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2022年绵阳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Writer: admin Time:2022-10-28 Browse:158

  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做好今年科技创新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坚定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坚持科技立市,产业强市,一头抓战国家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继续走好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国防建设的路子,持续巩固全省科技创新主引擎地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承担起科技城应有的责任。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叫响“提神、提速、提量、提质、提效”的进取精神,按照“1163+5”的工作思路,将2022年定为“突破年”,采取挂图作战,围绕全市科技创新能级全面提升这一总体目标,推动一批核心指标量质齐升,重点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创新园区提质增效、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协同创新开放合作”六大计划,深入推进市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科学技术奖励改革三项改革,重点谋划“五件大事”,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长120家,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443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700家,瞪羚企业力争达到20家,科技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促进120项以上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40亿元以上;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全国城市领先,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保持全省前列。

  1.着力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推动形成国家高新区和科技城新区“两核引领”,在绵院所高校构筑的环形创新走廊“一廊驱动”,游仙、安州、江油省级高新区“三区支撑”,其他县(市、区)、园区“多点联动”的全域创新发展新格局。(高新科、农村科)

  2.着力提升县域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制定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加大县(市、区)、园区科技创新协同力度,力争一个县(市)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或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农村科、资源科)

  3.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科技项目储备库,系统梳理我市重点产业技术瓶颈,设立绵阳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编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围绕核技术应用、空气动力、航空动力、激光技术等领域,推动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突破。(资源科)

  4.着力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落实国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支持院所、高校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企业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积极争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比例,对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资源科)

  5.着力服务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在绵科研院所、高校在国家战略必争领域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加快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在绵布局并做好服务保障。(资源科)

  6.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库,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雁阵培育体系。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雁阵培育行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瞪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8户、650户、1700户,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43亿元。(高新科、社发科)

  7.着力支持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支持在绵高等院校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高等院校由教学型大学向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型。强化在绵高等院校和国内外高等院校战略合作,承担更多基础前沿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支持西南科技大学联合科研院所、“双一流”高等院校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融合创新研究生院。深化校企地合作模式,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资源科、社发科)

  8.着力加强创新人才引育。配合制定《绵阳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认真落实《绵阳市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十条政策措施》,培养和引进一批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创业团队。持续实施“绵州育才计划”,鼓励企业、高校院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战略需求,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持续抓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籍优秀毕业生直接留绵就业等工作。开展“绵州友谊奖”评审,鼓励院所、高校、企业多渠道引进海外“高精尖缺”人才。积极参与“院士小镇”建设。(人事科、成果科、资源科)

  9.着力加大“招院引所”力度。在招引实体项目落地的同时,“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打造“云上科技城”,搭载“云上大学城”,以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汇集更多高校院所“云上”入驻,吸引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来绵设立分支机构、科技平台,或与在绵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创新机构,支持上述单位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来绵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或开展产学研项目研发合作。全力推动航天三院超声速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场等项目落地。积极对接国家部委下属院所,中国科学院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水平大学来绵开展科技合作,力争促成5家科研单位在绵布局建设分支机构或创新平台,新促成超过15项技术项目在绵落地。(资源科)

  10.着力推进战略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服务保障中物院交叉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平台加快建设,支持在绵单位积极参与天府实验室建设。根据国、省安排部署,推动落实在绵国、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积极推动西科大、中心医院在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技术医学转化等领域申建国、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着力加强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建设布局,持续提升企事业单位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高新科)

  11.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创新平台梯次培育资源库,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争创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力争2022年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支持在绵创新主体争创国、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着力加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建设布局,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行业服务能力。(高新科)

  12.着力推进功能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现有平台的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能力。聚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等领域,建设一批功能强大、配套完备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科技金融等要素支撑,探索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支持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推动争创省级星创天地。大力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高新科、社发科、成果科)

  13.着力发挥科技助理作用。依托科技助理,深入挖掘全市在绵院所、高校、企业科技成果,梳理技术需求,实施双向对接牵手、揭榜挂帅,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体制机制经验,加速推进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

