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科技小发明范文

Writer: admin Time:2023-01-19 Browse:177

  这个寒假,学校布置了个作业:4-6年级每个人制作一件“科技小发明”。做什么呢?我望着窗外的雪景,突然,我想,要不做个“雪花飞舞”吧!

  开始做了!我先将大号可乐瓶上部用剪刀剪下;再把塑料泡沫板剪成和可乐瓶上部口一样大小的圆形,上面扎一个洞;接着,把吸管短的一端扎好的孔,上面多余的部分剪掉;然后,把弄好的泡沫塑料板用水彩笔打扮一下,用牙签把自己想放进去的小玩意儿固定好;最后,我用剩下的塑料泡沫互相摩擦,一个个像一粒粒雪的东西掉下来.有的小球很调皮,总爱往我的衣服上、头发上、脸上、裤子上、鞋子上,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小球一一抓回来。我把小球装进可乐瓶里,把塑料板装好,就大功告成了!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激发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小发明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意识,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潜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创新意识要从这里起步,这就显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下文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严格定量科学.物理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升华的结晶;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还有物理学家为造福人类探索知识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方法(象观察、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科学推理等),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物理学应该注重“物”的过程,然后才到“理”的结论.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物理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验与探究,也要注重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教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接受物理大师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国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改革:第一是课程的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动手制作,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科技制作与小发明,这才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作为物理教师,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务院总理号召全国人民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动,这充分凸显了创新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性。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没有创新是不行的,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在学生中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历时5年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小发明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自2011年开展活动以来,我校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创新作品从以前的零状态到现在硕果累累:发表在《湖南发明与创造》等全国公开发行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刊物上的作品就有近50篇次;参加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赛、金点子奖赛等赛事获部级、省级、市级奖40余项次;近三年我校电子专业师生参加市级以上的科技发明创新和专业技能大赛212人次获奖,其中长沙市级一等奖78人次、二等奖98人次,湖南省一、二等奖27人次,全国特等奖12人次、一等奖7人次、三等奖15人次;2014年《以发明制作引领中职学校创新创造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辅导教师杨明辉、朱世民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发明先进个人、省优秀科技教师、长沙市园丁奖、长沙市优秀科技辅导员、高新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等各级荣誉30多项;学校连年都被评为长沙高新区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学校,多次获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先进集体。

  以前,我校师生对小发明创造活动认识不够,更谈不上重视。如科技活动课、创新拓展课等以应付对待,有其课名,而实则由班主任等科任老师代上。老师对活动不支持,学生参加兴趣不浓。部分教师和学生甚至对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一是“无用论”,部分老师认为这些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更有老师担心开展活动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则认为只要学好语、数、英,其他的学不学无关紧要。二是“无关论”,部分老师认为这是辅导老师、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无关;学生则认为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家、大人们的事,发明创造不是自己能做得了的。为此,我校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徒制培养的决定》以及发达国家重视和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相关文件、政策、活动案例等,使全体老师逐步认识到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在学生方面,我校定期邀请了湖南省、长沙市发明学会有关专家向学生作发明与创新等相关的讲座。如“二战后的日本是怎样兴旺发达的”“美国指手划脚的背景”“德国工业的强势”等专题讲座,并结合我国近代处处挨打的耻辱史实,以及解放后“两弹”强国威、壮民心的事实来论证发明创新的重要性,说明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是我国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必然趋势。同时,有效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教育资源和长沙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活动阵地,将课程教学、大众传媒、科技馆、科技节等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实现了全体师生参与发明创造教育观念的更新。

  第一,健全了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了创新、创造、创业“三创办公室”,实行分工管理,责任到人。领导组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到专项活动由专人负责和辅导;其他教师也要按照学校的要求,把创新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去。

  第二,定期召开创新领导小组会议以及教师、学生会议,学习上级文件,研究、布置工作,交流经验,并且在开展具体活动中做到“六有”,即有计划、有内容、有检查、有总结、有专人负责、学生人人有作品。

