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全11篇

Writer: admin Time:2023-11-04 Browse:13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摇篮,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创新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条件。目前,我国高新区发展正逐渐与世界高新区经济发展接轨。为提高我国高新区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只有通过尽快提高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创造出先进的高新技术,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国际合作中取得主导地位。

  1.1 国外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国外高新区最早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技术专家社区,美国高新区由60年代的9个发展到了90年代的180多个[1]。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发展高新技术受到其他各国的重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也纷纷开始建立高新区,自此高新区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国外高新区的起步阶段,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技园区的发展最为突出,成为了当时国外高新区发展的典型代表,为其他国家发展高新区起到示范作用。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国外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高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是最初创立时高新区总数的12.8倍,世界高新区总数已达到515个[2],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2 国内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与国外高新区相比我国高新区成立的较晚。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期才开始探索建立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摸索,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2.1 第一阶段(1983年-1988年)试验阶段:此阶段我国建立了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深圳科技工业园和第一个部级高新区,即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开发区,为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同时,我国科委等相关部门相继提出了制定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的相关政策;采取特殊政策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建立特殊新兴产业开发区;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议。

  1.2.2 第二阶段(1989年-1992年)建立阶段: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高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我国先后兴办了52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7家地方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

  1.2.3 第三阶段(1993年-2001年)发展阶段:此阶段我国高新区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模式,主要有双曲融合模式、一区多园模式、边缘化模式、各种示范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民营科技园模式等。

  1.2.4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二次创业阶段:虽然我国高新区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在制度创新、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为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高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力,我国高新区就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处理好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关系,重新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1.1 高新区对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新区为更好的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创造了优美的创新环境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推进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使高新技术及其产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比如,合肥市为高新区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科技企业制定了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奖励政策;大庆市为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高新区发展,制定了减免税的优惠政策。目前,高新区已成为产、学、研一体化,以及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区域[5]。

  2.1.2 加强国际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优越的条件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为此,高新区结合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形势,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企业,为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与国际企业联合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还引进了大量的国际知识型、科技型人才,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与指导。比如,南京高新区建立了欧洲科技工业园,与荷兰、德国、瑞典等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10多个高科技项目,使得南京高新区自身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6]。

  2.2 高新区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高新区的发展和建设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技术创新是高新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经济实力就强,从而为国家纳税多,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丰厚。高新区离不开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离不开高新区。高新区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条件,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只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从而为高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2.2.2 技术创新是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新区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简称,可以看出高新技术是高新区的特色,高新区更加注重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权的高科技含量。因此,技术创新成为了高新区实现区内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研发单位与高新区技术企业的合作成为了高新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从而,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新区也必须注重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供条件,才能使我国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高。

  3.1 加大对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投入力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融资渠道,为技术创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在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和银行信贷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融资担保体系,通过采取贷款折股、租金折股、投资折股等形式为高新区技术创新解决资金问题。其次,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应制定激励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吸引高科技人才和先进科技企业进入高新区发展。并且通过高新区优越的发展政策,提高技术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保证专项资金使用到位。

  3.2 培育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才能使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首先,要完善人才运行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市场手段,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高新区技术创新培养专业人才,并为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投入充足的经费和师资力量等条件。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人才绩效评价体系。对在技术创新前沿做出重要贡献和取得重大成绩的人才,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并对其所在的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第三,完善和健全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从事技术创新相关工作的科技人员在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相互流动,相互借鉴经验。同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间、科研机构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人才合理流动,放宽人才流动政策和限制条件。不仅要吸引人才,还要吸引智力,不断扩宽吸纳高素质人才的渠道。

  3.3 提升中介服务水平中介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些高新区内的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服务质量不高,导致高新区管理部门将本该中介服务机构完成的任务承担下来,导致高新区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量加大,严重影响技术创新工作的进行。因此,高新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将中介服务、市场和高新区内企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另外,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范鼓励和监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例如黑龙江省为监管中介服务机构出台的政策法规有《黑龙江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3.4 创造优越的技术创新发展空间高新区应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优秀的创新文化,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以及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以提高高新区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兴趣和信心,并以配套的优惠扶持政策作为技术创新的保障,从而促进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5 建立快捷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平台随着信息网络被广泛的应用,网络将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联系的更加紧密,能够为高新区获取技术创新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3.6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灵魂,为保障技术创新成果的安全应用,高新区及有关部门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防范措施,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犯。

  [1]牛玲飞.城市环境对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技和产业.2008,8(7):9-14.

