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加强科技创新集锦9篇

Writer: admin Time:2023-10-25 Browse:69

  (一)领导重视,深入开展法律宣传。市人民政府把科技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层层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责任制,组织制定了《*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把科技发展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努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使科学技术进步法深入人心,全市通过开设科技专栏、开通科技网站、编印送发科技法律法规选编、组织相关法律知识竞赛、开展科技进步执法检查和发表贯彻法律情况电视讲话等多种措施广泛宣传,努力提高其法律精神的知晓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强化科普,成果转化成效明显。全市以抓好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法制宣传日为重点,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技术力量,以多种有效的措施,推进科技进社区、进庭院、进学校,大力推广实用新技术,科技普及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地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贯彻实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重要内容,相继实施了科技兴巴“四百工程”,建设“全国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园和示范企业,消化吸收推广转化了包括优质粮食、果蔬、双低油菜、食用菌集约种植、dly瘦肉型猪养殖和企业新产品新工艺在内的大批实用新技术,科技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明显增强。2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

  (三)推进创新,研发能力有所提高。各地坚持以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积极鼓励技术联姻,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体系和研究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主导产品。大力实施科技项目攻关,着力解决生产发展中的一些技术瓶颈问题,并积极申报专利保护,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南江矿业集团研发的霞石矿干湿强磁选工艺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依靠此项技术企业有望新增销售收入1.2亿元,新增利税3000万元。南江黄羊的“两群、四系”研究、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巴州区的虎杖等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和新药开发、高压线路阻波器的生产;平昌县的酒业食品开发和专利技术保护;通江县的银耳系列新产品研发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陆续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产业的发展。

  (四)健全体系,人才作用得以发挥。各县区把人才工程作为实现地方振兴的首要工程,不断完善科技体系,积极引进实用技术人才,制定各类科技人才能发挥作用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较好地发挥了科技人员的作用。全市不同地方分别建立了特色产业研究所、乡镇科技推广办公室、科技信息服务站,成立了村级技术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探索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村科技超市新作法,搭建技术单位与技术需求对象的对接平台。一大批科技人员通过采取科技服务新模式,积极从事技术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五)投入增加,保障力度不断增强。全市科技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企业科技投入从无到有,银行加强了对科技项目的支持,一些县区建立了技术创新基金。20*年,全市科技研发资金预算达453万元,比上年增长28.9%。投入的增加,强化了科技发展的保障力度。

  (一)部分干部群众科技意识不强。表现在一些人对实施科学技术进步法喊得响,认识不完全到位。不少人把推动科技进步作为可有可无的事,看作软任务,不懂得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二)现有科技体制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主要是现有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运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还不十分紧密,科技转化运用中的利益机制还不完备,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状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员作用的发挥有待提高。一是农业、交通、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等行业的科技队伍存在“断层”现象,目前在岗的以中、老年科技人员为主,青年科技工作者为数不多,青年科技骨干就更少。一些县区不少单位连续几年未进一个大学本科生。二是现有骨干知识分子流失严重。三是部分地方知识分子政策没有完全落实。由于受经费、设备、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市一方面科技人才不足,另一方面一些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少数地方或个别行业的科技进步存在停滞现象。

  (四)科技投入不足。一是民间资本向科技产业投入引导不够;二是企业发展向科技投入很低。不少企业没有科技研发机构,也很少投入科技开发资金,实行简单重复生产,产品生命力欠佳;三是银行信贷对科技产业的支持不够,部分贷款到位迟缓,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四是财政投入还有一定差距。我市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科技的投入做到了逐年增加,的确不易,但与全省和相邻地区比较,还有不小差距。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大力宣传科学技术进步法,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科技方面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教兴市”战略,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依靠科技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注重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切实解决科技队伍脱节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才流失;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科技人员的培养和使用,落实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逐步在我市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门类实用,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科技人才队伍,支撑我市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加强创新方法工作,切实做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其次,科学方法的突破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方法和核心技术,降低对国外方法和技术的依赖,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科学工具的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手段。科学工具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工具。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工具,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党的*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原始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学工具的自主研发,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工作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成果较少,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极其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方法工作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

