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Writer: admin Time:2022-10-10 Browse:190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渴望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近期,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宣布,“十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王志刚说。

  科技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科技产出量质齐升。2021年被引论文数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占世界比重为24.8%,比2012年提升17.5个百分点。

  中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PCT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1.9万件增至2021年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是衡量创新活动时广泛使用的一项世界性指标。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人只需提交一份“国际”专利申请,即可请求在为数众多的国家中同时对其发明进行专利保护。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当前,中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中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持续提升,保护水平显著增强,运用效益加速显现。

  申长雨介绍,5年来,中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持续提升,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53.1万件,年均增长13.4%。2021年中国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

  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294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的5.8倍,占GDP比重达到3.26%。

  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方面,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0年的10.56%。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认为,这十年是中国工程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这十年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工程:上天的,有“天问”“天和”“嫦娥奔月”;下海的,有“深海一号”,钻探千米海底;陆地上的工程,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这些都是中国在世界上亮眼的名片。另外还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能源汽车和高产杂交水稻等重要项目也在造福人类。

  最近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有2022年6月发射的神舟14号宇宙飞船,将三名中国宇航员运送到中国的空间站。在太空停留的六个月中,他们将帮助实现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太空站建造的目标。

  其他行业近期也实现了科技突破。例如,5月底,上海瑞金医院启动了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180度旋转束治疗室的临床试验。

  相对于X光化疗,质子治疗装置发出的高能光束可以更精确地瞄准肿瘤,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更少,副作用也比较轻。质子疗法通常是无痛的,接受该疗法的患者通常不需要住院,并且可以在之后恢复日常活动。这种疗法特别适用于治疗大脑、眼睛和心脏等敏感区域的肿瘤,以及儿童肿瘤。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戴志敏指出:“此次首个180度旋转束治疗进入临床试验,标志着我们国家质子治疗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瑞金医院今后还将继续进行360度旋转束治疗系统的研发。

  2022年6月发射的神舟14号宇宙飞船,将全面完成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近十年中国的科技创新主要面向“四个方面”,即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是习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的。他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

  王志刚介绍,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中国科学家实现多项世界级重大突破,例如,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首次实现原子级石墨烯可控折叠,并研发出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等;成功实现“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并发射了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

  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科技部估计,2020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高于十年前的约40%。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创新药物、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据科技部的消息,得益于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国批准的一类新药数量已从2012年前的5种增加到目前的79种;而一些高端国产医疗设备,尤其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磁共振(PET-MR)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该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之一。

  多种因素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包括政府和企业支出的增加以及科学体制改革。

  十年来,中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达到历史最高值,约占研发支出总额的6.09%。

  “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处在世界前列。”王志刚于2021年7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大多处于13%—25%的水平,我国的短板仍然突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辉锋说,他认为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还应大幅提升。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4.9万家增至2021的33万家。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

  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在一个关于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论坛上表示,2021年华为公司的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2.4%,研发费用额和费用率均处于近十年的最高位。目前华为研发投入在全球企业中位居第二,近几年每年在基础研究上的投资都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据华为公司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4.5万余族,超过11万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它是持有有效授权专利最多的中国公司。

  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透露,华为连续五年PCT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2021年接近7000件,创造了PCT的历史最高。

  除了增加对科技发展投资外,中国还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王志刚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十年科技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王志刚介绍,深化科技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坚持对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高科技产业的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另外,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我国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尽可能赋予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人员;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平台,包括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

  创新主体能力建设也得到强化,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

  十年来,中国还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持续发展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联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王志刚强调“开放合作是科技支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要求”。

  在总结十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之际,王志刚也指出,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我国科技创新在原创能力、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弱项。”王志刚说,“既要抓住重要发展机遇,也要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