  [2]樊秀峰,郑东.内外资对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8-10.

  [3]李晓东,彭通.高新区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论略[J].高校社科动态改革与战略.2008,24(3):82-84.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

  2008年4月14日科技部的《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全新定义, 即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 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 在中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2.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本文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依据上述条件对辖区内企业进行筛选,最终确定61家样本企业。

  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其投入的多少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在样本企业中,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大专以上科技活动人员达到4340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6.34%;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969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2.38%。以上数据说明,高层次人才和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两方面人才的投入情况相对较好,这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

  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费用投入的重要指标。2009年东丽区研发总投入达到4.13亿元,研发投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6.1%,远高于天津市企业平均水平,这也说明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费用投入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好。同时,外资、合资企业在研发投入规模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研发经费的来源绝大部分是通过企业自筹方式筹集,企业几乎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为研发活动筹集资金。

  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969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2.38%,研发投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6.1%,较之以前均有增长。科研人员的平均比例达到了32.9%。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成果一般来讲包括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在样本企业中,截止到2009年末累计获得科技成果421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剩余为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依靠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都有大幅增长,2009年分别达到了5.54亿和57.85亿元,实现总收入67.8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85.3%。这说明东丽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出状况良好。

  在这些企业中,大部分有有限责任公司,外资、合资、国有和个人形式的企业相对比较少。这说明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东丽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随着天津市的快速发展,东丽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相对与其他区县、其他发达省市地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区内企业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还存在诸多问题。

  从不同行业来看,受政策倾斜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电子信息、新材料领域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则相对较弱。

  从不同性质企业来看,毋庸置疑,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于内资企业。但是东丽区的现状是除去内资,只有很少的几家外资、合资企业。内资企业科技成果拥有量与其他区县相比只是居于中游水平。

  上面两个问题在整个天津市所有区县中都是相对普遍的,如何解决业已成为限制天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在对待外资、合资企业的问题,虽然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但是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是否有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一个未知数,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来看,受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科技资源的配置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还存在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这造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距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有很大差距。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意识来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缺乏利益驱动力, 技术创新缺乏内动力,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第一,受整个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在投资战略上往往只重视短期见效的新项目,不愿对长期见效并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项目投资,而政府的支持也往往倾向于短期见效的新项目;第二,受各种因素影响,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只重视规模和产量,而轻视创新能力建设;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抑制了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2]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来看,在东丽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信贷政策、风险投资政策等创新机制还不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研发模式、产学研合作方式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这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严重制约。

  可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已严重影响到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目前东丽区很多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已达到4%以上,符合国际标准3%以上的要求,但是与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足直接抑制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制的应用,导致了高层次人才缺乏,这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另外,政府研发资金总体投入不足也不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具有风险高、见效周期长等特点,需要大规模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如果仅仅由企业来承担技术创新的投入和风险, 势必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资金不足的同时,人力资源的投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员的投入严重不足。

  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但是东丽区在高层次人才总量上与滨海新区等区县还有很大差距,高层次人才不但匮乏,而且还存在流失现象,这些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帮助作用,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倾斜性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以企业的研发活动作为政策优惠的重点,提高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减免等政策的落实,继续开展按照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并及时兑现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3];进一步做好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利用政府公信力积极引导社会购买和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培育并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上普遍认为, R&D投入强度达到2% , 企业可勉强维持, 达到5% 以上才具有市场竞争力。虽然东丽区现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以往已经加强研发经费的投入, 但投入强度仍没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因此企业要有机会、有步骤、有目标地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善自身科研条件,增加对竞争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的运作,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例如滨海产业基金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建立非盈利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共担,以此降低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融资的门槛,促进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上述步骤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题、银行信贷为支持的多元化高新技术投入体系。