  第三,学校每年上半年开展小发明科技活动,并设立了发明创造活动专项经费。同时学校要求全体师生不断学习、积极进取。领导尽心尽力,积极为培养创新型教师创造优越的条件不断努力,除在课程安排上,对专、兼职辅导员工作量予以照顾,还积极组织师生外出学习参观。学校专门开辟了活动场所和活动基地,逐年添置发明创造设备。

  第四,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创新教育激励措施,奖励在小发明创造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师生,在学生中设立“高新小发明奖”,把科技创新活动与先进教师、文明班级的评比等挂钩。

  总之,学校尽量从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开展小发明创造教育活动,从而使学校开展小发明创造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同时条件日益优化。

  三、营造社会(企业)、家庭、学校、师生参与的“四结合”小发明、小制作创新教育氛围

  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要增强学生的小发明创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应致力于营造一个小发明创造教育氛围和环境。为使小发明创造教育能顺利进行,学校积极营造了浓郁的社会、家庭、学校、全体师生参与的“四结合”小发明创造教育氛围和环境。

  (1)我校通过家长、社区、老师朋友等多渠道与相关企业沟通,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科技生产含量较高的工厂。通过参观,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在现代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激发他们热爱科技的热情。

  (2)在开展活动起初,大多数的家长视这项活动为“异类”,责备子女“不务正业”,对子女参与这样的活动甚至持反对态度,我校就通过家长会、家访、大众传媒等形式扭转家长这种偏激的思想,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使家长意识到引导子女对科技的了解和探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家长们看到省、市区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的相关报道后,对我校的小发明创造教育活动更加理解与支持。现在常见到家长与子女一起完成作品,并利用节假日为子女选购科普书籍等,俨然一个科技辅导员。

  (3)除对教师参与小发明创造观念更新外,平时小发明创造课堂教育渗透制度化,每学月上4节渗透小发明创造汇报课,进行评比,定期小结渗透教育情况;各班学生小发明小制作成效与评选先进班主任、优秀教师挂钩。

  (4)鼓励学生自创条件,动手创作,开辟专题宣传窗,让其了解创新。我们注重引导学生:①把课余自玩时间用在发明创造活动上,课外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等。像电子197班杨X同学利用压力开关将老式电烤炉开关进行改装,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作品金奖,彻底解决了电烤炉忘记关开关断电造成火灾发生的问题。②把部分零用钱用来购买科技方面的书籍、模型或制作材料,如现在很多学生订阅了《科技发明》等科普书刊。为便于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我们向学生公开辅导教师及科技发明兴趣浓的学生电话、信箱等沟通渠道,学生在课外碰到疑难,可通过网上交流咨询、电话交谈,甚至是老师上门答疑。③学校开辟了小发明小制作活动专题宣传橱窗,内容有学生成果、发明人士事迹、问题与点子、科技动态等,学生从中不但可了解创新,还可与大家共同分享创新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校是一个整体结构,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积累了每学期每位教师劳动的印迹,它是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体系的教师共同培养、协同完成的。小发明创造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它不是单一的活动,需要有丰富而系统的知识来支撑,因而涉及各专业课的教学,只有全体教师协作,才能使个体劳动的功效聚合为整体效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我校在各个课程领域中积极实行启发式的教、探索式的学、理实一体的教,注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加强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建构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各专业教学活动中,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小发明创造教育的思想,为学生进行创新奠定素质基础。如在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使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过程等;电子学科使学生掌握测量和记录的知识和技能,“想一想”“小研究”等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起发明创造,许多老师都感到头痛,作为中职学生更是觉得茫然不知所措。那么如何指导中职学生走上小发明、小制作之路呢?其实进行小发明、小制作也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常用的一些发明技法,人人都能进行发明创造,只不过是层次不同而已。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校在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系列活动中,引导他们关心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现象,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研究身边现象,从中发现问题,以至解决问题。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人的创造发明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掌握这些规律,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利用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传授常用的发明创造法。如克服缺点法:明确每种物品都有缺点,改正了其不足和缺点就是发明;希望发明法:设计出能满足某种需要的物品,就是发明;组合发明法:将不同物品组合在一起,增加了功能也是发明……指导学生多看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课外书籍、科技教育电视片,如学校每周定期播放《我爱发明》《是真的吗》《原来如此》等大型科普节目,让学生发现其实发明无处不在,只要处处留意观察,就有发明的灵感。同时引导学生广泛地多参加或接触各种活动,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找出它们的不足,从这些活动中寻找发明课题。当然对中职学生来说,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我们要求的只能是些小发明、小制作,哪怕只是一个想法,只要是有别于其他的,都是值得肯定的,关键是让他们的想象“飞”起来。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不再胆怯了,从原来不敢想,变成了大胆地想,点子层出不穷。