  14.着力探索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支持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在核技术应用等优势特色领域探索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全过程创新链。(社发科)

  15.着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战略科技必争领域和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绵阳)科技城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等认定为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实体化、专业化运营。对研究方向相近、关联度较大、资源相对集中的研发机构进行整合,鼓励国内外院所高校、企业来绵设立或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高新科、成果科、资源科)

  16.着力强化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依托在绵院所高校科研资源,以行业共性技术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支持长虹电器、东材科技、富临精工等企业建设省级行业内中试研发平台,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开放中试熟化服务,支持各类科技成果中试开发,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支持建设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成果科)

  17.着力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深入推动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创建省级示范区。聚焦强链、延链、补链,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国家、省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成果重大转化。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引导院企、校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资源对接,建立“企业出题、院校协同”的技术交流渠道。大力推动本地企业积极吸纳转化院所以及市外先进技术成果,借力化解企业创新发展技术难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培育高水平技术经纪人,开展技术转移机构年度绩效评估,依托一批国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AMOLED屏下摄像头技术”“OLED用偏光膜”“高性能稀土钴永磁材料”等项目加速成果转化,力争全年促进120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40亿元以上。(成果科)

  18.着力深化科技与金融融合。贯彻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十条措施(试行)》,建立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库,引导银行机构大力支持入库企业。完成科技金融信息网改版升级,为科技型企业、银行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完成《绵阳市科技和金融结合信贷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修订,出台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等科技金融补贴政策。联合银行机构创新开发 “成果贷”信贷服务产品,力争该创新产品实现放贷3000万元以上。加大 “天府科创贷”、“设备仪器贷”推广力度,力争“天府科创贷”放贷企业数和贷款额度保持在全省前列,力争“设备仪器贷”放贷额度达到1亿元。实施“钻石工程”计划,支持湖山电器、爱联科技、四川华丰等企业上市。支持绵阳高新区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两金”中心)

  19.着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档升位。积极推动国、省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建立争先创优机制,开展在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监测工作。推进国家高新区提质升位。推动游仙、江油、安州等省级高新区提档升位。支持涪城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启动绵阳市自主创新示范区评价工作。(高新科、资源科)

  20.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升级发展。按照《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规划》对四川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规范化提升,加大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西部一流的农业科技园区。加快三台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园区争创省级农高区。(农村科)

  21.着力深化科研项目经费改革。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突出重点、注重绩效”的原则,修订完善《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围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创新平台、创新园区、创新人才等方面,构筑具有针对性的科技项目支撑体系。推行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资源科)

  22.着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扩大试点范围,指导农科院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改革试点。(成果科)

  23.着力深化科学技术奖励改革。修订《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多举措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全面提升科研人员“获得感”。发挥科技奖励引导激励作用,强化对在绵院所高校和企业申报科技奖励的指导,激励科研人员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力争推荐国家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5项。(成果科)

  24.着力强化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参与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联合育种平台。推进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创制一批具有明确基因信息的骨干亲本材料,培育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巩固杂交小麦、高芥酸油菜、特色蔬菜研发优势。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建设。(农村科)

  25.着力强化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科技支撑。按照国、省关于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统一安排部署,研究制定全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大力支持开展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节能降碳、绿色制造等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动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社发科)

  26.着力强化科技赋能社会治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对新冠疫情防控的支撑力度,支持市中心医院建设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支持开展重大传染病、儿童和老年疾病等临床医学研究以及创新药物、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医疗器械等研发,支持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鼓励推进川产道地药材开发、中医药制备等科技攻关,积极争创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技术创新,推动耕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强化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森林草原防灭火、自然灾害预警防治、应急救援管理、防灾减灾等安全保障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推动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装备应用示范。(社发科)