  创新方法工作要强化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与体制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学习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逐步改变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跟踪模仿、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培养一大批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型人才,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为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方法和工具支撑,大幅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是,重点从“娃娃”抓起,不断总结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经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鼓励本科生、研究生投入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一批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实验;继续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等手段,促进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加强素质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建设一批实习施训设施,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创新方法继续教育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熟练掌握创新方法的人才保障。

  着力推动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的传承。通过科学大师科普展览馆和筹建我国科学大师网上在线档案和数据库等模式,对我国当代科学大师的科学思想、科学理念进行挖掘、整理与传承。

  大力开展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应用。一方面,动员组织各有关学术团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广泛参与,按照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对各学科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归纳、总结,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与方法研究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分阶段、分学科逐步完成涵盖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科学方法大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方法的广泛利用,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

  积极推动一批急需科学方法的研究。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实施及一些热点问题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新兴学科、衍生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急需科学方法研究,催生一批原始创新性的重大成果。重视在科学方法研究过程中创造知识产权,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

  积极开展科学难题和技术难题的征集活动。着重开展“10000个科学难题”和“10000个技术难题”征集活动,提出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明确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加强科学思维,探索创新方法。

  推进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与发展。针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大需求,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融合;推广技术成熟度预测、技术进化模式与路线、冲突解决原理、效应及标准解等TRIZ中成熟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方法知识库建设,研究开发出适应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软件工具和平台。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编制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择优选择部分省(市)区域和行业,以及创新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培养创新工程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的挖掘、总结和推广工作。

  推动企业形成关注创新、践行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企业职工的首创精神,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和表彰对企业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科技标兵;将学术团体资源引入企业,深化“厂会协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加强科学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鼓励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理念,开展科学仪器的新原理、新设计、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催生一批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

  积极推进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共性、核心关键部件,带动科学仪器设备相关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的需求,自主研发相关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与大科学装置配套的重要科学仪器,提升现有重大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强试剂、软件模型、样品前处理设备等科学仪器辅助设备的研究开发,有效解决我国科学仪器设备配套性不足的问题。

  加强科学仪器升级改造技术研究开发和二次创新。坚持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挖掘现有科学仪器设备潜能和利用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并推广应用;在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产生的科学仪器设备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化和应用研究,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二次创新,大幅提升国产科学仪器的产业化水平。

  积极推进国产科学仪器的应用。一方面,进一步研究运用政府采购、产学研结合、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出台促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大幅度提高现有科学仪器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工作,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科学仪器的知名度。

  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重大进展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弘扬科学与创新精神,提高企业和公众对创新方法的意识,为开展创新方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创新方法工作。联合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推广创新方法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广泛深入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企业科协、工会的有利条件开展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相关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创新方法。将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方法的普及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科学方法的推广相结合,全面推动创新方法的普及。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方法交流。通过组建创新方法相关学术团体,创办学术杂志以及举办创新方法论坛等措施,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创新方法的重视和参与。

  加强创新方法的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外先进的创新方法的理念、模式,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相关领域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将创新方法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创新方法工作的协调、咨询机构;制定推进创新方法工作的有效措施和方案,切实推动创新方法工作。

  (二)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为创新方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必要的财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创新方法工作。

  (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十二五”以来,兵团获得国家、部、省等科技成果奖53项。培育出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52个,其中玉米新品种18个,大豆新品种11个,向日葵新晶种9个,小麦新品种10个,棉花新品种19个。此外,还研制出先进实用技术120余项,多项技术成为全兵团的主推技术,其中,“新陆早33号”和“新陆早42号”等棉花品种成为国家农业部推荐的主推品种。