  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小发明、小制作教育活动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素质。但如何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现出来?只有措施方法得当,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1)学校每年都举行科技艺术节活动,让学生互相观摩参观自己的科技活动成果,并进行评比,表先进树典型,使他们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增强从事科技活动的信心。科技艺术节活动主要有科技小制作活动、小发明、科学游戏活动、科普文艺活动等。其中科技小制作是指学生根据科学原理制作一些车船飞机模型等;小发明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应用一定的科学知识创造出新工具、新技术和新方法;科学游戏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做各种小实验、小魔术或游戏表演,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如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做喷泉表演;科普文艺活动主要是把科学知识与文化艺术活动结合在一起,主要形式有科学幻想绘画、科幻故事、科普小报等。这些多形式的活动,既启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又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互相观摩、学习交流的机会。

  (2)积极参加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如青少年科技创新赛、少年儿童发明奖赛等相关赛事,以此来不断地检验、改进我们的操作。

  我校近几年来通过以上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的小发明小创作活动,使师生们深深体会到,只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造,就能更好地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高科技产业微观单元的高科技企业以其强烈的创新冲动和专业化技术,不仅为孵化新兴产业、激活区域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各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在众多高科技企业中,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数量众多,成长迅速,机制灵活,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技术进步的生力军,拓展新兴产业的先头部队,经济增长的强大推进器,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的基本保证,发挥后发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积极创造社会、经济、金融和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基础,加快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与效益,提高国家综合竞争能力,乃至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以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状况,研究其成功的经验加以借鉴,对于促进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从整体而言,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从宏观环境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两方面,分析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状况。

  美国对中小企业一般称为小企业,于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自然纳入小企业范围中。因此,通过对小企业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介绍,可知美国政府为促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宏观环境。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政府直接或间接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企业同大企业的竞争环境,利用小企业特点,寻求、保护利于小企业生存的环境,促进小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化,加速实现小企业现代化,提高小企业竞争力,从而使小企业有均等机会参与资源配置与重组的活动,与大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美国政府制定的小企业政策大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通过法律保护小企业利益,规范小企业的行为,现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相对完善的立法体系。对小企业的专门立法始于《小企业法》(1953年),该法律奠定了小企业的政策基础,确定了对小企业扶持的一系列方面和领域。此后,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机会均等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法》、《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法》、《小企业投资法》、《精简文件法》、《管理文件法》、《扩大小企业商品出口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等政策法规,为小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参众两院都设立“小企业委员会”,联邦政府设立小企业管理局,局长由总统任命,且必须得到参议院认可。小企业管理局的任务主要是:提出小企业政策建议,与参众两院的小企业委员会及全国小企业委员会保持经常的工作联系,与其他政府机构进行有关小企业问题的工作协调,对小企业政策执行情况及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小企业管理局在美国十大城市设立地区分局,在分局下面再设遍布全国各地的地方机构,以执行和实施小企业管理局的政策。

  政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金融支持系统和财政支持系统。金融支持系统中,根据有关法令,小企业局、各商业银行、美国进出口银行、各州金融公司都成为专门或与之有关的为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为小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此外,美国政府还大力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专门向具有较高风险而难于从一般渠道得到投资支持的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极大地弥补了市场上有限的创业(或风险)资本与创办小企业及其发展所需的巨大的资金缺口。财政支持系统中,主要体现为对小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如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免征商品税,该项政策大大鼓励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为鼓励私人风险投资,将风险投资项目的资本收益税由原来的49.5%降为20%;为加快小企业设备更新,规定为小企业合理化而进行的设备更新准予特别折旧,为小企业购置现代化设备给予长期无息或低息贷款等。

