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贯彻新发展理念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园区负责人谈高质量发展

Writer: admin Time:2023-03-12 Browse:1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报告还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本期特刊邀请部分产业园区负责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谈学习认识和落实举措。

  江阴高新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太湖湾科创带,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让科创成为高新区最强大的基因、最鲜亮的底色。

  激发源动力,提高“科”的含金量。江阴高新区建强产业链,招揽科创项目,聚焦“1+3+1”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导向,大力招引龙头型、旗舰型科创项目,成功签约落地中信泰富特钢主题产业园等超百亿项目,持续撬动园区产业全链发展壮大;注重企业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微电子、生命健康、新能源三大主题产业园,高标准引育科技含量高、后劲潜力大的科创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59%。

  锻造强引擎,点燃“创”的爆发力。江阴高新区聚力打造高能级科创载体,以“一主导产业一研究院”为标准,加快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新增科创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累计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10个;聚力打造高效益“科创飞地”,更加主动融入区域创新网络,高效运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西安5大“科创飞地”,持续发挥美国、德国、瑞典3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作用,累计通过“飞地”引育科创人才项目53个,持续扩大“朋友圈”、延伸“创新链”。

  集结主力军,拉升“高”的天际线。江阴高新区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同比增长46%,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7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5%;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育,深化“蟠龙英才计划”柔性引才机制,加快集聚高端人才,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余人,其中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A类入选者29人、省级各类人才115人、省双创团队6个,以高层次人才推动高能级创新。

  营造好生态,增强“新”的聚合力。江阴高新区打好试点牌,用好企业创新积分制、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等试点,加快形成试点集群效应;打好服务牌,深化“拿地即开工”“证照分离”等审批改革工作,主动破解资源瓶颈、打造特色生态;做大股权投资、天使投资、产业发展等基金规模,谋划设立高新区母基金,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竭力提供最优质、最周到的园区服务。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江阴高新区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跻身国内一流创新型国际化园区,全力奏响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强音。

  江阴高新区要围绕塑造苏南自创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江阴样本”,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开拓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快绿色发展,推进智能化改造,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为建设长三角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围绕建设世界级特钢及金属制品产业集群,聚焦科研,加速产业基础高级化,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金属材料产业高地;围绕建设现代中医药谷,推动现代中药领域走向特色化,生物药、化学药领域走向自主化,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领域走向专注化,生物医药产业格局走向集群化;围绕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的新增长极,开展由内而外的产业培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为新征程上松山湖高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松山湖高新区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牢牢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核心要义,凝心聚力做好三个“始终坚持”,坚定不移地以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引领东莞乃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松山湖高新区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战略机遇,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抓手,提高创新资源整合效率,加快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

  一是加快科学城建设步伐。松山湖高新区全面加快重大科研平台、大学和实验室建设,全力配合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动工建设,推进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建设前期各项工作,高质量建设香港城大(东莞)项目(一期)、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夯实国际一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级。二是稳步推进土地整备。松山湖高新区以核心创新区为着力点,启动土地统筹工作,推进部分村域更新改造,全力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土地要素保障。三是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松山湖高新区高水平举办松山湖科学大会,高规格办好大湾区院士峰会、华为开发者大会、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活动,打造松山湖科学交流活动品牌。同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让“松山湖的空气中飘着科学的味道”。

  始终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松山湖高新区始终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先进制造业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强大的先进制造业竞争力。

  一是把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松山湖高新区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为核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运动健康、无人机、工业互联网等主题软件产业园,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松山湖高新区深化与龙头企业数字化项目的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围绕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新兴技术转型升级、增资扩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三是牢固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松山湖高新区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60%,推动企业规模和效益“双倍增”,创新招商机制,做强存量扩大增量。大力开展高企培育,继续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争取到2023年高企存量突破750家,加快形成企业梯队。

  始终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松山湖高新区以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为目标,出台了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人才政策体系,发挥大平台大装置的作用,吸引了一批高层次战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扎根松山湖。