  (二)科技示范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兵团科技服务工作的实施,加速了农牧业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和推广步伐,使药剂拌种、地膜技术、模式栽培、全层施肥、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种子包衣、化除化控、大马力农机具和奶牛养殖等320多项实用新技术和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得到了人面积应用,累计推广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积达650万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80多亿元,加速了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推广的步伐,为兵团团场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科技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十二五”以来,兵团已具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节水试验基地、国家棉花工程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各1个;拥有绵羊育种、节水灌溉、农产品监测、农业信息化等4个国家挂牌重点领域,是国家优质棉良种繁育基地;同时通过科技项目和技术合作共建了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科技示范基地和试验站,如兵团农十师184团高纬度棉花示范基地、兵团农七师130团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示范基地、兵团农五师87团葡萄示范基地、兵团农九师170团沙棘示范基地、兵团农二师库尔勒垦区农业科技园区等,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的农业发展。

  (一)加强组织协调,创新服务机制。一是与兵团相关的师、团场组成了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双方组成联合工作组定期检查科技服务工作进展;二是实施了“双向选择、合同管理、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推动科技与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科技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结合兵团团场生产实际,集成农牧业新技术,实施了以科技示范带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

  (二)创新科技服务工作模式。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是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的农业技术尽快被团场职工掌握的有效途径。创新和完善了科技服务的“工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和开展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模式。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成果推广近年来。兵团通过组织“科技服务专家团队”通过深入服务团场,与广大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加强沟通交流,瞄准地方优势特色资源开发,针对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围绕兵团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工作要求,大力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积极推动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

  (一)以“科技人员团场服务”为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兵团区域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全程服务,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密切结合,多种形式帮助团场发展生产,为兵团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与服务。采取科技服务专家“长期驻点服务”与技术咨询专家“短期咨洵”结合形式,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专家团队”为主的科技服务和技术成果推广模式。

  (二)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立足兵团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农业节水、农业机械装备研发以及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优势,加大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三个“十大”主体技术的推广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升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我叫方强,来自于作物林果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加强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三农’”。

  今年是实施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市“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市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起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下,这些规划无疑为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近一二十年来,作物林果所的科技工作者很好地实践了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历史任务。他们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沪油”系列双低油菜、“申优”系列杂交粳稻、“沪玉糯”系列糯玉米等作物新品种和桃、梨、葡萄等果树新品种,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版权所有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在实践“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党员,面对远景目标和学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我们是不是更需要多一份关注和思考呢?我们的研究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生产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呢?我们的技术研究体系究竟能够支撑多大企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呢 而在这关键发展阶段,作为各学科各岗位的有生力量,我们年轻党员又该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呢?我想,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争做技术的转化者和传播者,让科研成果惠及“三农”事业。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我们年轻党员发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目前我国在果蔬加工转化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仍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例如计算机视觉识别与分级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波加热与杀菌技术、超高压加工技术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科技人员积极发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而面对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想,我们年轻党员应不畏艰辛,紧紧抓住本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努力把握企业的生产创新动向,深刻了解农业生产应用中的具体需求,唯此我们才能更快的站在科研的制高点,作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我们年轻党员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可见,我们的技术创新必须要与企业、生产、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是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协作。例如,我们农产品加工课题组就积极联合园艺所青花菜育种课题组及青花菜种植企业进行农委“萝卜硫素提取加工工艺研究及中试产品开发”项目的联合攻关,以期在芸苔属蔬菜综合利用、品种选育和功能产品开发上做出贡献。这种多主体、多学科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我们不能忽视的需求!所以我们年轻党员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紧紧团结在学科带头人的周围,努力构建面向企业、生产、市场的科技服务合作体系和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合作体系,唯此我们才能发挥出团体创新的力量,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我们年轻党员争做技术的传播者和转化者。我想科研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技术推广正是农业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我所在的农产品加工课题组日前与一个蒜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交流,由于受到产品老化和贸易壁垒等问题,他们迫切需要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而我们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建议的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形式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我们很快就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由此看来,科技创新成果和新技术需要各种渠道才能得以应用和转化为生产力!所以我们年轻党员应积极利用与农业合作社、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技术推广活动、科技下乡活动、科技人版权所有员蹲点、农业技术孵化器和新技术新成果交易所等多种形式、渠道和平台去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提高农民的素质。唯此才能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更快的应用,并经受更多实际考验而得以改进。