  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东丽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够,首先是技术引进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数量少从侧面反应了这一情况;其次是重引进轻创新,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引进技术之后不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此,在以后的技术引进工作中,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配套政策,促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的良性发展。

  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要构建自身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为以后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以现有能力为基础,发展战略为目标,整合现有资源,进行企业技术提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创建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组机构织,提升整个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稳步发展。

  第二,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天津市共有科研机构534家,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真正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积极组建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技术中心,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互建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共同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

  第三,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政府也要提供规范的市场竞争约束,提供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协调企业之间关系,使企业间能够充分利用合作各方在技术、人才、设备、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各展所长,争取建立产业联盟、利益联盟。

  高层次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人员的频繁流动给企业带来的危害,需要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以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用人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的用人、留人制度,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完善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理顺分配关系,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约束机制,强化考核与评估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的预警机制,提高企业人才预警能力。

  [1]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夏来保, 孟祥芳, 郑卫华, 田东奎,科技与经济 2009,8第四期,20

  2005年在全国21个将高技术产业作为“十一五”重点产业发展的省、市创新能力的排序中,贵州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位于第15,被归类到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2006年贵州省高技术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175.26亿元,比上年增加16.04亿元,但其在全国的比重从1995年的⒈08%下降到2006年的0.42%。《贵州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力争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左右,2010年达到500亿元,在全省GDP比重中由3%上升到6%左右,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状况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本文对2239个规模以上(在本文中指全部国有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工业企业开展的企业创新调查资料进行分组整理,调研分析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开展创新活动基本状况。涉及六个方面:产业创新活动的活跃度、创新活动的研发主体、创新类型、创新经费来源和支出、创新产出以及创新活动的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是三大行业:医药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1、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活跃度。从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析,全省高技术产业中有82.5%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比全省或全国工业企业高5成,活跃度明显,见图1。

  从行业看,医药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8.6%、76.5%和100%。

  2、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研发主体。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主体状况为:产品创新中企业自主创新的比例为62.5%,企业间合作创新占8.93%,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占17.86%,企业与高校合作创新占0.89%,其他方式占9.82%。开展工艺创新的企业中自主创新占63.6%,企业间合作创新占13.08%,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占6.5%,企业与高校合作创新占2.8%,其他方式占14.02%。各行业也都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但在创新主体比重上有所不同。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在产品创新上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明显,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集团研发比例高。

  3、高技术产业创新类型。企业的创新类型包括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一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可能同时包含三种创新类型)。在有产品创新活动的高技术产业中原始创新占41.3%,集成创新占25.0%,消化吸收再创新占17.5%;在有工艺创新活动的高技术产业中原始创新占31.3%,集成创新占21.0%,消化吸收再创新占17.5%。可见,贵州高技术产业在创新类型上以原始创新为主,而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注重原始创新,见图2。三大行业都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形式开展创新,但原始创新比重偏高。

  4、高技术产业创新经费。创新经费是指企业用于创新活动的各种经费,本次调查主要指企业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开展创新活动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的经费,从企业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的经费。2006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经费支出总额7.94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创新经费投入的16.7%,创新经费投入强度6.08%,比全省工业高3.33个百分点。贵州高技术产业创新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由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政府资金组成,三项合计占全部资金来源的98.1%。其中:政府资金占19.0%,金融机构贷款占26.5%,企业自有资金占52.6%。来自于减免税的比例极低,风险资金投入为零。