  一是用好现有载体引才留才。松山湖高新区依托高水平大学、大平台,自主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高水平技能人才,集聚了19名双聘院士、84名各类国家级人才。二是搭建多层次人才交流平台。松山湖高新区加快建设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一中心多站点”,集聚优势资源,打造功能完善、作用突出的综合人才平台,提供更加丰富的“优享松湖”系列人才配套服务。三是打造高品质的留才环境。松山湖高新区加快完善城市生活配套,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大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开展特色品牌人才活动,举办“链接世界”“人才对话”“港澳青年行”“全国大学生走读松山湖”等活动,不断扩大松山湖在人才圈的影响力,全力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我们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高”“新”定位,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科技创新赋能“两主一特”产业升级,以高质量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加强平台建设,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我们将坚持打造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由园区管委会牵头,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参与双创工作,依托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做优做精创新中心、湘南湘西软件产业园等九大产业园区;全力打造“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体系,通过“四大”物理承载空间,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全产业链条的“两全”科创生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做优高企后备企业库,持续推进创新引领型企业梯次接续发展,力争三年内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突破400家,后备库企业数量不少于500家。

  加大研发力度,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我们将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三年内新设立各类平台不少于50个,推动实现园区内规上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加强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打造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版,支持凯新特种新材料、华灏新材料等申报2023年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企业研发生产再结累累硕果。

  加快成果转化,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我们将充分利用衡阳科创港、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软件赋能中心等平台资源,与高校、技术交易机构深入合作,支持企业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持续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推动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重点支持北航衡阳产学研中心、上海交大衡阳材料与装备创新中心、南华衡山科创园等产学研平台做大做强。

  加速人才集聚,强化产业生态构建。科技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新生动力。我们将全方位培育、引进、用好人才,让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我们将持续推进“人才雁阵”计划、“万雁入衡”行动落实落地,运用“UP”、柔性引才等模式招才引智,重点引进“三尖”型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端科创团队,力争三年内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个、高层次人才300名以上;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厚植双创土壤,持续打响衡阳数字经济日、“高新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品牌,优化人才配套服务,打造具备创新氛围、学者气息、宜居宜业的科技园区环境。

  科技号角已吹响,新的征程已启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衡阳高新区将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以冲锋在前、勇往直前、一往无前的姿态,争当潇湘大地上科技创新的“领头雁”和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贵阳综合保税区作为贵州首个内陆综合保税区,是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中国(贵阳)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核心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肩负着推动内陆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与长三角经济带、粤港澳经济带及西部经济带区域融合发展的历史任务和新时代使命。

  十年来,贵阳综合保税区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贵阳综合保税区从荒滩变园区,从村舍变高楼,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建成贵阳国际陆港、跨境电商进出口商贸中心、国际物流供应链中心、粮油进出口集散分拨中心,助推贵州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年来,贵阳综合保税区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国发〔2022〕2号文件出台的重大机遇,以深化改革、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为抓手,奋力推动贵州贵阳对外开放。目前,已有1600多家企业入驻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高水平开放“桥头堡”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十年来,贵阳综合保税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合作,深化与广西、云南、重庆等地区战略互动,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促进区域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搭建贵州首个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推动180余家外贸企业入驻。实现1210、9610、9710、9810四种跨境电商海关监管模式全覆盖;开通中欧班列36列,推动1784箱货值12143万美元的“黔货”直通欧洲;实现中老铁路与中欧班列交汇衔接,推动与沿海广州港、北部湾港等口岸实现“港区联动”,积极构建“下南洋”“多港联动、多式联运”陆海联运体系。目前,贵阳综合保税区已汇集全省150余家外贸企业。贵州“双循环”格局已经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十年来,贵阳综合保税区突出“两主一特”产业,重点发展储能电池产业链,奋力做强工业经济、做优跨境电商、做大服务贸易,全力打造“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产业发展格局。2022年1至10月,贵阳综合保税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1.6%,成为贵州首个进出口总额超百亿的园区。

