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Writer: admin Time:2023-03-04 Browse:75

  近日,南京汇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工人们正忙于生产。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014年12月13日,习总书记来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调研。他强调:“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2月22日上午,记者走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展厅,习总书记与科研人员亲切交谈的照片引人注目。

  回想起总书记视察的那一天,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记忆犹新。“习总书记顶着夜色来到这里视察,他抱起碳纤维气瓶,用‘举轻若重’点赞我们的技术成果。”刘庆告诉记者,“当时向总书记展示的产品,如今已升级为强度更高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2月16日,刘庆刚从以色列访问回国。“我带队参加了以色列高科技产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OurCrowd全球投资者峰会。”刘庆介绍说,这是江苏产研院近3年来首次出访,他在峰会上作的主旨演讲,江苏产研院展示的建设发展成果,都受到了全球参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希望通过江苏产研院平台,链接更多海外优质资源,在中国实现落地转化。”

  定位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8年多来,江苏产研院始终以习总书记“四个对接”重要指示要求为遵循,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大胆探索,成功培育出“一所两制”“拨投结合”“揭榜挂帅”“团队控股”“集萃研究生”等一系列创新机制,初步构建了集创新资源、产业需求和研发载体于一体,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

  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已在先进材料、能源环保、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建设专业研究所72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7000多项,衍生孵化120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省内243家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成功解决技术需求421项,合同总额超过12亿元。

  “2021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江苏产研院作为核心力量参与了创新中心的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流动。”刘庆说,未来,江苏产研院将在对接科技产业、提炼企业需求、提升科研人员收益等领域深入探索,为构建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贡献更大力量。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是在宁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京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企业集群,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最近,紫金山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忙着会务筹备,下个月,由紫金山实验室参与主办的“2023全球6G技术大会”将在南京召开。届时,紫金山实验室也将介绍最新科研成果。

  作为省市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已列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的紫金山实验室,成立4年多来,持续开展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已发布20多项全球首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攻克一批网络“命门”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一些高精尖网络技术成果进入产业应用阶段,包括自主研发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CNOS);完成全球首个6G光子太赫兹100Gbps通信实验等。“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科研攻关,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在国家关键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信心满满地说。

  宽敞整洁的碳化硅产品生产线,一批新设备陆续到场,工作人员全神贯注调试、检验、生产……眼下,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一派繁忙景象。

  该平台成立短短2年,已取得多方面建设进展,实现了中低压SiCMOSFET器件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并在超高压SiCMOSFET器件技术研发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所有成绩都是新的起跑线。”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副主任杨勇告诉记者,今年该平台将保持车规级碳化硅电力电子芯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应用优势,同时扎实做好中高压碳化硅电力电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更多原创技术突破,推动碳化硅产品逐步进入光伏、储能、电网等新领域,实现更大范围规模化应用。

  培育中的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场等四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接连落地,形成“重器”集群;“源图2.0”构建起国内最大规模开源知识图谱与开源软件供应链漏洞库及感知平台,“问天1”类脑计算机领跑国内类脑超算;国科大南京学院与园区同频共振,周围1平方公里形成研发实力不俗的中科系科教资源聚集区……刚刚过去的2022年,位于麒麟科创园的“中科院系”国家队创新力量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未来,在麒麟1平方公里的“中科院系”科教资源集聚区,将汇聚5000名研发人员,逐步形成学科集群、要素集中、空间集聚的中科院麒麟区域创新高地。

  聚焦国家所需、发挥自身所长,积极融入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整体布局,加快锻造战略科技硬核力量,有序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南京努力在创新“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人才为核心,聚焦高新园区、科技金融、营商环境等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机制,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各类培育工程,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过去五年,南京大力实施高企培育工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1844家增加到880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85亿元增长到85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3.01%提升到3.7%。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1.8万余家、独角兽企业共有17家。南京聚力打造创新型产业体系,产业能级显著提升,已形成1个五千亿级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创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400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共有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6家。

  2月15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刚刚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其中,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显示,南京从2021年的第4位上升至第2位。报告还整理、凝练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近年来的好做法,形成55条创新发展典型经验,其中南京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布局建设海外协同创新中心2个案例入选。

  彰显南京科技创新强劲动能的排名还有很多。在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南京从2015年的第19位升至2022年的第8位;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南京从2020年的第21位升至2022年的第13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级中,南京获优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等等。

  南京科教资源丰富,50余所高等院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人才总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南京有底气、有条件、有优势。

  未来,南京将紧紧围绕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目标,继续推动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合作,不断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