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如何评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Writer: admin Time:2023-02-17 Browse:57

  【个人经历】前CASTIC国家队/2015年30th香港国赛SO组国一/高士其科普奖/HK City U科技创新奖/2016冬令营/SSH 一路走来也算是身边人里面比较一帆风顺的(至少没有“二战三战”) 除了后来在国际遴选的时候没有去成第一志愿Intel ISEF 有些许遗憾,现在降一本录取CSU在读

  目前现状:批判CASTIC和所谓“科研”带偏高中生学习方向的声音从未中断过,但需要承认目前CASTIC和“英才计划”在启发和鼓励中学生积极探索创新方面的优越性和平台之高。先说很多人在关心的“假项目”问题,从省赛一路走过来看到的假项目也不是一个两个了,后话是当时在冬令营的时候看假项目看到想吐(真的是生理性反胃的想吐),甚者还有某组同学被挑中上去公开答辩讲了一半忘了自己项目的内容 (国际遴选冬令营的参营指标里面有一项叫做省科协推荐优秀项目....至于推荐什么样算优秀...推荐谁...推荐指标如何分配量化,大家应该心里差不多都明白)

  那有没有所谓还称得上比较“高精尖”的项目?答案肯定是有的。2015年国赛正好遇上GD省的lct,据我了解,他做了十年的科创,可能他每年连续参赛带来的项目会有较强的目的性,但项目不失真实性。

  再问有没有“假项目”?答案还是有的。个人观点认为这个占比差距存在于参赛地区和赛事等级。比较在于:北京、上海、广东省赛的假项目比例小于其他省赛假项目所占比例,校赛、市赛、省赛假项目所占比例大于国赛、冬令营假项目比例,当然说法不绝对。

  再回来讲题主所提及的自招和保送,保送在几年前就没有了,就算是国家队现在也没有。但如果走自招的话拿到国一的确是个硬条件,毕竟每年从1000万人(CAST官方数据,仅供参考)最后挑出来140个左右的项目拿国一也算是万里挑一,有了国一报哪个985的自招初审基本上都会通过,但建议既然走自招就不要把这个当成自己唯一的自招条件,最好还走五大竞赛,不说多,好好学一下再拿个省一就差不多了。但CASTIC的省一个人认为还真心没什么用处,不过也视地区而定,北京和上海另当别论,那边当地学校省(直辖市)奖都会比较认。

  再附带讲一下国赛,冬令营以及各国际赛的收获。国赛评委都是985/211高校领域内知名教授或者个别一本院校的知名学科带头人这种级别的人物,甚至有几个组还有院士评委。当时冬令营有一个下午安排我们一个个组在一起和评委们一个个项目去促膝长谈,一起好好改进项目为国际比赛做准备,教授们都讲的算是很用心了,也是生怕专业名词用太多了有些高中生们没自学专业课听不懂,建议内容也算是比较适用中肯了(唯一不能理解的是我们社科组的两位评委一个是北航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一个是华科计算机系教授 讲着讲着方法就想去揪数据的问题了 )。另说国际赛,国际赛会接触到更大的一个舞台,毕竟各个国家学生在一起去完成自己的oral或post也是真的考验综合应对能力,这个时候感觉更多的是各国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能通过会场安排的学术报告学到不少前沿内容是真的。CHN在这些国际赛事里面的表现跟其他国家地区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希望今后可以达到像五大竞赛在国际中一样的表现(少年强则国强,估计那时也会是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科研事业屹立于世界之巅之时)

  有想法参赛备战国赛的话,可以私信我,如果我能够回答的问题会尽力回答,希望你也能抱着一颗等待被CASTIC启蒙的心,热爱科研,能够励志为祖国未来科研事业添砖加瓦(假项目以及伪造数据的同学们,还请绕道)

  应该就在31th开始吧 小学组和国三评审也纳入了国赛现场评审 所以拿奖难度更大了 想去ISEF的话其实也可以考虑一下直接拿英才奖或者是通过英才计划五个学科组年会推荐 导师还都是蛮不错的还多一次赛前锻炼机会也挺好的

  关于大家私信问到的“英才计划”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就放个官方科普吧 鄙人是HA省 我高中那个时候我们省还是英才俱乐部 第二年HA省才有了“英才计划”省试点 所以如果所在城市是在北上广以及四川成都、安徽合肥、浙江杭州这些英才计划做的比较好的全国试点的话可以考虑一下早一点接受培养

