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赛迪顾问奋进十年系列研究:中国园区经济的奋进十年

Writer: admin Time:2022-10-16 Browse:18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经开区和高新区为代表的园区,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新一轮科技革命纵深演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等复杂环境,抢抓机遇、奋发进取,收获了卓越的成就。这十年,是园区发展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发力、由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的十年,是园区发展由同质竞争转向特色驱动、由政策见长转向服务制胜的十年。十年来,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紧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走出了一条强产业、强科技、强协同的示范引领之路,成为了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探路者300005)”。

  十年来,以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园区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现了园区数量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园区数量方面,国家级经开区由2012年的171家增至2021年的230家,国家级高新区由2012年的105家增至2021年的169家(含苏州工业园区)。

  经济效益方面,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

  从GDP来看,2021年,两类园区GDP总量达到29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25.3%,比2012年高近五个百分点。其中,国家级经开区的GDP总量由2012年的5.4万亿元增至13.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0.4%增至11.9%;国家级高新区的GDP总量由2012年的5.2万亿元增至15.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0.1%增至13.4%。

  从税收收入来看,国家级经开区的税收收入由2012年的0.9万亿元增至2.2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比重由9.3%增至12.9%;国家级高新区的企业上缴税费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至2.3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比重由7.2%增至14.8%,均呈倍数级增长。

  十年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境外合作区等各类对外开放平台在稳外贸稳外资、优化贸易结构、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夯实了基础。

  稳外贸稳外资方面,仅2021年,230家国家级经开区就贡献了1/5的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额。其中,进出口总额8.7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2.3%;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金额684亿美元,同比增长14%,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同时,156家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对中国外贸贡献率达16.5%,以不到十万分之五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七分之一强的外贸进出口值,增长动力充沛。

  优化贸易结构方面,国家级高新区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18.4%增至2021年的50.4%,企业技术服务出口总额占全国服务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6.3%提高到2021年的15.1%。同时,自2012年起,已有578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得认定,在推动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方面,中国推动建设了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现纳入商务部统计范围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达113家,大多位于“一带一路”沿线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涉及家电、纺织、机械、电子、建材等多个领域国际产能合作,部分地区通过园区企业的本土化延伸发展,已经实现从产能国际合作走向供应链共建。

  十年来,国家级高新区作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抓手,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

  强化企业创新地位方面,始终将创新主体培育摆在突出位置,并依托“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链条式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构建了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特别是在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上,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相互衔接的新格局。2021年,国家级高新区新注册企业数82.5万家,同比增长10.4%。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1.8万家增至11.5万家。同时,在全国37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国家级高新区培育的企业占比达67.1%。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国家级高新区通过搭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券”机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等一系列举措,极大的激发了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成果涌现。2021年,国家级高新区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35.6%提高至50%;每万人从业人员拥有的发明专利由2012年的107项增至421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倍;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6.8%提高至9.2%,劳动生产率为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近3倍。此外,已批复建设的19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主体有15家位于国家级高新区,2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主体也主要在园区。

  十年来,园区紧紧把握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总体形势,以问题为导向,以试点示范为路径,积极探索集群化、绿色化、数字化等各领域转型,在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了标杆引领作用。

  集群化转型方面,围绕新材料、汽车、生物医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文化旅游、体育运动、创意设计等产业集群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包括经开区、高新区等在内的416个产业集聚区创建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9个国家级高新区入选“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

  绿色化转型方面,围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2017-2021年,共有224家园区成功入选“绿色工业园区”。江宁经开区、常熟经开区等7个园区获批碳排放评价试点园区。大连经开区、南昌高新区等一大批园区完成了园区循环化改造,部分园区获批“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数字化转型方面,5G网络、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铺开。2015年以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共有305个获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同时,园区数字化已从“企业生产数字化”走向“园区治理数字化”,一批园区投入建设了产业大脑平台,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等。

  十年来,园区深入贯彻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已基本构建了部、省、市、区(县)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园区协同发展格局,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产业转移承接方面,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西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继创建,湖北、安徽、湖南、重庆、内蒙古、河南等中西部地区也陆续建设了一批省级承接产业开发区,极大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合理分工布局。

  园区共建方面,“合作共建园区”已经成为各地方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协作等对口帮扶工作的重要抓手。仅2021年,江苏与陕西、青海两地共建产业园区达42个,北京与内蒙古共建产业园区达51个,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在此过程中,在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下,涌现了一大批科创飞地与产业飞地相结合的“双向飞地”园区,探索形成了异地研发、本地转化等产业跨区域闭环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创新资源高地与要素成本洼地的共赢。