  人才资源是高校科技工作的第一资源,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聚集各类高层次的人才,并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改善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只有当各类富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大学的科技创新才会形成一种气候。

  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更多地走向综合化、大型化,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这种趋势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作战和合作攻关。

  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是队伍,是群体。没有人,没有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群体,要想实现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

  只有通过科技团队建设,才能有效地组织起一支又一支学术队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并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造就一批又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群体。这样才能有效地稳定科研队伍,凝练学术方向,使科学研究能够纵向深入。横向融合,得以可持续发展,建设出有特色的优势学科。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开展学校的建设工作。所谓一流的学科主要的标志就是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科研和成果,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一流的队伍是核心、是关键,没有一流的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科研和成果,更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因此可以说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科技工作发展的动力。

  人才问题,特别是尖子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任何学科、任何研究工作仅靠一、两个人是很难发展的,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创新团队建设中要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给以公平的对待,形成由学科总带头人、学术方向带头人、骨干后备队组成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在该群体中,必须注重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机制,是创新团队建设的保证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既需要有利于个性特色充分发挥,也需要团队合作的良好、宽松、和谐以及学术活跃、自由的氛围,更离不开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机制和体制以及相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有了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将有利于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聚集必将形成一个又一个科技创新的群体,形成一个重视人才、实施创新的大气候。在这样的良性循环状态下,学校的科技工作必将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中国医科大学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建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环境。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加大投入力度,调整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引进、稳定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加强了创新团队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校明确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分析学校校情,使全校教职工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完成学校奋斗目标的重中之重,而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决定性因素。

  学校相继出台了旨在加强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通过规范管理,保证学校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1)制定了“551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培养和引进5名国际知名学术带头人。50名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1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的目标。

  (2)制定了引进人才实施办法。对引进人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条件、范围、待遇及相关政策作了明确的规定。

  提出引进人才以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建设为目的,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培养”、“稳定”现有人才关系的指导思想。

  根据引进人才的不同层次,提供12万~60万元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10万~5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及良好的工作条件,在专业职务晋升中不占指标等。

  (3)制定了破格晋升高级职称的有关规定,旨在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4)在科技奖励条例中,设立了学科建设突出贡献奖等六个奖项。对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者予以重奖,同时在《学科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特殊贡献奖励津贴实施办法》。《绩效津贴实施细则》等文件中,对承担科研课题、获奖科研成果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均予以相应的奖励或用以改善科研条件的经费支持。

  (5)出台了支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的有关政策,利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金,主要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再次出国学习和创新团队的成组派出。

  根据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学校对原有学科进行了调整。新组建了发育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或研究室。建立了肿瘤与血管病治疗中心,普通外科研究所,艾滋病研究所,实验动物转基因与基因敲除中心,研究所,生物芯片研究中心,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等机构,为人才的集聚搭建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协作,学校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加强创新人才的汇聚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基础学科间、临床学科间,特别是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普通基础学科与医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创新团队的建设,在于以事业为核心去整合和组建,相关学科的专家只有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团队才能够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才会有生命力。学校在整合和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工作中,工作的重点放在为他们营造良好、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活跃、自由的氛围,同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重点做好组织和服务性工作。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都是在他们各自有意向的前提下由学校组织建设的。

  在延揽人才方面,近年来,学校领导和科研处、人事处、国际交流处处长定期到日本、美国等学校在外留学校友较多的国家探望、拜访,宣传学校有关政策,吸引他们来校工作。

  为使科技创新团队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加大投入力度,投入的重点放在各团队建设中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创新项目的开展。