  首先,涉及到自主招生这个问题。如果是为了自主招生而参加这个比赛的,那我觉得这个比赛还是十分值得的。比参加各种竞赛要划算得多,不会占用太多的学习时间。

  首先写报告就是一个十分累人的事儿。我的项目是我和同学一起做的,全程依靠我们俩,部分资金依靠了父母。自己联系的大学的实验室,在假期的时候大概搞了半个月。在这里也十分感谢当时同意我们进行实验的那位教授。真的真的锻炼了我的动手、思维能力。参加展览时还会有很多大学的老师参加。在市赛的时候,和一位本市大学的物理老师聊的比较开,开拓了视野。展览的时候还要给评审的老师去讲解,这个是真正考验对项目的熟悉程度以及评审奖项的关键。这个环节十分锻炼人的交流能力。尤其是在全国赛时,给你评审的有五六个老师,你要挨个去给他们讲解。每个人不能说是大牛,至少也是知名大学的教授。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北大应用化学系主任沈兴海教授。

  自从省赛开始,我了解到我们学校参加这个项目的人,大部分家庭背景都是大学教师,有着丰厚的实验资源。也有人跟我直言是父母帮他们弄的,他们只是为了拿个奖好自主招生。

  很多项目的真实性实在是值得探讨,正如题主所说,很多人只是题目起的比较高大上,文章内容写的夸大内容。在市赛中,在我旁边有一个个人项目是与超低温金属材料有关的,评审时直言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种东西又是怎么搞出来的呢?反正我是不相信高中生可以做出这种东西。专家们只是提前看看你写的资料,比赛的时候过来听听你讲而已,根本不可能自己花时间去验证你的东西到底怎么样。

  评审的结果的确是很公平,但有的奖项还真的值得吐槽。在全国赛上,化学类有一个一等奖项目是

  就是以三国杀为基础改变的,酸碱盐分别是杀闪桃。既无科技性,又无创新性。真不知道是怎么选上的。让我们这些辛辛苦苦,做了半天实验。最后弄了二等奖的情何以堪。

  不过这话也不绝对,很多工程学的实用发明都是非常不错的,这是这个大赛最有趣的组,也是人最多的组。剩下的很多内容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出成品。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做的是粘胶纤维的抗菌性,实际上就是在纤维制作过程在某个特定步骤中加入抗菌剂,最后验证效果也很好。但是我

  加入了之后的很多后果我没有预料到,比如是否会改变力学性质、染色性质、舒适度、持续时间等。这些是评审教授给我提出来的,

  感激他们让我知道了闲的无聊搞搞发明,和真正的研究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上午好呀,这段时间决定把一个【新栏目】开了,那就是【探赛】的专栏,我会不定期分享一些孩子参加过的比赛,跟大家说说相关的陪赛经验和心得。

  从去年开始,因为孩子的学业兴趣,我也大大小小接触了很多赛事。有些赛事走到了终点,有些赛事止步于半决赛,有些赛事我们也会错过报名,有些赛事成绩不好但孩子立志每年都要参加……可以说也是体验多多。

  在每年大型赛事开展前,我都会把相关的官方网站、报名时间、报名渠道分享给大家,但还是有很多姐妹错过我发的相关文章,也没有留意到我说的截止时间,每次等我俩孩子都参加完了,看我的朋友圈热热闹闹的,才来问我:怎么不说呢。我内心就只能为此叹一声无奈了。

  所以我的号,大家一定经常来看看。而且现在大家应该已经越来越了解是怎么样的定位了吧?有很多【干货】内容,我的视角对关注教育的、实在的你会相当有帮助,只是需要你【沉下心】细品。

  我家老大现在三升四,他的学业计划里是肯定会去挑战【集训】方向,而弟弟现在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兴趣爱好。比如在科学课泡了一年,他今年暑假一个大项目就是把科学课里潜移默化学到的科学探究思维,用在家里的【实验角】,并在兴趣方向上坚定地选了化学和自然科学这两个领域(课堂上都会学到不同领域,比如哥哥就喜欢物理)。

  这个暑假,我这个老母亲就在陪他做什么呢,搭实验室、做标本分类、并研究仪器设备,还有参考科学课上给到孩子的学习模式,去给弟弟准备实验记录本等等。虽然不知道接下来弟弟在这块是不是真的能有什么大的突破,但【无条件支持】是每个家长都可以做的事情。