  从高技术产业创新经费支出结构分析,创新经费用于内部R&D经费占全部创新经费的54.9%;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34%,比全省工业企业高2.58个百分点。用于外部R&D经费占全部创新经费的7.1%,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44%,比全省工业企业高0.36百分点。用于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支出占全部创新经费的33.0%,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01%,比全省工业企业高0.21个百分点。用于从企业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经费占全部创新经费的5.0%,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30%,比全省工业企业高0.18个百分点。

  5、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产出。2006年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为43.37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24.75%,比全省工业企业高13.55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5.19亿元,新产品销售率为26.47%,比全省工业企业高15.67个百分点,其中:新产品出口6.98亿元,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19.85%。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国际新产品6.55亿元,占新产品销售收入18.62%,国内新产品销售收入13.56亿元,占38.53%。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15.08亿元,占42.85%。

  创新产出的行业结构中,医药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6.4%、20.8%和38.3%。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值规模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最大。从产出水平看,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最高,而销售率是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最高,见图3。

  6、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知识产权保护。高技术产业83.75%的企业主营产品拥有自主品牌,比全省工业高51.49个百分点;57.5%申请了专利,比全省工业高48.21个百分点;62.5%注册了商标,比全省工业高42.18个百分点;67.5%进行了技术秘密内部保护,比全省工业高47.18个百分点,可见高技术产业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高技术主要行业看,医药制造业拥有自主品牌比率为87.38%,但其申请专利的比例仅为55.34%;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申请专利以及开展技术秘密内部保护比例的比例高达91.30%,拥有自主品牌比例也达82.61%,是知识产权保护做得最好的行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拥有自主品牌、申请专利、注册商标以及开展技术秘密内部保护的比重分别只有76.47%、41.18%、29.41%和64.71%。

  1、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高。近九成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但占比重最大的医药制造业创新不足。创新活动主要依赖于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比重高;而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不足,集团创新比例低。

  2、高技术产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比例普遍高于全省工业企业。并且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都注重原始创新,比例最高。

  3、高技术产业创新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经费来源结构主要由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政府资金组成,无风险资金投入。创新经费支出主要是内部R&D支出,外部R&D、机器设备和软件支出及从企业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的经费支出较少。

  4、创新产出能力逐渐加强,比全省基本创新情况好,但产品创新水平较低。 从事国际新产品的技术创新的企业比重很小,多数企业创新活动是在国内和企业层面的创新,且成为企业主要的销售收入来源,不利于新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比例比全省其他工业高,但医药制造业申请专利比例低。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各项工作都需要加强。

  1、战略上,应重点选择具有比较优势、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加大发展,谋求局部领域的优势和强势。医药制造业是目前全球最活跃、进展最快、最有前途的产业,贵州在该领域具备资源优势和技术创新基础,应扶持发展。此外,贵州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在该产业某些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在全国范围内也具备很强的优势和竞争力,应重点发展。要加强这两个行业在经费支出、产品新颖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2、实施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并举的创新战略。由于自主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适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模仿创新,力图在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上突破,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对贵州省的高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说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另外,应加大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力度,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3、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欠发达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中资金不足是普遍问题。贵州要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创业期高技术企业,建立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和融资担保资金,还要促进外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强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创业板市场,形成从国家资金引导、创业投资助推、金融资本支持、上市融资扩张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链条。

  4、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产业创新能力受到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创造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这个系统里面,市场的力量无疑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政府的扶持、投资及管制也是行之有效的,要充分发挥政府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功能。同时,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市场中介组织及政府之间的互动可以取得更好的协同效应,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总体目标的协同互动和交流渗透的网络。良好的创新网络能有效地促进创新,从而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注:本文为贵州省工业创新调查办公室课题研究项目《贵州省高技术产业企业创新状况研究》成果。)