  几年来,学校用于引进人才的支出已达1000万元,用于创新项目开展的投入近千万元,同时学校每年用于学科建设经费每年不低于1 000万元。主要用于他们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设备的购置。

  对整合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在各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并在申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方面予以倾斜。部分创新团队已经形成,促进学科建设科技工作水平提升

  几年来。学校在一些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已经形成。对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在皮肤病与性病学研究领域,融合皮肤病学教研室、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免疫学研究室共同组建了皮肤病与性病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创新团队,在今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考核中顺利通过。并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称号。该创新团队中既有院士,又有引进的长江学者课座教授。

  (2)在普通外科学研究领域,整合了、甲状腺外科、肝胆外科、胃肠肿瘤外科、乳腺外科、胰腺外科、急重症外科、血管外科的资源,形成了以全国副主任委员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增补中,面对国内普通外科强手如林的竞争局势,以90%的投票通过率新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近五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获得“863”项目、全国公益类科技专项各1项。单项资助经费300万元。

  (3)在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研究领域,整合了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地球化学性疾病研究室等单位,形成了以全国副主任委员为学科带头人,以氟、砷中毒研究为特色的创新团队,在2007年通过了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实现了学校预防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该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近三年,平均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

  (4)在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整合了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医学基因组学和生物芯片研究中心等机构,组建了创新团队,被批准为辽宁省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A级)和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该团队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规划教材。

  此外,在肿瘤学研究领域,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实验动物转基因与基因敲除等领域的创新团队正在形成。

  通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措施,开创了学校科技工作新局面。科技创新成效斐然,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十五”期间,学校的国家、省重点学科数量成倍增长,分别由原来的1个、5个增至2个、10个;今年学校又有3个学科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使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达到5个。无论是新增补数还是现有国家重点学科数均居辽宁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原只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十五”以来。新增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26个,其中教育部1个、卫生部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个、辽宁省5个、辽宁省高校15个,沈阳市3个。

  承担了7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863”项目和3项“863”项目子课题,6项“973”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公益类行业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都实现了零的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逐年增加,由“九五”末期2000年的18项到2001年~2007年的21项、22项、30项、34项、44项、48项、54项,呈现了良好的上升态势。

  全校科研经费在“九五”期间年均不足1000万的情况下。2001年~2003年均突破1000万元,2004年-2005年突破了2000万元,2006年~2007年突破了3000万元。仅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渠道。研究经费近三年已连续突破1000万元,超过“九五”期间每年全部科研经费。

  继2000年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十五”以来,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参加5项,共9项。牵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3项。部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项均居辽宁省属高校前列。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畅所欲言、集思广义、共商良策,共创*科技发展美好前景。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各位科技工作者、并通过你们向长期坚守在科技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工业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方兴未艾。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离不开科技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县、传统种养殖农业大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增产增收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层次不高,粗放式增长还很明显,教育医疗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仍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注重解决的突出问题。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受到各级表彰奖励的先进科技人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我县实际,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奉献才智。借此机会,我对全县科技工作者提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志存高远,勤奋敬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加快和谐*建设的骨干力量,在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县委、县政府对你们寄予厚望,希望你们时刻牢记使命,切实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工作价值取向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统一起来,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努力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你们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严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奋拼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全面推进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加快*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克难奋进,我们的困难就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科技事业发展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当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以煤炭为主的新型工业,为发展科技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搭建了平台。希望大家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建设全国煤电大县、煤化工强县、魔芋大县、优质肉猪和良种扩繁基地县”这个主战场中,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岗位职责,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奋勇当先,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县域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在“三农”工作中,要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动承担科技项目的研发,勇于进行技术难点攻关,不断推出新成果,多方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开发,勇于带头领办龙头企业或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为我县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在工业发展上,要勤于钻研,大力推进技术革新,为加快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育、医疗、科普等方面,要恪尽职守、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着眼于培养科技人才,着眼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着眼于推广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知识等,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科技素养,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和愚昧的界限,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氛围,引领广大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打造*文明进步新形象。