  【参加比赛】其实也是我陪孩子深度体验的一个过程。每一次参加比赛,都能直观看到孩子的成长,无论是拿到证书,还是遗憾落败的时刻,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的成长时刻。

  他们能够看到很多厉害的孩子,无论年纪大小,赛场上熠熠闪光,也能看到很多认真做准备的孩子,根据主题延展出的材料和心思,都让孩子感悟良多。

  我们很喜欢比赛完后一起复盘比赛的过程,然后把经验记录下来,并作用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这个沉淀过程也是我们家多年的习惯。

  我今天分享的赛事,是我家孩子前段时间参加过的,国家白名单赛事中的其中一个: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华南赛区)。

  现在电信创大赛在国内公私立小学、中学、高中属于新兴赛事,报名人数还算适中,至少比我家孩子之前参加KET、PET的人数要少 ,而且各赛事组别可选范围很大,如果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兴趣、能力范围足够了解,基本上是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范围,扎根沉淀,获奖概率并不低,而且一拿就是国家奖,这个含金量对什么XSC、TCS、JL、JF绝对是够的。

  一些机构因为承办了白名单赛事的组织工作,就加上培训费向家长征收,所以看上去很花钱。其实很多白名单赛事是没有报名费的,去官网直接就可以登记报名,也有组委会的老师亲自联系。所以只要是国内体制内的孩子,任何城市都可以参加,海外的、一些特定范围的国际学校、非中国籍的孩子就不一定能参加。

  我这次参加国家白名单赛事,从赛果名单上看,5、6年级一般是出大成绩的年级,无论是团体赛还是个人赛,高年级孩子脱颖而出的几率高很多,也有低年级孩子参加,更多的是体验、参与的性质,积累赛事经验。

  机器人向的电信创大赛,它对孩子如何全方面操作机器人的挑战要求还是有的,比如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要带着电脑去参赛,要知道如何打字、并且在限定的时间内编写程序代码,并且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考官一道题一道题的挑战。这些都不容易。

  我这次参加的比赛,赛项就有很多,基本上从5月份开始参加,一直到8月初华南赛区才真正结束,然后选出来的前几名苗子进入全国总决赛,基本上在赛事现场,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入选国赛/省赛了。

  以广东省为例,这个比赛是分为国家项目和广东省特色项目的,也就是说只要孩子有这一方面的兴趣,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应的类目,科创向、编程向、机器人向、计算机向,都鼓励孩子积极参加。

  但每个孩子个人赛只能选一个类目,团体赛只能选一个类目,有些比赛只能在个人赛和团体赛里二选一,占用一个赛事名额,所以【花点时间】去研究赛事细则,对想带孩子体验的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当选择好方向和类目后,就可以等待组委会的联系和通知了。记得要提前把赛事的公众号、相关的电话号码记录下来,这会让你不至于没看到赛事通知,错过了被组织的过程。

  像我今年是自行带孩子参加的,就是组委会老师直接联系我们,拉我们进钉钉群,告诉我们比赛须知,时间、地点和比赛内容。

  【初赛】基本上都是笔试,线上比赛。孩子需要像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那样做一道道选择题,最后根据成绩分数,来判断是否能进入到复赛。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些编程、机器人、计算机的知识点,考察的是孩子的平时积累。

  晋级后,就是孩子需要从理论到实战的准备过程,就真的是拿着机器人,拿着自己设计好的程序和编程,真枪实干打一场了。

  现在受疫情影响,基本上组委会对线上赛事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组委会几乎每一个赛项都会做好两个方案,一个是线上赛怎么比,一个是线下赛怎么比,都会同步把细则告诉每个队伍。

  我们这次大部分赛项都是线下的,一般会选择省会城市,比如广东省就在广州,这次的赛场是在广州外国语学校,也是重点学校,占地面积和比赛场地都足够丰富。

  我们来到现场的时候,已经看到很多孩子是从外地过来的,也有包车抵达现场的,或者是老师带队来参加的,很少特别年幼的,大部分都是三年级或以上的孩子,还有中学生,男孩子比例更多一些。