  园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艰难探索、突破创新的十年,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形成了“中国经验”。实践充分说明,园区发展必须紧盯全球产业转型路径、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改革开放导向,才能在把握发展大势中收获新机遇、展现大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陆续提出,并持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园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园区能够实现跨越发展,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持续推动战略统筹机制、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评价监管机制、利益分享机制等长效机制建设,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一是融入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周边城市园区充分利用交通一体化优势,通过统筹协调顶层设计,建设技术、人才等统一开放市场,提升跨区域物流运行效率,推动政务服务联通互认,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等方式,逐步构建了与中心城市园区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的联动发展格局。二是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中西部地区园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结合自身在矿产、气候、生态等方面的资源禀赋,利用西部大开发、对口帮扶等政策,以交通、环保、供热、供电等园区基础设施补短板为突破口,持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链外迁态势,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国内园区发展已经迈向“集群化发展”的产业治理新阶段,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推行产业链“挂图作战”工作机制,一方面,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发力,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产业集群,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以人才链引领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发起设立产业协会或联盟等行业组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团式集聚,形成了组织共治、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集群发展模式,促进了产业组织形态升级。二是以“平台+场景”建设助力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部分先进园区从企业需求出发,采用“政府引导与政府主导”相结合的建设投入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服务模式,面向不同产业集群搭建了涵盖共性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敏捷制造、检验检测、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等功能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产业集群创新。场景建设方面,部分先进园区将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围绕政务服务、智慧交通、城市管理、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布应用场景项目清单,促进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各类场景应用下的解决方案,以市场化方式促进了产业集群的组团化落地。

  改革创新是园区可持续蓬勃发展的原动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改革创新,破除园区发展中面临的关键瓶颈,是园区发展的重要经验。一是探索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以解决运作低效问题为出发点,各地园区启动“去行政化”改革,按岗位实行编内、编外无差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施全员绩效工资薪酬体系,推进业务集成化、组织架构扁平化、运行体系清晰化,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探索园区产业用地改革创新。以破解土地要素瓶颈为出发点,部分园区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标准地”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土地供应方式改革,推行混合产业用地改革,实施低效闲置用地盘活等,大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三是探索园区投融资平台改革创新。以化解隐形债务风险为出发点,部分园区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下,加快推动投融资平台公司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头沉的业务布局向产业投资和园区运营业务布局转型,从单纯的融资职能向国有资本运营的职能转型。《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中也对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上市作出明确部署。

  工业化是园区的历史使命和立足之本,城镇化是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的途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促发展则是园区能级全面提升的核心动力。十年来,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一是注重统筹规划布局。坚持以全力促进产业发展、优先保障公共利益、着力提升土地效能为总体思路,部分先进园区将存量土地盘活再利用作为新一轮城镇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抓手。在空间布局中,更加注重探索用地规划建设指标科学合理、精细化配置的方法,合理预判企业和人口演进需求,突出生产功能,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布局。二是注重统筹多方力量。以人民为中心为基本发展理念,在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城市功能上,园区更加注重调动省市及社会力量的统筹投入,包括对上争取园区上划税收分成新增部分全额返还等政策,设立产城融合发展专项基金,探索PPP项目合作等。三是注重统筹产业结构。在持续推动制造业集聚的基础上,布局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摸底制造业企业需求,发展金融、物流、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重点围绕年轻一代和中等收入群体需求,以教育培训、体育娱乐为突破口,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营商环境是园区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体现,是园区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以营商环境评价为抓手,出台一系列举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十年来,园区优化营商环境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善于将上位引导与自我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力。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系统构建了“1+N+X”营商环境制度体系。“1”是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N”是各级政府出台的配套法规政策,“X”是各园区出台的营商环境行动计划。二是注重以评促改。对标对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和标准,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各省市地方政府以此为依据,面向重点园区按年度开展第三方评价,并定期发布自评报告,推广先进经验。三是推动创新下沉。围绕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政策免申即享、告知承诺制等国家部署的营商环境优化重点领域,一批先进园区争当“开路先锋”,争创全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打造了一批营商环境改革的“园区模式”,实现了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从部门层层审核向“零见面”审批转变。

  十年发展谱华章,奋楫扬帆启新程。在“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中,园区扛起新使命、勇攀新高峰、展现新作为,体现“园区担当”、贡献“园区样本”。未来,蓬勃向上的园区必将以改革自觉、科技自立、开放自强、营商自信的磅礴伟力,领航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驶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光辉彼岸。

  《Mini/Micro LED显示产业白皮书》:产业链投融资热度不减 上市公司深度参与

  工信部发布首个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 助力企业参与全球自动驾驶技术角逐

  九安医疗:预计前三季度净利同比增31818.29%至32416.76%

  天齐锂业: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768.96%-3089.83%

  九安医疗:预计前三季度净利同比增31818.29%至32416.76%

  天齐锂业: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768.96%-3089.83%

  刘昆:G20各方应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防止一些国家政策调整产生严重负面外溢效应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