  南充产业结构整体上以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创新实力不足,产业提档升级拉升动力有限。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3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3.7%。从占比上看,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近年来,南充市坚持“工业兴市”的指导思想,通过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工程,不断完善重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培养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涌现出一批技术创新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有力地促进了南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生产和制造能力逐步提高。技术改造是企业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一种重要途径。南充市工业企业在技术改造的投入上力度较大,近几年全市企业投入技改资金的增长率大都在20%以上。南充市已基本形成门类较齐的工业产品,尤其在机械、汽配、石化、丝纺服装等行业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2.信息化建设急待加强。南充工业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南充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较低水平,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经验不足等综合因素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发展。如何更好地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3.创新产出初见成效。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反映在新产品的产值上。南充市工业企业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销售收入的比率和新产品产值增长率逐年提高,技术创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据2016年底对全市创新资源的统计调查,南充市现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5户,其中省级27户,市级68户。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工程技术中心省、市级各1个;省级创新联盟2个。南充市工业企业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中发现,南充有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2016年全市共有产学研合作单位114个,合作项目193项,其中校院所与地方合作数量19个,占全市16.7%,合作项目25项,占全市13%;校院所与企业合作更为密切,合作数量95个,占全市83.3%,合作项目168项,占全市87%。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生产等方面都得到了科研院所或高校科研人员的帮助和支持。政府部门也积极牵线搭桥,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路子。

  科研开发经费投入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重要动力源,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呈正相关。2015年度南充市企业科技投入195454万元,占销售收入的1.05%,占所有科研经费的56.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73878万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2%;全社会研发投入77788万元,占生产总值的1.19%。只有企业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各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较上一年科研经费年增长率逐年递增,研究与开发人员占企业总人数比率在近几年也呈现出递增趋势。然而,与全国和省内实力较强的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科技经费筹集总额来看,南充企业自身投入不多,仅占56.3%,而先进发达地区企业自身投入都在60%以上,部分好的企业投入占80%以上,这说明南充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经费投入的主体。

  企业只有不断完善求才、育才、激才、用才和留才的环境,才能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科技人员数与人才等级反映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人力投入的力度,可衡量企业研发的实力。据2016年最新统计数据,全市科技人才中,电子信息类人才共830人,其中中级272人,高级46人;能源化工类人才共652人,其中中级189人,高级69人;机械类人才共3562人,其中中级926人,高级289人;丝纺类人才共3618人,其中中级477人,高级125人;农业类人才共10450人,其中中级3983人,高级278人;其他人才共18762人,其中中级5590人,高级772人。各企业相继采取了一系列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措施,通过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培养和引进了不少人才。但是,仍然存在人才总量还相对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部分行业人才奇缺,人才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科技人员待遇不高,积极性难以激发,人才外流等问题。

  近年来,国际上一般把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作为衡量企业设计能力的重要指标,发明专利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体现。调查表明: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213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39件;全年专利授权量100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5.3%,严重偏少;全年实现新增专利许可(转化)数量为55件。说明企业对原始创新能力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但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难度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大,自主创新人才不多,特别是高学历、高技术职称的高层次人才不多

  在新产品开发上进行原始性创新的难度特别大,必须要依托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才能完成原始性创新活动,这种合作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人才的短缺是企业原始创新的最大障碍。近三年来,南充每年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都在50件以上,但原始创新很少,主要体现在集成和引进消化创新方面。

  (二)部分企业领导创新意识不强,观念陈旧,小富即安,缺乏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做大做强的精神支撑

  部分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好的项目中途夭折。创新活动本身需要大量人力、资金的投入,有很多好的新产品在企业创新开发过程中,都因企业领导缺乏勇于创新的胆识和魄力,在需要投入较大资金时终止活动,导致好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无法及时面世。

  主要是市、县两级政府没有配套的激励机制,甚至已出台的奖励政策也难以兑现,使创新主体的企业感觉环境不够宽松,政策不够优惠。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本企业开发新产品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国家重点领域发展指南的尺度把握不准,政府的引导资金不仅是对企业开发新产品在资金上的资助,而且是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充分肯定,可以鼓励企业大胆投入,使创新活动获得成功,因此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由于大多数企业的实力不够,再加之创新投入存在一定风险,金融对创新的支持乏力,使不少企业想创新而没有能力去做,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企业技术创新造成障碍。