  第三,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严谨治学,勇攀高峰。实践无终结,认识无止境。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昨天的饱学之士如果不是今日的勤学之人,也难免落伍。当前,我县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理论的创新,更需实践的探索,作为科技工作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医生,无论是科技人员还是科普工作者,都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创新和探索过程中,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过程。因此,学习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善于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层次、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科学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希望社会各界继续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搭建平台。近年来,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乡镇党镇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为留住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从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希望各乡镇切实贯彻好、落实好这些制度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全县上下营造尊重科技、热爱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良好氛围,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

  霍城县兰干乡位于霍城县县城西侧,毗邻218省道。党委下辖23个党支部,9个行政村及1个牧场,有13个站办所,中小学校8所。全乡共有耕地4、57万亩,总人口2、41万人,民族有汉、维吾尔、哈萨克、锡伯、回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

  兰干乡9个行政村及1个牧场的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外出务工、畜牧、林果、三产类,而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甜菜、油葵为主,林果业所占比例不大,蔬菜大棚少。

  兰干乡农民封闭、内向心态以及固守传统和经验、保守求稳的经世观念还在起作用;散漫、自私、盲目排外、安于现状、平均和公有思想等等农民意识仍然存在。大部分农民对文化知识要求低,思维方式守旧和封闭,缺乏更高的生活要求和长远的生活目标。其主要表现是安分知、重土恋家、求稳怕变怕吃苦,落后的思想观念把兰干乡农民牢牢地束缚在狭小的地域和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和潜在能力,阻滞了兰干乡农村经济的发展。

  兰干乡各村贫富相差悬殊,且富裕户主要是从事转口贸易。而兰干乡非常缺乏靠种植业、特色林果业、农产品加工、办厂富裕起来的人,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方面的模范户,缺乏指引作用。

  兰干乡农民没有把科学施肥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缺乏科学种田的意识。

  兰干乡由于处于浇灌地的下游,每年到了入春时节及农业用水高峰时期,大部分耕地面临着交不上水,或者出现三水两水浇,四水三水浇的现象。水浇地只有少部分是修过的水泥板渠道,大部分仍然是土浇渠道,致使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浪费,而且大部分农民浇水仍然采取漫灌的方式,既浪费了水资源,又没有起到很好的浇灌效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有所提高,光靠自己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兰干乡党委、政府可以组织各村的致富能手和有志青年,多到发展好的村队、周围乡镇去看看,看看别人如何种田,种的是什么,经济效益如何,现实是最好的教科书。

  “科技之冬”活动是新疆利用冬闲时节农牧民容易集中的特点,由各级科协牵头组织广大农牧民学习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大规模群众性科普培训活动。“科技之冬”活动在兰干乡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农闲时大部分村民的日常活动被看电视、聊天、打扑克、睡懒觉所代替。因此,兰干乡应把开展“科技之冬”活动作为广大农牧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生产和科学生活能力的重要载体,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安排部署“科技之冬”活动前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乡镇、部门、尤其是农牧民的意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每年都广泛动员各族群众,召开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制定下发切实可行、易于操作、措施得当的活动安排意见,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和单位,变冬闲为冬忙。

  兰干乡党委、政府应该统一组织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群众公认、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为使科技示范户切实发挥良好的科技示范作用,乡党委政府还应采取了政策倾斜、直接补贴、科技培训、专家指导和小额信贷等多种方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扶持,实现良种、技术、农机、信息“四到户”,通过县、乡农业部门,把农作物和畜禽、林果业等优良品种推介到科技示范户;把省工省力、节本增效、操作简便的新型农机具推广到科技示范户;把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和生产资料等有关信息发送到科技示范户。并建立乡、村两级农业科技示范户档案,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兰干乡农田水利建设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仍有大量耕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现有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水利服务体系薄弱,稳定增长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种种因素叠加存在,已成为兰干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乡党委应切实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努力形成政府投资主导、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兴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着力解决缺水问题,坚持依法治水管水,严格执行水利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努力形成政府增加投入,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兴农田水利的良好局面,精心组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创新农村水利管护体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工程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1.科技创新研发平台。2010年,秦皇岛、唐山、沧州3个沿海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1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16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23家。

