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新时代科技创新亟待展现新作为

Writer: admin Time:1970-01-01 Browse:14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4日讯(记者郭静原)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形成历史交汇,大科学的跨界融合特征更加突出,催生新知识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源动力不断涌现。然而,创新能力整体不强、科技水平总体不高一直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不行,创新质量不高不行……科技与经济社会协同共生、融合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日前,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举办。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新时代科技创新该如何实现“新作为”。

  一家热衷于环保的企业能否打造出高盈利的时尚产品?拥有科学技术,答案是肯定的。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前院长西蒙·柯林斯在会上讲述了一家用海边收集回的废塑料、渔网等做成运动鞋鞋面的公司,去年盈利达20亿美元,“利用设计中的科学与技术寻求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将无处不在。”

  西蒙·柯林斯认为,技术的升级迭代让服装产业的生产周期更短,也意味着产生的垃圾成倍增多。为此,全球越来越多时尚品牌都在关注循环经济,通过创新思维和设计,运用有机材料生产出零碳排放的产品,致力于搭建一个未来可持续性的时尚产业。

  从废料里提取可被回收利用的天然物质、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进行生产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搭建有机农场……这些都来自巴西圣卡洛斯联邦大学教授瓦尼亚·祖因团队在基于生物循环经济的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中做出的尝试,为巴西从农场到餐桌模式提供新的视角。“根据巴西农业部预测,未来农产品市场前景更加被看好,可农产品带来的废料问题却不容忽视。”她认为,通过绿色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获得健康食品以及具有附加值的相关产品,打造自然生态系统,将助推人类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已成为产业变革的“提速器”和“催化剂”,这在汽车行业也不例外。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举例道,塑料的发明把汽车从单一钢铁产品变成了塑料和钢铁的混合物,使得汽车大幅度轻量化,降低了能耗和排放;半导体的发明使得电子技术改变汽车,从最初的发动机控制、底盘控制、安全气囊等独立产品到现在的车载信息系统、主动安全系统等网络化系统,其附加值已占到汽车总价值近40%;5G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又在把汽车塑造成一个智能出行的移动终端……“我们清楚地看到,是科技革命推动着产业的深度变革。”

  德国化学学会主席马蒂亚斯·乌尔曼亦有同感,他表示,在数字化背景下,医疗行业正在经历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分销药物等全链条全方位的深刻蜕变,这也为过去像是远程医疗、疾病管理等一些难以开展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解决方案。

  “很多基础前沿领域都在孕育着重大突破,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不断催生出颠覆性技术和产品,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技术路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指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变量。

  然而,在科技持续进步发展的同时,人们依然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粮食和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生态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和贫困等一系列风险挑战,这些风险和挑战事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事关人类的共同安危。

  “应对这些高度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重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承担独立解决,需要各国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需要各国科技界的通力合作。”白春礼认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将有利于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

  曾几何时,青年科学家开始在各种创新舞台上崭露头角,让科技创新焕发出更加强大的活力和生机。被称为“石墨烯驾驭者”的中国青年科学家曹原,在《自然》杂志发布的2018年度影响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位居榜首,被给予“开创全新研究领域,科研成果震惊世界”的高度评价;今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9年度青年科学家榜单,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的21位青年科学家入选,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智慧力量。

  在科学技术全球化进程中,青年科学家与中小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直言,我国科技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仍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科技管理体制特别是科技水平和成果评价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培育科技创新的文化土壤依旧贫瘠。

  “青年科学家、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一定要靠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创新,直面世界科技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需求,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勤于思考如何才能让技术帮助更多人。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围和框架之内不断努力开拓进取,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青年科学家和企业才能走得更远,让社会更加有序。”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周琪说。

  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达亚·瑞迪也表示,在解决全球问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问题时,科学技术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为了帮助科学界以及青年科学家迈出坚实的一步,各国必须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技创新交流。

  “中国应当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应当加强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努力。”韩启德说。

  国际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愈发突出,对教育变革的思考已成为科技新时代的召唤。

  “随着未来高等教育的改革,一个重要趋势是创新势必成为教育的关键,创新驱动着教育发展,而教育培养着拔尖的创新人才,以人才驱动为核心又在引领下一轮科技革命的产生。从而创新、人才和教育形成了互动发展的生态环境。”浙江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吴朝晖说。

  吴朝晖介绍,浙江大学确立了创新型大学2.0模式,这个模式包括将育人和创新放在高校发展中同等重要的位置,秉持开放、开环、开源的原则,更加强调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创新型大学的使命是进一步增强大学的创新能力、育人能力和治理能力,从而引导高等教育变革,在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看来,大学一是要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的“全人”型科学家;二是要超越传统的学科专业分类,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应用和实践情境下,面向重大问题培养青年科学家。

  “我们在现代科学方面,要特别关注青年科学家到一线去贡献智慧,提供能够改变世界的新的力量源泉和工具,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社会等多重意义上的永续发展。”钱旭红认为,培育青年科学家关键在氛围和环境,特别是对青年批判思维、批判精神,以及想象力的扶植。

  “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说,要把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大胆创新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让创新意识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给青年科学家营造宽容开放的人才培养环境,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科学精神扎下根来;要倡导对自然科学进行人文思考,积极推进科学与人文的互通共融;要多为青年学者交流搭建平台,激励他们勇于突破,追求国际舞台上的卓越。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