  创新不仅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亦是现代企业参与竞争、做大做强的直接动力。政府不仅要转变观念,把抓项目建设和抓企业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坚持外引项目、内抓创新,招商引资、引智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推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合作项目;更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让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要改变过度依赖政府和部门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格局,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把创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我们的中小企业虽然缺乏进行重大的带有原创性的技术创新活动,但拿来主义也是创新,小改小革也是创新,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科学管理也充满着创新。总之,企业不创新就只有死路一条。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政府的定位就是制定政策,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政府应出台综合性的产业创新政策,包括技术、产品、营销、管理、质量和环保认证等方面,也就是要把“工业兴市”和“项目推动”战略具体化,从而引导、推动和激励企业走向不断自主创新之路。政府要突出重点,抓关键,把有限的资金用来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力争几年后就有大的改变。同时,政府要在产学研合作上牵线搭桥,关键是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合作机制和环境。要出台适合南充市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使新办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千万个企业负责人在市场经济中锻炼成长为企业家。政府在培训企业家方面应有所作为,可建立对企业家的学习、培训、考核、认证机制;政府应出资为企业家不间断组织一些大型报告会、培训会;鼓励原始创新活动,支持名牌产品塑造,对一些具有经济效益的重大发明创造所形成的专利,加大政府资助力度;开展年度专利、名牌产品、优秀企业家和优秀技术创新人才的奖励活动;组织企业技术创新论坛等活动,推动南充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要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地培育大企业,要与几大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创新,培育出一批上百亿、上千亿级的“大象”企业。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力量。2017年市政府启动实施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倍增计划。南充市现有1233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它们在迅速发展壮大,是南充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这群“小蚂蚁”育肥养壮,通过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型、科技型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在具体措施方面,对大企业从企业技术中心抓起,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已经建立技术中心并运行良好的企业,在经费上、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要组织搞好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减少中小企业的创业风险,降低生产和开发成本。

  现代市场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中小企业,有条件的可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培养人才。在这方面,政府也大有可为,比如培训、考核、晋级等方面多向企业倾斜。政府不单要奖励有贡献的企业家,更应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

  要鼓励驻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盟,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政府要定期向高校和科研院所通报情况,要出科技攻关题目,要给予必要的资金保证,对应用效益好的项目要给予专门奖励。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和有效平台。

  [1]胡海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0:102.

  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众多学生和家长都以高考科目作为学生学习重点的风向标,仅将学习成绩的提高放在首位,而对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缺乏基本的重视,这种想法造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懈怠,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毫无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这种情况使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遇到了巨大的阻碍,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在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掌握,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授课过于僵化,仅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机械化的讲授,缺乏有机的、灵活的变通,在教学方式上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式的教学,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交流,使得学生即使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也因为这种无聊的教学方式而产生厌烦,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因还有评估方式的固化,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估仅仅通过信息技术测试的方式,而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等原因,偶尔会出现考试失利等情况,仅仅通过测评结果来评价学生,就显得过于单一和死板,这种单一的评估结果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单一化的思维和学习方式,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的目的是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但是还要注意知识传递的方式和方法,我认为启发式教学是特别容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向答案的方向思考,而不是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答案,在这一过程当中,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在思维的引导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如何插入图片这一部分,我在教会学生如何插入文本框之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插入图片的相应方式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举一反三、巩固学过的知识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有的学生甚至能自己发现一些简单高效的快捷键方式,足以见得这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效果。