  2.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平台。唐山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这是中科院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的第一家与地级市合作的技术研发与转化机构。秦皇岛市依托燕山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建设了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目前,沿海3市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4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4个,拥有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6个,大学科技园1个。

  3.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均建有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基本构建起服务范围广、服务层面多、服务内容丰富的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基本覆盖沿海地区各市科技信息综合网站,能为社会各界提供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为服务地域科技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沿海3市共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5家,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30家,其中部级示范中心7家,创业服务中心3家和1家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撑能力弱。在沿海地区还没有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研发单位研究内容仍以解决所依托单位的技术难题为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研发的课题不多,推动产业行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支撑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健全,服务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聚集创新资源,聚焦战略重点,完善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支撑科学发展。

  1.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按照沿海地区不同类型科技服务平台资源的特色,突出重点,优先构建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节能减排高新技术研发为核心的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综合集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大学及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依托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区域创新服务机构,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扩充增量,激活存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优先顺序,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积极稳妥推进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4.政府主导,多方共建。发挥各级政府对科技资源供给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创建技术研究中心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科技资源整合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合力。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共享机制,使科技服务平台为研究、开发、产业化等不同环节的创新主体服务。

  到2015年,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沿海地区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显著增强。面向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组建5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沿海地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10个省级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沿海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新组建10个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产业升级提供全程科技服务。

  成立科技创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统筹科技、财政、人社、发改、工信、国税、地税等部门的相关工作,建立协调机制,定期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重大举措,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各部门协调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推进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进一步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资金等为重要来源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省财政设立科技创新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沿海3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每年用于科技的预算内资金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对沿海地区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上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对建立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按绩效实施事后补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激励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及其他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个人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形式建立科技投资基金,重点用于成果转化和技术孵化。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优先支持自主创新项目。加大对社会资金设立风险基金的引导支持,扶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用足用好国家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激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推动我省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充分利用退税和税收抵免等措施加强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支持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沿海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崛起提供政策保障。

  围绕沿海地区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人才的需求,加快人才引进,努力选拔培养一批领军人才,聚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造就一批产业创新团队。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吸引京津高层次人才、归国留学人员来沿海地区创业,建立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依托我省重点高校、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培养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要领域方面的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勇于攻坚、善于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采取期股、期权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加大科技进步奖励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论文摘要:文本首先提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严重不足对于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接着时于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研究指出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案与对策。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所,其中省部级独立科研院所、国家与省级重点实验室、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资源非常丰富;高等教育、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陕西科技人员众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这些优势为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陕西综合科技力量强大,但是陕西在评价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人均GDP排名中仅位于26位(2005年),由此不难发现陕西经济在全国各地区排名严重滞后,可见陕西经济发展状况与科技实力很不合拍。表现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特别是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各行其是、严重脱节。当前必须要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战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的目标。实践证明,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和物质支撑,而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又是先进生产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本论文着重来研究“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促进陕西科技发展以及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资源共享的本质就是资源的合理流通和优化配置,而科技资源共享的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共享机制的建立。根据国际经验,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应该达到1既以上。而我国企业的这个比例很低,2003年只有0.75%。陕西省的许多被列为高科技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其中的多数更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产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而对引进的技术并没有促进其进行消化、吸收或者创新,更有很多企业仅仅只从事高科技产品的销售业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没有任何的科技含量。在这种状况下企业根本就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怎么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具备竞争力呢?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对于科技资源共享影响严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资源流动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限制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

