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中车长客发力跑出“中国智造”加速度

Writer: admin Time:2022-09-16 Browse:88

  日前,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铁装配产线上,数十名工人师傅正围着刚刚在长下线的新一批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紧锣密鼓地接线公里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驶向河南郑州已有两个多月时间,频频受到当地乘客点赞,作为‘复兴号’的‘娘家人’,我们干起活来更有劲儿了!”一位工人师傅如是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车长客相继成功研发国内第一列高速高寒动车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自动驾驶的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京张智能动车组,以及“瑞雪迎春”冬奥列车……擦亮了中国高铁这张亮丽名片,走稳了“中国智造”之路。

  回望十年前,中国高铁在关键核心技术——网络控制技术方面还不得不依赖进口货,价格太贵不说,常常要受制于人。怎么办?

  中车长客组建专项技术团队,由毕业于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博士工程师常振臣领军。“我博士期间主攻方向是汽车,对于高速动车组基本是个‘门外汉’,七八个团队成员也都是临时抽调过来的,研发探索之路尤为艰难。”作为中车长客挺进自主研发“无人区”,为高铁装上“中国大脑”的领军人,今年57岁的常振臣回忆说,前路虽难,但团队思路却异常清晰——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团队历时两个多月,从上万行代码中找到问题,并攻克网络控制系统集成自主化、整车控制及诊断逻辑自主化等技术难题,使一大批高铁、城铁车辆纷纷用上了“中国大脑”。

  如今,疾驰在祖国大地的高铁,约有40%是“长客造”。十年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这里诞生——“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等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可在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轨距、不同供电制式标准的国际铁路间运行;应用大数据、5G通信、北斗卫星定位等前沿技术的冬奥列车……拥有了“中国大脑”的“长客造”,频频惊艳世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十年来,中车长客闯出了一条“自主创新、深度掌控、正向设计、根在长客”的发展路线,逐步实现中国高铁由“追赶者”向“领跑者”的跨越。

  通过搭建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技术创新平台,中车长客依托时速250公里、350公里等级高速动车组产品平台,相继开发各车型动车组,实现产品全覆盖。特别是在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亮相的 “瑞雪迎春”冬奥列车,首次搭载5G超高清移动演播室, 赢得海内外旅客广泛关注和赞誉。可人们并不知道,为了保障高速运行中的演播室功能稳定性与安全性,研发团队重构了高铁列车车地通信网络构架,并对5G通信板卡底层软件进行路由策略方面重新开发,最终使这一体现国家战略和长远规划的重大技术应用创新演播室,得以成功展示中国轨道装备制造业的实力。

  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中车长客高级技师胡俊祥,近日被人民日报点赞——“上身探入高铁车底,电线、端口密布,右手举焊枪,左手拇指食指捏电线、中指推送焊锡丝,抬头眯眼。在筷子头大小的操作面积里,不到7分钟,完成7处点位焊接……”这段细致入微的描述,说的正是他的“绝活”——“微缩梅花烙”。

  一列高速动车组,涵盖80多种线根导线个接线点,这些线与点,堪称列车的“神经系统”,焊接过程差不得毫厘。胡俊祥告诉记者,2015年,中车长客进入试制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阶段,为了解决焊接的“卡脖子”难题,他攻克了“用焊枪在针尖上绣花”的“微缩梅花烙”技术,他与工友们建立的电气线路导通自动检测系统,沿用至今。

  在中车长客,能工巧匠比比皆是。“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攻克高铁转向架关键部位焊接操作问题,实现“技术突围”;“编程能人”谢元立及其团队完成高速动车组自动化焊接领域多项难题;“铆工高手”李学忠的发明,将大型铝合金车体构件组装工序精简到一人、两分钟即可完成……如今的中车长客,以高技能领军人才为核心,成功组建10余个操作师工作站,累计完成立项攻关、解决技术难题1300余项,培训人员数万人次。

  创新打造“中国标准”,主动领跑“中国速度”,持续擦亮“国家名片”, 十年间,中车长客以高度责任感递交上一份“中国智造”的亮眼答卷。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