  27.着力加快成渝绵科技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国家《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编制,高质量制定《支撑中国(绵阳)科技城高水平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一城四园多点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成渝绵科技交流和协同创新,重点加强与成都和重庆的交流合作,将我市优势科技资源融入到西部科学城建设中,不断汇聚创新要素,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绵阳在西部科学城的重要作用,为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提供有力支撑。(成果科)

  28.着力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科技合作交流,强化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等国内创新高地的对接沟通。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重大科技招商活动、知名科技展会,积极探索“科技校友招商”招引新模式,开展多方位科技招商和项目推介活动,在科技协同创新、关键技术转移、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等方面推动一批合作项目落地。高质量举办第十届科博会创新发展主论坛活动、科技创新大会,将其打造为国家科技成果交易、科技信息与政策发布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成果科、资源科、高新科)

  29.着力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引导支持科普基地加强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积极争创省级科普基地。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履行科普社会责任,加大科普投入,开展科普基地建设,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环境保护、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公众关注的热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按照国、省统一安排部署,联合宣传部、科协等单位组织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科普活动月等大型科普活动。(社发科)

  30.着力办好各类创新活动。办好全国创新挑战赛等活动。高水平筹办“创新金三角·智慧科技城”系列活动,邀请全国范围内顶尖院所、一流高校以及本地院校企发布科技成果、促成技术合作,争取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实现“市场语言”和“技术语言”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在绵转化。(成果科)

  31.着力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强化科技舆论阵地引导和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打造全市科技宣传全媒体矩阵。推动国家出台《关于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政策》。及时解读科技创新重大方针政策,充分挖掘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鲜活经验,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全面加强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和作风学风建设。(办公室、社发科、资源科)

  32.着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重大理论观点,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确保全市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持续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一体布局“456”工作计划,聚焦夯实理论武装、强化组织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和浓厚党建文化4项重点工作,着力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大提升”5大专项活动,持续推动成立青年党员先锋队、开展科技系统支部共建、组织科技大讲堂等“六个一”亮点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打头阵、当先锋、铸尖兵的科技城“科技铁军”,以高质量科技党建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机关党委)

  33.着力全面加强能力建设。积极动员和鼓励干部加强学习,把国省市重大会议精神“吃透、弄懂”,把握精神实质,从上到下层层分解。加强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宣传和贯彻落实。加大对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年度重点工作等督查工作力度,加强对县(市)区、园区科技主管部门的督查工作创新,既要评优、也要评差,考出差距、考出导向、考出动力,坚决杜绝“谁提议谁多干、谁老实谁多干、谁能干谁多干”的现象,用奖惩考核、让人人争先,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机关党委、办公室、成果科)

  34.着力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按照“三张清单”抓好责任落实。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法纪教育,从严从实加强对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开展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活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定期检查、通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着力发现和解决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规范等问题。严防“四风”反弹,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抓深抓细抓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构建风清气正政商关系。严控系统廉洁风险,加大对重大项目、招标、人事变动等事项的全程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制定年度风险岗位防控措施,立足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机关纪委)

  指导符合条件的县(市、区)申报国家创新型县(市)或四川省创新型县(市、区)

  围绕区域重点产业方向,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企业孵化培育链条

  围绕优势特色领域打造创新联合体,探索在核技术应用领域构建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链

  2.各科室确定所属领域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5-10家,并报分管领导审核

  3.由分管领导带队,对确定的单位进行走访调研,一并开展相关科室政策宣讲和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讲

  围绕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打造科技城“科技铁军”、提升科技城创新能级的难点分析和对策举措等开展大讨论

  办实事事项要区别日常工作,切实结合年度重点、亮点工作推进实际和走访调研单位难点痛点,筛选可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明确时限、措施、责任人、责任领导,确保逐一解决

  认真总结支部、机关党委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梳理好的经验做法,各支部上报1篇高质量亮点特色做法

  备注:1.延时学习要贯穿全年;2.机关党委、各支部要发挥党领导一切的作用,加强把关引领,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确保“两手抓”“两不误”,互促互进;3.机关纪委全程参与,抓好工作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督导检查结果要如实进行反馈通报。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