  贵阳综合保税区将聚焦内陆综合保税区功能定位,发挥政策、资源优势,实施更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下一步,贵阳综合保税区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贵州“四新”“四化”、贵阳“四主”“四市”战略,聚力贵阳国际陆港建设,以做大、做强、做优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跨境电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现代国际外包服务业为奋斗目标,全方位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动各类人才加速涌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贵阳综合保税区还将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专精特新企业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支撑,也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近年来,龙岩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工程机械、环保装备、汽车专用车等主导产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制造业“专项冠军”企业。这些企业成为了推动龙岩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龙工控股新能源装载机在机械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零排放、零污染、低噪音”;龙净环保向固废处理、“智慧环保岛”等新领域延伸,全力打造“国际环保产业第一品牌”;福龙马集团大力实施“制造+服务”,打造城市智能服务管家;龙合智能新能源智能装卸系统,填补了国内智能仓储末端出入库“最后一公里”的应用技术领域空白。2022年11月,福建省工业(产业)园区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2021年度全省试点园区标准化建设评价(评估)结果。在科技创新专项评价中,龙岩高新区名列16家试点园区中的第一名。

  龙岩高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树立“企业为大”理念,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强化创新,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领域掌握“独门绝技”,构建支持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道路的长效机制,加快打造宜创宜业宜居新城区、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是要引育并举构建梯度培育体系。龙岩高新区突出抓好高端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医药与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大力招引、培育一批掌握关键共性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综合竞争力强的“三高”企业、项目;通过干部挂钩联动、专题辅导培训等方式,建立高企后备库,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小升高,高升强”梯度培育体系。

  二是强化载体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龙岩高新区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项目支持和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参加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完善“企业创新积分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龙净环保、福龙马、龙夏电子、龙合智能等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地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打造集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人才聚集为一体的创新平台,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三是精准施策厚植企业创新土壤。龙岩高新区瞄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优化政策供给,持续完善鼓励科技创新15条、支持企业入驻孵化13条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积极落实各级惠企政策奖补资金,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通过举办产融对接会、企业工程管理提升培训会、数字化转型培训会等,积极践行全生命周期服务,进一步厚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土壤,引导企业加快向专精特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将以科技创新赋能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优化酿酒葡萄品种,保障产业发展种质安全。园区管委会紧跟国内外酿酒葡萄新品种培育,积极引导产区持续开展新品种引进、筛选、驯化、扩繁、抗性育种和品种区域化研究,建立完善酿酒葡萄苗木母本园、采穗圃、繁育圃三级繁育体系,扶持产区酿酒葡萄良种扩繁企业,支持研发用品种资源圃建设。管委会将以酿酒葡萄种苗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为契机,搭建葡萄种苗综合性检测平台,完善产区苗木抽检制度,加强产区酿酒葡萄品种鉴定、病毒检测能力,保障葡萄酒产业种质资源安全。

  研发引进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目前,管委会已经启动“葡萄酒陈酿期间橡木桶替代材料装备研制”项目,解决产区橡木桶使用量巨大、成本过高的“卡脖子”问题;联合宁夏科技厅发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个性化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与示范”揭榜挂帅项目,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与美誉度。未来,管委会还将实施一批科技项目,以有效解决产区机械化水平低、种植水肥一体化普及不广等问题;启动实施葡萄酒产业数字化服务项目,实现种植、酿造、灌装等全流程可溯。

  聚力整合多方资源,加强产业创新转化水平。按照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管委会已经启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该中心将为产区酒庄企业提供研发、中试、成果转移转化的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管委会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农村部共同合作开展“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生态安全种植和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力争从源头改善酿酒葡萄质量、产量和葡萄园管理水平。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提升产业绿色生态价值。管委会实施张骞葡萄郡(碳汇世界葡萄园)项目,建设世界最大的下沉式生态型葡萄酒产业园,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项目;构建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病虫害、灾害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体系,实现产业绿色发展;通过实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区碳资产评估及示范应用”重点项目,探索葡萄产业碳汇交易机制。开展葡萄枝条、葡萄皮渣废弃物利用,原花青素、白藜芦醇等功能性物质提取,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创新人才培育,增强产业主体创新能力。管委会坚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培育葡萄酒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社会化教育培训三级教育体系;创新“产学结合”“研学结合”等培训方式,通过开展特色培训,每年培养300名以上创新型技术人才;通过组织开展葡萄酒企业家创新意识培训班、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葡萄酒产业技术需求专场对接会等活动培育科技型葡萄酒庄(企业),强化市场主体创新能力。

  科技自立自强是产业发展之基。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葡萄酒产业链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人才智力交流互动、瓶颈问题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葡萄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