  交齐证明后就可以进入校园,可以直观地看到大小赛项的组织热度,哪怕是国家白名单赛事,也有分热门赛项和小众赛项,比如那天我们看到无人机赛项,参与人数就是几百人,但一些赛项,小学、初中组人数加在一起,可能都没超过20个。

  孩子看到这个差异后,还淡定地点点头:是的,我学校也非常多人报名无人机,它的确热门。

  我自己在赛事现场就发现很多很有趣的情况,很多孩子也是多年打比赛的老手了,在等待过程中就可以听到他们在讨论如何上一年的情况,和今年的对比。

  很多孩子手里大包小包,拿着一堆自己做好的机器人作品、或者零件等各项装备,还有背着电脑进去赛场的;还有一些孩子就年纪小小,轻装上阵(看来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准备)。男孩子比例虽然多一些,但女孩子的准备也不差,现场就有老师带队,女同学积极在向老师请教赛前训练,非常认真。

  受疫情防控,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到赛场门口,他们自己要进去按照指引去不同的教室,里面有评委老师,和不同的赛道等待他们。

  比赛过程是3-5个小时左右,有些人多的比赛要打上一天,组委会会安排休息区给家长休息,等候孩子出来。

  休息区的家长和老师,就好像是听趣闻一样,听孩子分享他们的快乐和遗憾,有准备零食的就给孩吃点,不然就喝口水,气氛还是比较温和、舒服的。

  像我家弟弟从赛场上跑下来,就跟我撇撇嘴说:“妈妈,我今天彻底成了一个’吉祥物’。”可把我笑得肚子痛,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就觉得对他来说“此行不亏”。

  哥哥就跟我认真复盘起来,说:“以前参加比赛太依赖学校组织了,导致我这次该带的设备都没带,核心软件都没准备好,失策了。”我就很好奇问他,“那其他队是怎么样的?”哥哥说:“目测大概通过率是40%,有些队做的设备很高级,很用心准备。”

  到这里,我们这次的白名单赛事就算体验完成,也算是带两个孩子亲眼见识了一下国内现在如火如荼的机器人大赛,官方是如何组织的了。

  因为现在很多素质向的新兴赛事,都处在萌芽期,所以比赛的激烈程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温和的,至少比数学等一些老牌集训和赛事要温和多了,但也因为是新兴赛事,所以很多家长会觉得有点难以引导,感觉自己搞不定,是不是不参加培训机构就不行。

  我自己的感受是先不要凡事都交给培训机构,因为就拿这次赛事来说,培训机构所“承包”的赛项有可能也只是其中个别赛事,大概率都是热门赛项,所以孩子不一定喜欢,竞争可能也同样会很激烈。反倒是一些家长自行报名的、跟着孩子兴趣爱好选的赛项,整个比赛人数和比赛氛围,也更为舒服。

  而且这个赛项是孩子真的喜欢的,那么孩子可以多年持续扎根下去,随着基础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那么获奖概率就会越来越高,因为赛项太多,不大可能每年换一个类目,走马观花一样都参加,还是需要孩子能【扎根】和【沉淀】。

  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有能沉下心来陪孩子打基础的心思,参加比赛只是孩子学习成长的一个路径,但前提是孩子的基础积累能跟得上。

  现在学习资源不会少的,无论在哪个城市,当地资源不足就看网上的,网上资源不足就去讨教经验,总是有很多愿意分享,并且能帮助你入门的方式,但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孩子的基本功,理科水平、动手能力、逻辑基础,创新和个性,永远都是前几年最需要关注的能力。

  而高年级孩子的家长,也同样需要戒掉浮躁,很多家长之前不关注这个领域,因为XSC的压力才带孩子疯狂关注,内心无比渴望孩子能在高年级拿上几个大证书,但过偏也同样会很难真正帮到孩子。

  像我家哥哥就是前几年因为不在国家学制内所以这方面的机会少,去年开始参加后才发现【比自己努力又认真的孩子】太多了,有些成绩和赛果不是想就能立刻出来的。

  特别是新兴赛事,对孩子的整体要求并不低,而且和传统赛事相比,新兴赛事更为关注孩子的【个性】和【爱好】的沉淀,但学习的本质大道至简,除了陪伴孩子从现在开始积累,一点点成长之外,没有比其他更高效的方法了。

  很多家长喜欢拿国外的学习方式来评价国内的学习方式,觉得国内孩子竞争压力太大,好像学任何东西都有比赛、考级,各种证书,各种标准,这往往不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幸福。