  所谓技术孵化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将技术、诀窍、企业家才能与资本联结在一起为技术导向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促进技术向当地经济的扩散。美国技术孵化器一般都是通过大学、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而建立起来的非盈利的独立实体,它们直接或间接与大学相联系,而且都有共同的目标,包括为企业家提供培训基地,支持在大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这些技术孵化器大多数完全或者部分是由大学或者学院资助的,2000年全美大学和学院使用的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为301亿美元,占当年全美r&d总使用额的11.4%。据了解,美国的一些著名企业如康柏、英特尔、苹果等公司都是从“孵化器”里发展起来的,进入孵化器的企业有80%的成功率,且从进驻初期到毕业的时间里,平均每个企业的销售额可增长4倍左右。技术孵化器对振兴美国经济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发展并成为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实。美国在1995—1998年期间,平均每天就有20个技术和电子通信的新公司成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的基石。而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作用,当属技术创新方面。因其技术创新能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已越来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是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能够创造出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 且在数量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20世纪由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造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包括:飞机、喷雾器、dna指纹技术、人造生物胰岛素、录音机、双编纤维、光纤检测设备、心脏阀、 光扫描器、步速器、个人电脑、速冻食品、软接触透镜等。这些成果不仅在创新程度和水平上不亚于大企业的创新成果,而且对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革命都产生了深刻与广泛的影响。另据美国小企业管理署的调查,在所有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中,有50%左右处于美国其他科研计划项目的同等水平,29%的项目甚至被认为优于其他科技计划的项目。这些事例反映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在质量和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巨大潜力。

  根据美国小企业管理署的有关资料,截至目前为止,美国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在数量上占全国的55%以上,这个比例高于其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50%的比例;美国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中97%属于中小企业,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每个雇员的技术创新成果约为大公司雇员的2倍。

  有资料显示,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每单位销售额所能获得的专利成果大约为大企业的2倍。 如果把大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将其发明成果以专利方式注册的因素考虑在内,那么小企业显然比大企业拥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更具创新性。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似乎比大企业更加属于“研究密集”型,目前中小企业中从事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部雇员之比例约为6.41%,而在大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4.05%。很多研究都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的r&d支出成正比,但与创新数量之间没有明显的正比关系。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效率方面被证明较大企业更有优势。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充分利用政府资助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效率与合作性。例如,目前美国中小企业占gnp的份额约为50%左右, 但所得到的政府资助约为30%。大企业的r&d支出中,有26%是来自于联邦政府的资助,而中小企业的r&d支出中,仅有11%来自联邦政府,也就是说,大企业在r&d活动中更加依赖于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有资料显示,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经费在小企业比在大企业更倾向用于基础研究,同样的资助经费在小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可能性比在大企业要高4倍。这表明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将政府资助用于有益于科技发展、 有利于长远的r&d活动。中小企业合作研究效率高更体现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突出特点。 同时,在没有大学参加的r&d活动中,大、小企业的回报率都在14%左右, 而在有大学参与的r&d活动中,大、小企业的r&d支出的回报率分别约为30%和44%,显示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合作能取得更好的效益。

  三、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启示 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高科技领域,美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固然有其诸多的条件和因素,但归纳起来,主要源于两大方面:一是美国政府积极营造有利的宏观环境,二是企业本身的不懈创新。因此,发展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就要一方面积极营造有利的宏观环境,一方面增进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人类历史时代变革的根本动力和主要尺度。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倍增和放大作用,使得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力量的决定性因素。立国兴国,重在科技,这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真理。科技兴国是基本国策而不是权宜之计,科技发展应高瞻远瞩而不是临渴掘井,应该以一个民族的清醒对待科技竞争,以忧患意识激发民族在科技上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为,以科学精神熔铸民族文化特质。科技兴国不应是短期的、局部的和少数人的行为,其最为基础和长远的工作是形成一个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的文化氛围,倡导一种探索、求实、创新的文化行为方式。因此,科技兴国应该从大力发展教育入手,努力使发展科技成为整个民族的恒久自觉,在解决科技发展所面临的资金、人才、体制等现实问题时,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宣传教育努力形成民族的科技忧患意识,通过改造传统文化努力使科学精神形成民族的文化特质,从而为发展民族科学技术事业构造起良好的“软环境”,这是科技兴国必须着手的基础性工程。

