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成效 科技导报

Writer: admin Time:2023-07-13 Browse:13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适应国际竞争、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视角,回顾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成效,具体包括:(1)放眼世界、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意义及时代内涵;(2)从历史逻辑出发,梳理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发展和完善的演进历程,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要求;(3)从理论逻辑出发,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实施任务、实施路径和实施环境;(4)从实践逻辑出发,回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涌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内外创新网络布局的显著成效。

  2022年恰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本文在分析其时代意义和时代内涵的基础上,回顾战略的提出及演进历程,梳理党和国家相关决策部署的实施框架和理论逻辑,系统总结10年来战略的实施成效(图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放眼世界、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放眼世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国际竞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选择。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立足现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现实需要。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从传统经济向新兴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转型,尤其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面向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也呈现加速态势,谁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主动权。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3个层面的时代内涵:首先,强调了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其次,强调了中国未来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最后,强调了创新的目的是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其科学内涵不断发展完善,主要经历了战略提出、发展和完善等阶段,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明晰的发展定位和阶段特征。

  2012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首次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并从6个方面进行深刻阐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由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式提出,其基本内涵、战略要求逐渐明晰,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动力转换、支撑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顶层设计。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2017年10月,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由此,国家发展的基点放到了创新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系架构逐渐形成,确立了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战略性方向,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的阶段性目标,确立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路径选择。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2022年10月,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由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向、实施重点逐步完善,尤其突出了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发展方向,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和战略地位,深化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

  实施主体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承担者,包括区域性主体、机构性主体以及具体人才主体等。

  中国不断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其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了科技创新支撑东部加快发展、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举措;强化国家实验室、国立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四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明确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四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梯队,探索了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发展的政策环境等。

  实施任务是依托科技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增强国家发展内生动力、应对国家安全和“卡脖子”问题的手段和举措。

  中国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聚焦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布局了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新要求,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了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普惠性政策等。

  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国提出了坚持“四个面向”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路径方向;提出要统筹处理好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对于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即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在加强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和国际国内创新环境建设,以创新环境的优化提升中国科技创新的“势能”和改革发展的“动能”。

  中国系列政策举措布局了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体制改革方案,科技领域相关基础性制度逐渐形成;建立健全了以科技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中长期绩效评估制度,逐步完善了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了全球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框架,推动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政策的制定和发布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主体、任务、路径和环境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举措,有效推动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显著增强以及国内外创新网络布局的逐渐完善。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日臻完善以及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整体规模和能力显著提升。

  规模提升方面: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从2012年的1.0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8万亿元。

  能力提升方面: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大幅度上升,若干学科方向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重大原创成果方面:中国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等研究世界领先,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利用体细胞克隆猕猴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方面:中国取得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建成一批国之重器。能源资源科技领域,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和运行技术,全面掌握了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实现5G技术领跑,并在全球率先实现5G商用;国防科技领域,世界首款高超音速导弹东风-17研制成功,国产航母实现改建到自建的历史性跨越等。

  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显现。

  具体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有效促进了装备、交通、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了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壮大,尤其是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赋能。此外,战略实施也为民生福祉和生命健康也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和国际科技合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进,中国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不断健全,开放合作的全球创新网络逐步建立。

  区域创新布局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区域创新布局不断健全,形成了一批区域创新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

  全球创新网络方面: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和联合研究机制,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项全局性战略。

  本研究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视角,梳理了战略提出、发展和完善的演进历程,总结了战略实施的方针政策、重大举措和重要工作,分析了战略实施推动中国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涌现以及创新发展的成效。

  战略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启示我们: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持续深化战略实施。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三是要坚持“四个面向”,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前瞻未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只有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才能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本文作者:潘教峰,王光辉作者简介:潘教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规划、创新政策、智库科学与工程。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