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科创筑梦1979|刘湘林:生活实践激发出创造灵感

Writer: admin Time:2023-02-13 Browse:178

  【人物档案】刘湘林,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从小热爱钻研,喜欢动手制作,发明的创新作品有“简易种豆器”“晚稻种谷落泥器”“气体状态变化演示仪”等。1995年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从事骨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次荣获市、县科技进步奖,2019年度获湖南省益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现为湖南省安化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刘湘林生长在农村,作为一名“70后”,上山砍柴、跟父母一起下地劳动是那个时代农村孩子课余的日常生活。因为对艰辛的农业劳动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一直以袁隆平院士为偶像的刘湘林,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帮助农民减少艰辛劳动、改变农村面貌的农业科学家。

  小时候,刘湘林热爱钻研,模仿能力强,喜欢跟着村里的哥哥姐姐学做各种玩具,并且努力做得更好是他的最大乐趣。他善于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家里请工匠来干活时,他总是跃跃欲试。比如,木匠、篾匠等来家里帮助制作家具或农具时,他就在一旁认真学,然后模仿制作出来的各种“小玩意”,常常得到工匠师傅和家长的夸奖。

  获得表扬后,刘湘林的干劲更大了。他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每当想到一个小点子时,就会用小本子记下来。如果发现生活中不方便的地方,他总是认真研究,不怕困难和失败,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真正把“让科技改善生活”从口号变成现实。

  1984年,刘湘林迈入湖南安化县第十中学,成了一名初中生。学校开展了科技小发明活动,他报名参加了科技发明兴趣小组,通过辅导老师蔡玉祥举办的科技发明讲座,还有阅读《中小学生发明故事》等书籍的,他觉得自己发明创造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

  初一时,为了帮助妈妈处理鸡笼里面的鸡粪,刘湘林制作了“履带式出粪鸡笼”,获得了安化县青少年科技发明比赛一等奖,去益阳市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又获了三等奖。这个良好的开端,让他既帮助学校实现了在科技小发明活动中奖牌零的突破,也让他成了全校师生赞誉的小发明家,使得他整个中学阶段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高涨。

  初二那年春天,学校放农忙假,父亲带领刘湘林去地里种豆。父亲在前面刨坑,要他往坑里放豆种,每次只能放4~5粒。可刘湘林放豆种时,不是放多了,就是放少了,总是放不匀。喜欢动脑筋的刘湘林就想:“学校不正在开展小发明活动吗?我能不能发明一个放种子的东西呢?”于是,设计种豆器的念头在他心里萌芽了。

  有一天,刘湘林看见邻居家的小孩在玩竹铳,这是一种用竹筒做的玩具枪,可以把石子装在里面射出去。他灵机一动,如果把石子改成豆粒,不就可以用它放豆种了吗?手是他马上仿照竹铳做了一个种豆器的模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湘林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在4个孔内装上弹簧片,垫上软质橡皮,将4个小孔改为一个大方孔……但都没有成功。有一天,轮到刘湘林打扫教室,他发现口子很薄的簸箕很容易扫进垃圾。受此启发,他将种豆器出豆口的边缘凿薄,同时利用物理课上学到的摩擦知识,给上下移动的木板装上两个小滑轮,用来减少摩擦。这样一改进,豆种卡壳的问题解决了!

  辅导老师看了刘湘林改进后的种豆器后,提出了新的问题:“豆种有大有小,你怎样控制播种豆粒的数量呢?”刘湘林被这个现实的问题难住了。

  一次,刘湘林来到一个以水力作动力的米面加工场,看见一位叔叔正在控阐放水碾米。当他看到这扇利用上下移动来控制出水量的闸门,心里豁然开朗,何不将出豆种的木板也做成活动的呢?他立即动手制作了抽芯板,然后和几个同学到校园外的地里试验种豆器。几位农民伯伯也围拢来看,他们看后都夸奖这项发明做得好,其中一个说:“要是放种和打眼同时进行,那就更好了!”这位农民伯伯的话提醒了追求完美的刘湘林,他心里动了进一步改进的念头,但不知从何着手。

  有天下雨后,刘湘林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棍子走路时,棍子在泥地上留下了一行小圆眼,他立即想到在种豆器的下端装个圆锥体的东西用来打眼。经过试验,他发现加装的这个圆锥体存在两个缺点:一是打的眼太小,二是使用一段时间后,圆锥体粘满土会影响播种。多次改进后,效果仍不理想。

  几天后,刘湘林偶然拿起老虎钳时,发现只拿老虎钳一边的把,另一边的把马上自动垂了下去。他顿时来了灵感,利用杠杆原理,仿照老虎钳在种豆器上装了一把利用支点可以转动的小锄。做好以后,他连忙扛着它到地里去试验,先用小锄轻轻挖开一个种豆坑,再按一下豆粒控制按钮,几粒豆种均匀播下,效果挺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刘湘林的种豆器终于研制成功。用它种豆,一个人可以顶三个人的工作量,而且出豆均匀,使用方便。

  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刘湘林发明的种豆器参加县、市、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次都获得一等奖。1986年,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发明大奖赛上,这个作品获二等奖。

  此后,刘湘林又相继发明了“晚稻种谷落泥器”“气体状态变化演示仪”等创新作品,都获得了安化县和益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

  高二时,刘湘林根据当时农村茶叶缺乏优质加工,大量优质茶园被毁,乡镇茶厂纷纷倒闭的现状,自费订阅专业杂志《茶叶》,查阅了许多资料,在和同学一起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撰写的科技论文《适应我县自然环境条件,积极发展茶叶生产》获得了县里的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但这篇文章没有被推荐参加省市比赛,也许与当时对茶产业重视不够有关。联想到当今安化县黑茶产业的大力发展和省市对我县茶产业的高度重视,我觉得这篇小论文中的一些观点还没有过时,线岁时的思考而骄傲和感动!”刘湘林不无遗憾地表示。

  在高考决定自己未来的年代,很难说这些活动对刘湘林的学习成绩产生了多少帮助,但参加发明创新活动,让他学会了创新思维,练就了迎难而上的不屈毅力,这些都让刘湘林受益终生。

  1992年,刘湘林考上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就读医疗系骨伤科专业,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外科医生。虽然在职业选择上偏离了他最初当农业科学家的理想,但中学阶段的这些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他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素质对于一名外科医生特别重要,尤其是骨科医生在医院内被同事戏称为“木匠”“铁匠”,因为在骨科手术中,骨科医生常常要用锤子、锯子、螺丝刀等工具进行“勾锤钻凿,钳拧钉撬”,如同木匠或铁匠一般。

  刘湘林回忆走过的实践创新之路,坚定地说:“在我刚入职的那几年,因为基层医院条件简陋,没有高水平的带教指导,缺乏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医学领域,医生对医疗质量总是追求精益求精,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在刘湘林的主持和带领下,他所在科室的多项技术获得县、市科技进步奖,其中“微创技术在跟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获益阳市科技创新奖,“经皮螺钉技术在骨盆与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作为湖南省卫生厅的科研培育项目,专家评价为省内领先。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从小养成的科技创新情结一直在推动着刘湘林不断攀登创新高峰,而为身边人解决困难和痛苦,永远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刘湘林寄语青少年:发明创造不仅是让神舟飞船上天和蛟龙深潜下海,也不仅仅在华为的研发中心和国家的实验室,科技创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保持好奇心,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你的创造能力将随时暴发!

  科普湖南向广大读者朋友征集优秀的科普文章、微视频、动画、H5等,欢迎各位前来投稿,投稿邮箱: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