车间组 成的技术研究开发组织,设立了由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经费核算和信息情报四个部门组成的服务 保障机构,设立了四个异地技术分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形成了公司持 续创新的组织保障机制。目前,公司技术中心人员总数 190 人,专职研究与试验人员 168 人,其中 高级专家及博士 16 人、硕士 45 人、省级优秀专家 2 人、市级优秀专家 1 人。 二、 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公司按照当年销售收入 5%的比例提取和支付技术创新研发费用,为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研发 以及新项目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2011 年,公司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 14561 万元,占产品 销售收入的 5.73%。 三、 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激励措施是股权激励机制和具有行 业优势竞争力的薪酬政策体系。公司为核心技术人员配备相应股权并大幅度提高技术人员整体薪

  酬。同时,公司定期组织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对专业技能 岗位人才实行专项进修培训。此外,公司还为技术人员提供住房、车补等福利待遇。2011 年,公司 技术中心年人均收入是企业年人均收入的 2.1 倍,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 8%。 四、产学研合作机制

  对于涉及本行业的基础性、关键共性新技术的开发,公司始终坚持遵循“立足自主创新,借助 产学研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原则,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 联合集成创新,在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新材料的开发等诸多方面开展深入研究。重点与中科院及其他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吸引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不同形式进 入企业,成为企业的研发机构,另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实现与院校的联 合。

  目前,公司重点与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吉林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德国美因兹微技术研究所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开展合 作。公司与天津大学联合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乙氧基化催化精馏新技术,在提高乙氧基化工艺 选择性、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影响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实现环氧乙烷转化率达到 99%以上、目标产物选择性大于 90%、醇烷比接近 1、能耗低于传统工艺 30%以上。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了新材料技术研究所,在二氧化碳转 化利用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

  同时,公司正在与相关科研单位筹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股权 合作制的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公司正在筹建引进中科院下属研究所的技术创新团队和无形资产, 投资 5000 万元,合资成立奥克新材料研究院。这一切都将为公司实现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提 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五、公司技术创新成果与创新平台建设

  近年来,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 品、新技术和新装备。先后有 24 项成果和高新产品通过国家级行业和省级科技成果及新产品投产 鉴定,并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先后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 2 项,国家 自主创新产品 1 项,国家科技创新产品 1 项,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1 项,辽宁省优秀新产品 及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辽宁省名牌产品多项。有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火 炬计划和星火计划,列入国家发改委国债项目 2 项,列入辽宁省“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 1 项,列入

  辽宁省 100 个重点项目 1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1 项,主持或参与制定标准 4 项。

  同时,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也获得了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2003 年,被批准为辽宁省企业技术中心,成为辽宁省首批腾龙计划重点企业;2004 年,被批准为 辽宁省首批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成为辽宁省精细化工重点企业;2005 年,被批准为辽宁省环 氧乙烷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07 年,被批准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中国优秀民营 科技企业;2007 和 2010 年,先后两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8 年,被批准为国家首 批创新型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009 年,被批准为辽宁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11 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首批新兴高技术领军企 业。

  辽宁科隆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历经 10 余年发展,公司总资产达 7 亿元,近三年公司营业收 入的复合增长率达到 75.85%,2011 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1.3 亿元,利润 7600 万元,其中新产品新 增收入超过 20%以上,公司已成长为国内环氧乙烷精细化工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现有员工 500 余 人,其中博士、硕士学历专业科研人员 12 人,拥有国内最先进的乙氧基化生产线十余条,年生产 能力 10 万吨以上,公司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一、 坚持不断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近几年,公司引进 2 名博士、6 名研究生、拥有在跨国公司从事营销经验的管理专家 4 名,分 别担任企业重要科研课题研究和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使企业在新产品开 发和市场营销方面快速提升,新产品研发成功率达到 80%,产业转化率达到 90%,新产品销售收入 占公司总收入比例达到 30%以上。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实力

  公司在不断增强企业研发实力的同时,不断借助“外脑”提升企业研发力量。公司先后与中科院 化学所、中国建材总院、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 交流,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企业与科研机构、院校的双赢。 三、 组建海外研发团队,立足国际前沿技术

  公司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专家组建海外研发团队,瞄准国际最前沿的新产品技术——新型相 变储能材料。该项目将在新型建材、节能环保、汽车用蓄电池、保暖服装、节能冰箱等领域广泛使 用。