  讨论式教学就是就某一问题的某种观点,或者如何解决某一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一种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各种思想进行碰撞,从而产生一些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任何教师所给予的限制,学生会尽情地进行思维的创新和发散,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小组式教学就是通过几个水平各不相同,能力相互补充的学生所组成的小组,让其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成员各自的能力有所不同,对于失误的看法和解决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对于Excel表格进行颜色填充,有的学生可能按照步骤,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所教的方式来做填充,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格式刷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这样就既让学生相互学习了解,又学会了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同样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会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探索式学习,让学生自己摸索着寻找相应的学习方法,例如,我会给学生一个案例,让学生在表格中挑选出大于二十岁的男客户,但是,学生对此并不知道如何操作,那么我就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猜测进行相关的探索,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了能够改善学生对信息课堂的印象,笔者认为应该对信息课堂的评估进行观念和方法上的改革,摒弃单一的教学评估,采取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考量,不断发现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所做出的创新做法,在观念上树立以良好的沟通和反馈为评估目的的观念,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极具实践意义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以及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老师以及家长,甚至是学校对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存在的前提和重要条件,物质资本只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从提出人力资本思想的舒尔茨人力资本模型,到阿罗“干中学”模型;新增长理论阶段,着重研究人力资本和研发(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并建立了内生增长模型,如罗默加入除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外的知识要素的知识推动模型,卢卡斯将技术进步和知识推动都转变为人力资本来研究,将人力资本内生化。这些研究的总体特点是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现在模型中。人力资本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Nelson,Phelps(1966)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对创新能力的激励产生外部效应,受教育者比其他劳动者对特殊资本要素更具替代性,高教育水平劳动者是低教育水平劳动者很好的替代者。并且Benhabib and Spiegel(1994)与Islam(1995)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通过影响本国国内技术自主创新率和吸收国外新技术速度两种机制来影响经济增长,并且人力资本对与产出的直接贡献不明显,却显著地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进而,Papageorgiou(1999)通过对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得出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具有决定作用。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其高知识密集性、高信息积累性、高度创造性、高R&D投入性决定了知识信息积累、技术创新值逐渐成为高新产品的价值实体,随着技术和知识内化于人,人力资本积累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较一般产业将会更加显著,尤其表现在创新能力方面,高新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就是典型的人力资本决定的经济增长阶段。创新能力是高新产业实力的综合象征,是科技进步的本质与灵魂,也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创新能力又表现在知识吸收能力上,即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利用能力,所以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是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对知识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

  以往的研究中,高新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多倾向于R&D行为,创新机制等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多是从管理上的人力资源激励,人力资本产权问题。而本文在这些基础上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与人力资本特点,研究现实经济中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高新产业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关系,将各国学者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关系明了化。

  人力资本积累是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充足的资金和昂贵的试验设备只是科技创新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创新主体才是充分条件,起决定作用。

  人力资本有生产性、可获利性、自增性的特点。生产性是指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存量;可获利性是指人力资本也是一种投资必然会有收益;自增性是区别于物质资本,指个体人力资本通过“干中学”提高自身水平,或整体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使个体人力资本增值,从而整体人力资本增值。所以,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所能带动的生产性越显著,可获利性越大,自增性越快。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技能型人力资本,而技能型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本积累度影响最显著的资本要素。高新技术产业中多数为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和有经验的科研人员,这使得产业内基础的人力资本存量大(用教育年限法衡量),有利于员工内部的互相学习和提高,加上“干中学”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内人力资本积累迅速上升,为知识的获得、消化、转化和利用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会给产业带来更高的价值增值。

  另外,在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理论中,指出“内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能给其所有者带来收益,后者是指人力资本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其所有者并不能以此而获益,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一个有高人力资本的个人能影响周围人并促进他们生产率的提高。高新产业中高人力资本环境中,每一个技术层次上的人都具有高生产率,所以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明显对其整体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知识获取能力从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是企业从外部获得知识技术,另一方面是企业引进的人才所具有的个人知识库。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知识密集性决定企业必然要大量引进购买新知识新技术,这里人力资本作用体现在,企业引进人才时的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倾向于选择带有技术项目、高技术、高学历人才,这样,在引进人才同时也获取了知识。所以,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人才的水平越高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会对知识获取能力提高有一定拉动作用。