  但实际上我是一直持反对意见的,因为他们也很少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在国家学制内成长的孩子,他们没有亲眼见过那些孩子是如何认真对待一个知识、积极准备一个项目,也没有亲眼见证那么多孩子在赛场上驰骋的身影,就跟那天我在等待区看到的,很多孩子对待自己的作品,就跟对待自己内心的珍宝一样,眼里的光芒都是现场大人无法忽视的。

  我一直深信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将大放异彩,因为从国家制度上一直推行的科学素质、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的教育,一直都在更大范围内区影响着全国各地的孩子。

  鼓励孩子扎根科学基础,探索新兴领域,扶持科技创新,鼓励孩子释放个性、沉淀爱好,一直都是国策。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弟子。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中小学生报名参加,并且非常认真地做实验、写报告,带作品到现场展示、答辩。

  咱们今天不探讨靠爹妈和幕后大佬用某高端研究的子课题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的特殊案例,只简单说说这个比赛是什么,为什么吸引那么多学生参加该比赛~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称CASTIC,拥有三十年的创办历史,是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

  通过资格审查的作品进入初评。初评为网络评审,由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初评阶段评选约80%青少年参赛作品入围终评。

  也就是说,光能完成创意十足、结构完整的作品还不够,要经得起评审委员会成员的提问,在答辩现场对答如流,才能够斩获CASTIC奖项。

  ①对于在国内升学的学生而言,CASTIC获奖者在名校的“提前招生录取”中更有优势~

  比如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2021年4月公布的招生办法中就有提到过,报考学生需有一定的创新探究能力,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具有与学校培养特色相关的专长等。

  虽然强基计划没有竞赛加分的条例,但是当学生能自信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科研成果时,可以获取面试官的“印象分”,这可是隐性影响因素~

  ※一般强基计划的招生简章中提到“创新能力”,其实就是希望考生曾经有参加竞赛的经历。因为在学科竞赛中获奖证明考生自己曾自主完成实验,获得过实验成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内地高考生参加港澳地区大学的自主招生时,CASTIC获奖者可优先考虑给予面试资格。

  和国内的自主招生相似的是,港澳自主招生面试也会综合考察申请者整体素质,其中“创新能力”“学术素质”在全国青少年创新竞赛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如果咱不那么功利,冲着 “自主招生优势““加印象分”的好处去的话,参加CASTIC还有额外的好处。

  如果有同学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感兴趣,或对竞赛本身还有什么疑问,欢迎评论或者私信芳老师~

  这个比赛,大概就是各种二代镀金的地方。打着教育部和科协的旗号而已。比赛内容十分的混乱与不公平。

  首先,先从比赛项目分类上来说,有一个东西叫做工程学。什么项目属于工程学呢?只要你有实物,你就是工程学。然后就要接受「工程学评委组」的统一评审,也就是说你是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精尖也好,农用具,便携小发明也罢;不论应用了什么方面的知识,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都是一波人来评审。这样的话,这个得分究竟如何计算我就不加品评,评委究竟了不了解你的作品都让人质疑。

  其次,政制工作也在其中。在北京,必须保证远郊区县得奖数量要到平均水平(注意是数量,不是获奖率),这就会造成你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反而被某些保护人群的作品刷了下去。

  再然后,说说个人经历。笔者三个作品送进了北京市科创。12年实现的无人机追踪,服务器机器人智能笔账,和一个检查汽车安全带扣没扣的小装置。这三个作品最终结果如何呢?最惨的无人机,区赛没出去,但是在瑞士某国际发明竞赛刷了个特殊奖(金奖烂大街估计会被人喷,但是代表团特殊奖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而那个汽车安全带检测装置,5000块外包做了架子,两天写的程序,学校和家里人帮打点一下,市一等奖。

  大概我玩科协和教育部的科创比赛和机器人比赛十年,也没混上什么大家眼中的好处(加分)。北航自招总成绩全国个位数只给了20分我也很绝望,最后开开心心滚去了某个破211(嗯,虽然北京400上清华,但是我的分数实在太低了)。所以,在这里奉劝题主一句话:

  没有学习成绩这个锦,你的花无处可添。自招这几年被那些没资格参加自找的酸人骂的太残,已经被砍到可有可无的地步了。所以题主好好学习吧,如果为了加分走上这条路,不太值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