  除此之外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就是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打 造一流的精细化工生产企业。为此公司在芳烃及化纤基地建立了新厂区、新厂房、现代化的技术研 发中心,引进了先进的环氧基化生产线,培养了众多的行业人才,研制自己独特的生产工艺,不断 加以完善和调整技术创新的目标和规划,扩大产品的应用性能,将产品推向国际的高端市场。 四、健全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机构,完善激励机制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定位,明确了各岗位任职规范,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鼓励技术人员发 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积极选送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到 同行业企业学习考察,定期开展企业内部培训,传授产品技术。公司根据每年研发的项目计划,按 照年销售收入的 5%作为本年度的研发经费,并且根据贡献的大小,按照项目实现销售额的 1-4‰给 予奖励,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加强技术设施的投入,在新厂区建设了现代化实验室,购置 了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先进实验检测设备, 陆续引入新型高精度设备,为 技术研发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环境和发展空间。 五、人才培养是企业创新的核心

  引进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担任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讲课,开展专业技 术培训。增强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开阔技术人员的思路。技术中心团队每年开发新产品 5—8 项, 解决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生产和售后服务开通了绿色通道,为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

  企业技术中心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本年度派遣 50 人次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其中出 国交流有 8 人次(外蒙、俄罗斯、韩国、美国等)通过各种交流会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理论和实践 经验,同时引进了企业研发的新思路。 六、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有效途径。2009 年企业开始实施 ERP 产供销管 理系统,经过 4 年的使用,使企业管理更上一层楼。公司研发人员利用指南针医药化工网查询文献, 并与内外部专家及时沟通获取最新信息,满足研发日常需要。 七、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及经济效益

  近年来,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佳绩。公司生产的聚羧酸减水剂产品被 评为辽宁省自主创新名优产品;年产 10 万吨高性能混凝土用聚羧酸减水剂项目被列入东北老工业 基地调整改造项目 2010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乙二醇苯醚产品被认定为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等。

  回顾企业十九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企业始终坚持的技术领先战略是企业能够 一直站在行业科技的最前沿,成功塑造远大品牌,并使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 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 2 级研发机构设置。董事会是企业研发中心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审 定研发中心的研究开发方向、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经费预算和决算;聘任和考核中心高管及技术 委员会成员;决策研发中心的有关重大事项;在集团总部,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总部),对通用性 技术和前瞻性技术进行研究,并设置由各研发分中心技术高管、技术专家组成的技术创新委员会, 负责制定整体的技术研发规划、确定研发方向,对企业的技术研发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

  在各区域市场设立技术研发分中心,针对本区域市场进行特异性技术创新研发。已分别建立欧 洲研发中心、澳大利亚研发中心、英国研发中心、日本研发中心、新加坡研发中心、迪拜研发中心 等国际研发分中心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成都等 13 个研发分中心。

  在深入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创新经验的基础上,企业提出:科 研与生产分离,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行科研公司化,知识产权公司所有化、收益个人化、创 新团队多元化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将隶属于产业公司的技术研发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与产业公司 地位对等的科研公司—远大研发中心,实行公司化运营。远大研发中心定位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公共 服务平台,在为企业自身提供有偿技术研发的同时,也为国内外其他企业提供咨询等相关技术服务, 以核心技术、专有产品为龙头引领全球市场。远大的科研公司以满足市场需求,对产品、技术进行 专项创新研发,科研成果有偿转让给各产业化制造公司,科研公司依靠成果转让收益进行运营和发 展。科研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开发经理负责制。董事会对开发经理进行业绩考核,并根据考核 结果进行任免和调整。

  远大研发中心的科研成果及知识产权为科研公司所有,将科研成果及知识产权商品化,可以有 偿转让、授权使用,并通过优化管理和运营,使其产生最大的价值。科研人员在其科研成果转化产 品的全生命周期内始终获得收益。这样的激励机制,必将使科研人员致力于追求创新价值,主动创 新。

  二、坚持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能够速见成效的有效途径 ——引进技术。实施技术领先战略,从高起点出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力而行,使企业很快便成 为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者。公司成立之初,就从德国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隐框玻璃幕墙技术、 铝复合板幕墙技术等前沿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历程,成功的将铝复合板幕墙技 术、隐框幕墙技术应用到中国工商银行沈阳分行大楼上,这是铝复合板幕墙技术在中国的首次应用 案例。其后,随着再创新的“定位连接、定距压紧”的隐框幕墙技术、“曲面铝板”技术等一系列创新 产品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远大技术领先的行业地位,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引进技术的 再创新提高,形成自主技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了包括隐框玻璃及铝板幕墙、无横框半单 元幕墙等一批技术专利授权。 ——引进人才。实行“借脑”战略,广泛引进海外高端科技人才。1993 年,率先聘请世界级的技术专 家 Mr.Klaus、Mr.Ben 等加盟远大,担任企业总工程师等技术领导职务,引领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国际专家带来的先进技术,为远大打造高端、先进的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其带来的技术创新意识、 思路及工作方法,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完善了企业的创新体系。公司又陆续引进了 Mr.Alain、 Mr.Paul 等数十名来自德、美、英、法、意、日等国的行业专家及高端人才,特别是以“入股加盟” 的策略成功引入世界著名的建筑幕墙研发设计企业-瑞士 Schmidlin 和德国 Gartner 的 22 位资深专家, 建立远大欧洲研发中心,对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经营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和保障作 用。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是企业技术创新始终遵循的方向