  扶植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其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训证明:经济发展成功的国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必然充满活力且与大企业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虽然分工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而经济发展不顺利或是不成功的国家,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肯定处于不合理状态,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受压抑受歧视的情况,特别是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把重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改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生存环境(包括融资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创业文化环境等)提到一个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有利于技术创新,有利于市场自由竞争和有利于社会稳定的高度上来。肯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承认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重点和有效支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措施通过法律规范明确下来,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庞大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群落需要有更加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和资金支持体系以及行业组织进行服务和协调,政府应当是这种服务和协调机制的主导者,应当存在专门直属于中央政府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管理机构,行使如下职能: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重点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培训和企业的国际化;支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鼓励和促进私人资本投向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通过鼓励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参加全国性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计划,重点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将就业、教育、培训政策和计划全面面向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并探索其培训的模式和经验,以保持企业的长久竞争力;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行各种类型的资助,鼓励投资基金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行支持,改善企业的金融环境;密切企业与金融界的联系,改进商业银行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贷款;通过信息交流、培训和推广管理软件,提高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金融管理能力;推广信贷保险等能满足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的特殊金融服务形式发展针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风险资本,同时鼓励发展面向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资本市场,以支持成长快的企业。设立管理和服务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政府机构,不能只是象征性地成立一个政策研究或是协调部门,而应当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之有效的、网络完善的、资金充裕的和能够承担具体协调和服务工作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管理机构。有关机构设置和职能安排都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肯定和具体明确下来。

  自1951年美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加利福尼亚科技工业园区,即后来名噪全球的“硅谷”以来,世界各国在建设各种类型开发区方面已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实践,这其中尤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更为引人注目,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增长极”,也是优化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的重要方式。为此,应该制定引导和鼓励高科技企业群的政策,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成;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开发利用地区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区域经济功能;构建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为开发区的运行与创新提供实际支持;以建设规模和产业结构为重点,加强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适合开发区特点的管理体制,强化组织协调工作;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开发区的国际化进程。

  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要求任何高科技企业都不能停止产品与技术创新的步伐。在取得产品与技术激剧式的创新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者的行动趋向进行渐进式创新。在渐进式创新的同时或较晚时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还要谋求下一轮的激剧式创新,要做好各项产品与技术知识、数据、资料的储备。在那些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企业里,企业管理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可能会产生“我们仍在领先”的错觉,这种错觉会使企业上下弥漫着不求上进的惰性,为竞争对手的赶超创造机会。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应树立持续创新观念,从战略上认识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认识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建立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将更加频繁,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应根据环境变化不断对企业战略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以最快的速度及时调整企业目标和企业行为。要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转移,建立技术创新能力激活机制,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步骤、措施与策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激活要建立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累的基础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通过科技人员的引进、培养与学习,信息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先进设备的采用,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等手段来实现。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基于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途径。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能够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在推动力(包括利益驱动、企业形象、技术发展、企业创新能力积累和提高等)和外在推动力(包括科学的推动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或社会需求拉动、政府推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使企业内在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共同作用,形成最大合力,不断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在建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过程中,应注意克服技术创新中的阻力,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由于对科技人员要求过高,而科技人员达不到这类要求而出现的阻力;第二类是同其他部门合作中遇到的阻力;第三类是来自新技术、新产品与现有技术、现有产品的矛盾。面对如此众多的阻力,建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成功经验,较有效的办法有高层管理人员经常与高科技人员见面,直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或者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激发技术创新人员的潜力等。

  为实现增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合作、共建以及企业与企业合作研究。目前,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落后,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要想获得世界级的先进技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与国际企业或国外研究所合作开发新项目或在国外设立r&d机构,实现企业研发的国际化,使其受市场的调控,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生存并可以提高产品与技术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降低研究开发成本,防止模仿,共担风险,有利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克服多个企业对同一项目的重复研究,克服单个企业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不足,有利于外部知识内部化,实现自主技术创新。通过合作,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从互补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效应,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合作r&d各方可在制造和营销上找到适当的途径,有利于合作各方利益的实现。

  [1] 李雪斌.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成因素及其影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1).