  陕西具有非常丰富的军工科技资源,高校研究资源,这些单位它们真正具备引进技术、消化技术的创新能力,可是地区内部、产业内部由于缺乏协调,虽然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引导和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也就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严重脱节。由于技术创新存在诸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企业因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采取了跟踪模仿、技术完全引进的做法,缺乏以科技进步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而这样的造成科技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制约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严重地阻碍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大量的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科技资源,离散地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使得从事创新活动的高科技企业和个人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资源进行引用和开发。根据有关报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甚至超过美国一些名校。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有8既的国际论文却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这表明作为重要创新要素之一的科研院所,包括高等院校内设科研机构,未能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牵引和驱动,造成大量的专业科技人才沉积,知识应用水平不高,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下。由于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创新链条尚未真正建立,缺乏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有效衔接起来的运行机制,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到高校、科研结构等创新资源丰富的陕西地区的科技创新的局面。

  高校与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机制过于单一。政府和高校人事管理机构设计教师职称认定绩效考评的主要指标为科研工作量,科研工作主要组成为纵向课题和各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如此的考核指标对教师的科研方向是个错误的导向,误导教师仅仅为评定职称而关起门来完成科研任务,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而写论文、写报告,这样的研究自然失去市场实际应用价值,也大量的耗费了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有限精力,容易形成学而无用的不良的学术风气。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多来源于政府计划项目。使得研究是为计划和完成任务而研究,而不是面对市场的需求,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很少。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缺乏转化资金和中间试验环节,而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导致本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导致科技人员所具备的潜能不能正常发挥,是对科技人力资源严重的浪费。

  政府、企业、高效和研究机构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利益相关者,要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各利益相关者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如何作为则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环节来抓。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和有效工作机制,狠抓落实。要产学研互动,多渠道、多层次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

  一是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为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交叉提供信息,政府协调组织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建立成果共享及转化平台。由政府引导,依托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开放式研发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实现技术突破的至关重要的途径。开放式研发平台要求企业在产学研科技资源共享中处于主体地位,即构建以用户为主导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其特点是确立企业出题、企业出资、企业决策、企业获利、企业参与全过程的合作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实现产、学、研三方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处处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能力是能否保证和提高合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利益主体定位明确,通过高科技企业主动出击,企业主导全过程(包括基于企业需求选题、提供全部或者大部分经费以及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由企业自身主持技术和产品的总体设计,通过自身对技术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把技术构架进行分解(或者对产品技术提出要求),并以合适的价格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找到合适的单位和人才,再将各项技术进行突破整合在一起,在合作中产生企业所需的成果,最终应用到产品中去。

  首先,高校应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侧重于横向课题研究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使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尽快从旧的科技管理体制“重成果、重论文、重评奖、轻知识转化”的误区中走出来,也使教师从单纯的论文写作中走进高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同企业联合进行科研开发。

  其次,大学的纵向课题也要结合陕西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从而确定一批重点突破的科研领域和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第三,高校要建立鼓励发明创造的长效机制,设立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将具有创新水平的项目及时与企业联动,促成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不断产生,并大力推动其产业化。第四,大学可以邀请政府、企业家共同举行产学研合作论坛。通过系列活动,与地市签订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协议,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方面有利于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这样以来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市场的需求,来源于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又回馈于企业与市场并接受企业与市场在实践中论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并最终成功地实现产业的转化。产业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教师的研究潜能并调动其研发的积极性,同时其研发成果的转化也能进一步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向科技型、集约型迈进。

  2.4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研究机构科技资源转化一方面科研机构包括军工研究院所应切实转变旧有的分割独立的观念,主动融入到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之中。通过政府协助,邀请相关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了解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要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主动向企业寻求研发项目,建立产研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加快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产业转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对自身的研发成果进行改进,并及时向企业进行宣传推广,积极寻求研发转化的合作机遇。

  陕西特别是西安地区大学、科研机构众多,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试验、检测等技术设备。通过科技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创新,能够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因直接结合市场的需求而更具现实意义:也减少了各种资源的重复投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高科技企业单方面研发的成本和技术创新的风险,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及时投入市场,增强陕西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