  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课题,来自于科研人员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以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客户为 研发目标,以技术成功应用为落脚点。2003 年 7 月,奥运重点项目“水立方”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当 了解到“水立方”工程外立面将首次全部采用空间异型气泡膜之后,公司意识到这将是一次巨大的挑 战,但这更是一次机遇。水立方膜技术课题组立刻投入到技术攻关当中,调研国外应用案例,探讨 技术实施方案,先后解决了气泡空间定位、安全无损装卡、防水密封设计、功能设施设计等一系列 难题。如今,这座晶莹剔透的建筑,以巧夺天工的设计、纷繁自由的结构、简洁纯净的造型、环保 先进的科技,成为了百年奥运建筑史上的经典,成为了北京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标志性建筑。 四、注重技术创新的管理设计,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

  集团实行“规划”、“指标”、“实施”、“监督检查”、“检验”、“考核验收”、“应用推广”的技术创新 全过程管理模式。设立专职创新管理机构,组织制定技术创新规划、监督研发执行、验收及评估研

  发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工作,行使管理职能,匹配科研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 新有序发展。 五、落实科研人员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企业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首 先,对科研人员,设立创新成果奖,根据成果价值及其应用价值,奖励有贡献的科技人员;价值特 别重大的,由董事会批准给予重奖,包括汽车、住房以及配给公司股权。其次,针对其他对企业技 术创新有贡献的人员,设置立项贡献奖、合理化建议奖,鼓励全员献计献策,共促创新。另外,对 所有科研人员实行高工资,优先以成本价购买远大建设的住房,协助解决家属及子女的就业、入学 等问题,使科研人员专心于创新研发工作。 六、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成功范例

  公司自主研发的超高层螺旋造型的双层节能幕墙、ETFE 张拉式膜、绿色建筑幕墙等技术先后 成功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上海世博主题馆、日本 Cocoon 大厦、阿 布扎比投资委员会新指挥部大楼。

  企业研发中心在建筑幕墙领域开展了保温节能、遮阳隔热、结构安全、防火抗震、建筑美学等 方面 400 余项研发,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 650 项,技术创新成果已经应用到工程项目中。

  2008 年,企业获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科技成果“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工程建造 技术创新与实践”获得 2011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建筑工程行业唯一获一等奖项目,而作 为主要参与者的远大公司则代表中国建筑装饰企业首度获奖。薄膜幕墙结构获得 2008 年第十一届 中国专利优秀奖。共计 58 项工程摘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获奖工程数量居中国建筑幕墙行业之 首。 七、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经营理念:思想改变世界,服务创造价值。 发展战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市场营销网络。 技术战略:低碳、功能、安全,技术引领市场。 管理理念:持续发展,循环改进,统计分析,不断提高。 产品理念:服务、质量、成本。 人才理念:依事看人,人才第一。

  盘锦和运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5 年 6 月,公司注册资本 7 亿元,现有总资产 53.3 亿元, 是集生产、研发、储运及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2011 年实现销售收入 46 亿元。2012 年 1-8 月份实现销售收入 36 亿元,随着第二套 C4 综合领用装置的投产,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70 亿元。完成研发和技改项目 10 余项,其中两个项目实现了工业化,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4 项。 一、 企业研究开发情况