  [2] 亦冬.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之举[j].云南科技管理,2000,(4).

  [3] 梅述恩.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j].科技·人才·市场,2002,(2).

  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和密切注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具体、直接地指导和大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孕育和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已成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全面地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建设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在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中,并没有把科学技术思想放在应有的高度。事实上,无论从内容、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看,科学技术思想在理论的整个系统中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子系统,它应占有自己的位置,把它分散在理论的其他部分中进行研究和阐述是不恰当的,不利于更深刻地揭示它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仅仅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看,科学技术思想内容就已是非常丰富、深邃的了,涉及到相当广泛的领域,主要有下面6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世界政治斗争的意义;3.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4.双管齐下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5.国家要发展就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6.关于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的指导思想。在多种场合、多次对上述6方面作过深刻的说明和论证。例如: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线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线年“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及同年“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等文献,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具体、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线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线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线年“会见李政道夫妇的谈线年“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的讲话”等文献,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世界政治斗争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1977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年“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线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线年“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1982年“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的谈线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献,非常透彻地分析和阐述了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道理;1977年“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线年“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的讲线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线年“听取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等文献,强调要抓住体制改革这一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用双管齐下的方法使科技和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并提出了更具体、对现实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1975年“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的谈线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线年“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的谈话”等文献,结合中外历史和现实说明国家要发展不引进先进的经验和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的国策;在上述众多文献中,还多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过关于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述6个方面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简明、精辟地阐述了当代科学技术同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对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世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意义。科学技术思想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结构、自成体系的系统,但在理论的整个体系中,它又是一个与其他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占有自己独特位置、不可缺少、不可取代的子系统。在整个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论述其他领域的问题时,往往都从科学技术的视角加以考虑,有时还从科学技术对所论述问题起的作用和具有的意义加以说明。在论述到科学技术的问题时,往往又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其他领域的实际,对当代科学技术的特性、作用、意义的认识是非常深邃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留下的理论宝库,除恩格斯之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可以说是最深刻、最全面、最自成体系的。

  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首先是实践的发展,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在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准确、深刻的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大力创新而形成的。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它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这是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理。这一机理在科学技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反映。因此,科学技术思想是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缩影。比如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及其后对此的一系列阐述,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很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但他没有把科学技术放在生产力的首位。在马克思之后,列宁和斯大林虽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深刻的论述,但是他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问题也发表过一些不那么准确、起码是容易被人误解的言论。比如列宁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是工人、劳动者。列宁把生产力定义为物质力量,科学技术不是纯粹的物质力量,它就不是生产力要素了。斯大林也讲过,用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藉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之助发动着生产工具实现着物质资料之生产的人们……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力。斯大林实际上把生产力要素定义为生产工具和劳动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前苏联有关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宣传和研究中,一直把科学技术摒于生产力要素之外,如果有所谓争议的话也仅仅局限于劳动对象属不属于生产力要素,即二要素还是三要素之争。新中国成立后,在这方面也承袭了苏联的理论,包括都把科学技术摒于生产力要素之外。这样做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非常有害的,它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忽视了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粉碎“”后,拨乱反正,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第一个问题就开宗明义地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0年之后,即1988年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很明显这是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实践的发展,即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及其推动作用的实践的发展。在20世纪以前,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实践又为科学理论的概括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即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如16、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对动力的需求促成了蒸汽机技术的发明,提高蒸汽机效率的实践促成了热力学理论的诞生。对此恩格斯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这与当时的实践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生产、技术、科学这种关系开始逆转过来了。由于科学迅猛发展,科学理论往往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并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它们相互促进的时间越来越短,效果越来越大。如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式,后来哈恩的实验和梅特纳的分析,到最后原子能在军事上和工业上的应用,都表明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激光和半导体产业也是这样。实践表明科学技术的地位较之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有新的飞跃,具有第一位的意义,实践已凸显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对此作了深刻而准确的总结和概括:“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技术和生产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注:《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此外,从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其他因素的关系的实际来看,科学技术也凸现了其第一的地位。

