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长三角城市创新指数分四个梯队 如何加强创新协同 打造科创共同体?

Writer: admin Time:2023-09-07 Browse:193

  科技部公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长三角应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客观来看,沪苏浙皖土地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仅占国土面积的不到4%,常住人口2.2亿,约占全国的1/6,却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新形势下,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抓手。

  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就必须抓好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2》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基期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021年的247.11分,较2011年增长了近1.5倍,年均增速达到9.47%。从城市创新情况来看,根据复旦大学寇宗来教授团队发布的“中国2001—2021年各维度的创新指数”,在全国337个城市中,2021年创新指数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和上海。从长三角情况来看,2021年沪苏浙皖41个城市创新指数的均值为138.67,较基期2001年的0.4增长了338倍,而反映城市间创新水平分散度的离差系数则从2001年的2.46降至2021年的1.69。这种情况表明,经历一体化程度的深化和创新发展,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随着创新资源在城市间的快速流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创新差异显著缩小。

  从城市群的情况来看,以2021年41个城市创新指数均值为依据,可以划分出四个梯队。位列第一梯队的城市只有上海,创新指数高于均值的5倍,属于超强创新能力。位列第二梯队的城市创新指数是均值的1—5倍,涉及8个城市,分别是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合肥、温州、常州。位列第三梯队的城市创新指数是均值的0.5—1倍,包括南通、台州等9个城市。其余23个城市则位于第四梯度。

  从地理空间上看,这种梯队创新格局显示出三大特征:一是“上海—南京”的北向跨省创新连绵带,苏、锡、常成为这条创新带的主要支撑城市;二是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南向创新板块,在这个创新板块上,只有分布在周边的宁波和温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其余城市创新能力都比较低,且空间上不具有连续性;三是合肥作为第二梯队的城市,周边也没有出现创新能力出众的城市。

  由此可以看出,北向沪—苏两地要高于南向沪—杭两地的创新空间扩散能力,而合肥作为后起的高创新城市,还未与沪苏浙的创新发展建立有机联系。这表明,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连绵延伸、分工有序的城市创新空间格局尚未形成,高创新能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还有待加强。

  鉴于城市群创新所固有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特征,从整个长三角区域来看,创新不应该是单一区域、单一部门、单一领域的事,它更应该是在各个城市、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和协调互动。

  从全球城市群发展历程来看,在一个都市圈区域范围内,总是由若干个特大城市起着核心的作用,并通过这些城市间的经济网络结构和信息网络构筑起统一的知识创新体系。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长三角各城市都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特的优势产业。当前,上海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和长三角区域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扩散源。这也意味着,上海有能力与苏浙皖一道深化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联动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同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确立与本地区在长三角创新体系中地位相对等的职能。同时,由于每个城市都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特征,地方政府可通过确立错位竞争理念加强政府间、企业间、科技人才间的互动,为长三角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资源。上海的科创优势是基础研发,具有较好的承担国家高科技战略的能力,也具有一定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浙江在绿色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江苏一直拥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资源,与之相关的制造业基础优势非常明显。近年来,安徽合肥通过政府力量塑造出较好的研发能力,集聚了大众、蔚来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技术产业的特色发展空间不断提升。

  总的来说,在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时,各个城市必须要根据自身已有优势,在确保优势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加大城市间协同创新力度,重点是加强关键节点城市间的创新合作,形成“多点开花、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城市群创新发展新格局。比如,上海作为超强创新能力城市,它的重点任务要放在对第二梯队城市的创新引领,特别是对杭州、南京、合肥以及地理接近、基础较好的苏州等城市的引领。第二梯队的城市要侧重通过产业分工与项目合作发挥创新带动作用。目前来看,属于第三梯队的城市虽然还只是处于创新模仿和跟随阶段,但它们的后发优势依然不可小视。如果能在其周围培育出高强度的创,这些城市的创新能力将会很快获得提升。例如,苏州是工业基础较好的第二梯队创,不仅存在后来居上的可能,还能适时强力带动周边湖州、嘉兴等第三梯队创新城市的崛起。另外,合肥近几年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了大批创新型企业,也逐渐带动了周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城市之间应以推进长三角整体创新为目标,开展跨地区、跨行政区域的创新合作。要加快建立三省一市科技信息平台和科技成果数字交易平台,充分发挥上海的综合资源优势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特色资源优势,构造覆盖三省一市的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数字网。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跨部门的合作,整合四地社会科技资源,发动四地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共享科技成果、优势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等信息,联合共建科技教育信息网,提高基础资源的共享水平。此外,长三角科技资源开发要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长三角自身的特色,又能成为国家科技条件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保障。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讲,一是组建以长三角经济专家为主体的政府决策咨询参谋机构。这些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机构,而应成为四地政府决策的咨询参谋机构;二是组建跨地区的行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区域产业一体化中的积极作用。这里的关键是,行业协会或民间组织要突破行政区划障碍,组成跨地区的行业联盟,共同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推进区域市场秩序建立,探索区域各类市场资源的联结和整合等;三是组建和培育几个大型的、与国际接轨的综合性创新服务和科技中介机构,这些机构是多元股份制(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在这里,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德国史太白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成立专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会或技术转移中心,然后这些机构可以通过参股、投资、联合、挂靠、代理等各种市场手段,逐步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创新服务机构的网络。四是组建成立跨地区科技基金,重点聚焦长期基金,主要用于支持长三角产业基础性投资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五是组建国家级跨地区战略性产业整合集团公司。当然,这种超级企业集团不是行政的捏合,而要遵循国家科技需求和市场规律,重点探索通过跨行政区域企业强强联合,组成以科技攻关和卡脖子技术突破为目标的龙头企业,再通过龙头企业整合区域内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由紧密层和松散层组成的巨型企业集团。

  总的来说,沪苏浙皖必须在遵循国家战略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联手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聚焦“科技+产业”引领的思路,全面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建成国际一流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