  随着辽宁省新材料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公司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工作,给予研发及技术改 造工作特殊的鼓励政策,极大地带动了全公司的技术进步,研发工作和技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一)注重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公司十分重视原创性创新和自主开发工作,建立了丁基橡胶实 验室、异戊橡胶实验室、催化加氢实验室、橡胶单体实验室,通过公开竞争选定了各个实验室技术 带头人。近年来公司每年投入 2000 多万元,先后开展了锂系聚异戊二烯胶乳制备、3,4-聚异戊二烯 橡胶制备、液体异戊橡胶制备等项目的研究开发。其中聚异戊二烯胶乳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3,4-异戊橡胶目前已经完成了 20L 釜试验,为 3,4-聚异戊二烯橡胶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正在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液体异戊橡胶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二)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从 2008 年起,公司耗资 3 亿元人民币,先后从美 国利安德巴塞尔公司和美国 UOP 公司引进烯烃骨架异构化和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技术,从俄罗斯 YARSINTEZ 研究院、列别捷夫国家橡胶研究院、欧洲化学公司分别引进丁基、卤化丁基橡胶、稀 土异戊橡胶、烯醛液相法制异戊二烯等生产技术,技术中心开展了引进的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工作,先后进行了高顺式-1,4-聚异戊二烯合成橡胶产品及工艺技术开发、烯醛液相法合成异戊二烯、 丁基橡胶卤化丁基橡胶聚合工艺研究等项目的研究。

  公司从俄罗斯引进稀土高顺异戊橡胶的生产技术,拟建设 6 万吨异戊橡胶生产装置,为了利用 东北丰富的 C4 资源,解决原料来源问题,同时引进了烯醛液相法合成异戊二烯技术,为了更好地 消化和吸收引进技术,开展了技术攻关工作,在研究开发方面完成了各项技术整合及优化设计,工 艺流程基本定型,并且更加合理;反应装置设计取得突破性进展。本项目的实施可降低异戊二烯生 产成本,是目前以合成法制备异戊二烯最廉价高效的技术。该技术利用来源丰富的 C4 来合成异戊 二烯,使得合成天然橡胶的原料不再局限于 C5 馏分,解决了抑制我国异戊橡胶发展瓶颈问题。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及企业间技术合作。公司积极实施“产学研合作”工程,充分利用国内外 重点大学及科研所的科技实力,利用院校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试验设备优势进行合作开发研究, 使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科研攻关方面不走或少走弯路。

  2010 年,公司与俄罗斯 YARSINTEZ 研究院 、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别杰夫国家橡胶研究院和大 连理工大学达成协议合作成立辽宁和运合成橡胶研究院,聘请中科院王佛松院士为研究院名誉院 长,中科院颜德岳院士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李杨教授为院长。研究院结合 各方优势,广泛开展合成橡胶领域的研究工作。

  公司联合烟台大学开发了甲乙酮/N-甲酰吗啉混合溶剂萃取精馏分离丁烷和丁烯技术,依托该项 技术,公司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年处理 C4 能力为 28 万吨的 C4 馏分萃取分离装置,装置规模和年处 理能力均为国内最大,目前生产装置运行良好。

  2011 年,盘锦市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公司挂牌成立。2011 年公司获得省科技厅批准筹建辽 宁省合成橡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培养引进高端人才

  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大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力度,大力引进与培养年轻的技术 带头人,对于急需专业的高级人才的引进,公司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做到一事一议,除了提供住房 以外,提供研发启动经费。

  目前研究院共有技术人员 55 人,涉及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工、化学工程,电气、仪表、分析 测试等多个专业。专职研发人员共 39 人,其中挂职院士 2 人,博士 2 人,硕士 15 人,具有高级职 称 15 人,中级职称工程师 19 人,其他技术人员 21 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以中青 年学者为骨干、老中青结合,实力雄厚的技术队伍。

  公司大胆实施创新机制,对技术人员实行课题招标制、项目承包制等激励机制。加大对企业核 心技术开发和创新项目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激励力度,通过高薪待遇、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众多高 端人才进入公司,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公司十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为了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创新,实行了知识产权奖励制度, 每项授权发明专利奖励 5000 元,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 2000 元。

  公司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成新产品的项目,将按该产品所创效益的 5% 奖励项目组。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首先建立了一支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方位地培养和选拔各类专 业人才。注意提高自身技术开发能力,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对科技人员实行聘用制,根据项目的进 展和需要随时增减,采取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给人才以发展和成长的空间。

  其次,营造广阔的交流与合作空间,与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通 过技术引进与俄罗斯沟通交流,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技术,形成科技进步的合力。在交流与合 作的形式上,采取即要走出去,又要把专家请进来的方式,为科技人员创造充分的广阔的学习和进 步的条件。

  第三,做好研发保障工作,公司领导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视,指定一名公司级的领导,主抓新产 品的研发和项目的经费使用,来保证研发项目的正常进行。财务实行公司监督下的独立财务运行体 制,配备专门财务人员,独立核算,实现资金的独立运作。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在工作 目标上全面出击,提高质量。在工作任务上从单纯抓科研项目向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转变。在工作 方法上,推行规范化,要科学管理,从项目立项到成果评审都要上档次,上水平,同时强化科技管 理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科技人员的素质。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