  从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的关系方面看,当今高科技对劳动者知识结构有特殊的、专门的要求,在高科技生产系统中人们用的主要是头脑而不是灵巧的双手,拼的是知识而不是体力。现代生产本质上已成为科学技术的物化,一个没有基本的、起码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当今的科学技术决定了劳动者的效率,科学技术带来的收益几乎是无限的。从科学技术与劳动资料的关系方面看,高科技使劳动资料从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朝着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方向转化,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将科技的新发展迅速融汇到劳动资料中已成为发展生产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一关系中,科学技术也凸显出第一位的作用。从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关系方面看,当今科学技术已不断改变着劳动对象的面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种类,使劳动对象的品质、性能和用途发生明显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当代人们借助科学技术已创造出800多万种新材料,使劳动对象越来越丰富多样,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从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关系方面看,现代管理广泛地应用最新的科技,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说现代生产管理对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现代管理又极大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些巨大的工程离开科学技术根本无法进行管理。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马克思相应思想的发展的机理是非常清晰的。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它的机理,与理论中的其他部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理是一致的。但是,其科学技术思想最清晰、最简明地凸现了这一机理。因此,在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中,把科学技术思想作为一完整部分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的。

  粉碎“”后不久,我国科学技术与文教事业在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在极“左”思潮的桎梏中首先突围而出。我国科技工作者积极工作,不仅出了很多科技成果,“而且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国家出了许多很好的主意。……科学技术专家这样广泛地参加经济、社会决策活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注:《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还高兴地指出:“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注:《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当时神州大地学科学、用科学的浪潮澎湃高涨,我国科技事业空前繁荣。

  要发展科学技术,首先就要有人才。作为科技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他揭示了当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深刻联系,指出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在发展教育,主张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发展统一起来,使之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当时非常明确地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注:《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一派繁荣,小学、中学、大学的规模和水平空前大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批人才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主力和骨干,成为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原来令人十分担忧的人才断层已得到较好地弥补。为了加快发展科学技术,还主张“接受华裔学者回国”、“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派人出国留学”(注:《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等措施。这些举措付诸实践后,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正是在“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要使科学技术与教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人才辈出,相得益彰,大大缩短了与先进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有个别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的地位。

  发展科学技术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科学技术与经济互相结合、协调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不单我国没有解决好,连西方一些科技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几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1985年初就明确提出:“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注:《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还主张:“生产部门的科研队伍恐怕是最大的。科学不是划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吗?生产部门也会有搞基础科学的,但要着重搞应用科学;科学院和大学可以多搞一些基础科学,但也要搞应用科学,特别是工科院校”。(注:《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科研机构、大学主动和企业联系,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又大量汇集到科研机构,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前学、研、产脱节的被动局面。随着技术贸易市场的开发,科技成果更迅速、更直接、更规范地融入企业生产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可喜的是我国大、中、小企业按照的思路,“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的科技人员应当越来越多,在全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应当越来越大。大厂要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小厂的科研可以由市里综合办,也可以由几个厂联合在一起搞”,(注:《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科研机构,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的历史。这些科研机构一建立就为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到上世纪90年代,已成为支撑企业的中坚力量。由于科学技术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使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90年代后乃至21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珠江三角洲高技术企业,由于有了自己的科研机构,再加上与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紧密联系,即使是在最近几年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高技术新产品产值仍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由于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普遍达到45%,有些地方更达到50%多。

  关于国家要发展就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思想对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注:《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注:《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注:《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在这一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一下子就把我们建设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起点提高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铺垫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改变了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的状况,为后来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广东80年代引进价值10万美元以上的设备100多万台,5万美元到10万美元的设备60多万台,引进完整的生产装配线多条。在此基础上多渠道、多形式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改革,使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上世纪80年代广东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3%,国民收入年均递增11.5%,增幅比全国平均值高4.7和4.2个百分点,更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它们最高也仅有6%)。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所取得的跨越发展,不仅仅是科技思想指导的结果,而且是在整个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在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中,没有把的科学技术思想摆在应有的高度和恰当的位置上,这不利于全面、完整地领会和把握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髓。为了更好地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我们有必要加强科学技术思想的宣传和研究,这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八五”广东科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把手谈第一生产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