  企业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内化、共同化才能成为企业组织的知识。Huber认为,企业如果没有较高的能力理解新知识,必然造成知识解释的欠效率,会导致知识资源的浪费。Cohen和Levinthal(1990)强调员工个人吸收能力是企业吸收能力的基础,提出个人以往的知识、经验都与他们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企业对知识作出反应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组织中的个人或技术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类别越多,同时,他们能解释的信息也越多样,也越能解决较困难问题。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技能型人才储备高,这些人才多数具备特殊才能,存在差异性,在认识、思维、能力、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对于同一知识或技术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思维结果。对于高知识密集性的高技术产业高水平的工程师、科研人员越多,其消化能力也就越强。

  知识转化能力,即知识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将获取和消化的外部新知识与企业内部现有知识有效整合的能力。卢卡斯在他的《经济发展讲座》里提到,即使科学发现的传播非常迅速,要想将发现转化为生产,还需要借助于受过培训的劳动者。高新技术产业中较高的人才储备,必然决定其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些人才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通过相互交流、研究、试验,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内容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知识再建构,使单一、零散知识、新旧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企业把握变化中的机会,开发新的认知并改进现有的生产过程,从而提升组织的绩效。

  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其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坚持其观点,认为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才算是真正的技术创新。因此,企业的科研人员在结束对外来知识的转化后更应注重知识的利用,即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新产品和销售,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

  我国高薪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技术,而技术恰恰来源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企业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并引进高水平人力资本,增加自身人力资本存量,为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人力资本存量越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得越快,这为我国正在兴起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指明了方向,从理论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第二、必须加大资金扶持。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市政府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发挥了政府资金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制定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了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在深圳交易所开通中小企业板块、在北京中关村开展了证券公司股份转让系统和小企业集合发债的试点,完善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三、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资源是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我们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设施,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现有12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为约10 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各类技术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提高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一些亚欧会议成员的成功实践表明,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研发、工业设计、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服务。从行业上看,仅纺织行业就在130 多个生产集聚区推动了服装设计、面料开发、产品检测、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平台建设;从区域看,仅浙江省建立的工业设计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电镀中心、污水集中处理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就超过100 个。

  科技创新是增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科技人才对于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各种方式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维持一家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那么,下面就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我们在搞科研开发项目的同时,在提升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如何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

  钱学森先生曾有过一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先生说:“中国还没有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受封建思想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可以说,钱老对当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点了中肯的一笔。我们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然而大部分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正如钱老所说,只为成绩好,没有敢于突破的精神。科技体系的建设尤为注重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驱动,我们只能望洋兴叹,望先进国家之项背了。近些年来,各地方科研院所在引进人才方面,积极响应国家人事政策号召,积极引进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科研队伍。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也引进了一批适合我所长期发展需要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单位在引进人才方面,每年我们会根据上级人事部门公开招聘计划,上报专业人才需求,形成我们“量身定做”的一套招聘方案。譬如我们会结合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招收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进来,为其提供实习机会,考察他们是否适合我们岗位。而且会重点考察实习生是否具有创新的能力,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是否有能力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以此来判定该实习生是否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

  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人才观,并不一定要拿多高的学历、发表多少篇论文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个既能把科研开发工作搞好,又能做好管理的人才是我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黑龙江省科学院非常重视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工作,科学院设有专门的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定期举办“TRIZ”杯创新大赛、青年科技论文大赛等活动,培养年轻人的学习能力,为其创造机会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同时鼓励年轻的科技人员继续深造,我院的“春苗”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单位先后派出两批“春苗”赴加拿大进行交流学习,还要派多名青年科研人员赴马来西亚高校进行交流学习,我们鼓励青年在重要岗位上勤于锻炼,以提高其管理能力。我省科学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都在于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科研事业做好后备生力军。

  取他人之所长为己用是我单位培育科技人才历来奉行的基本原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在用人方面能否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关键在于单位善不善于发现人才,能否合理分配人员和岗位。“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能施展才能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坐那个位置。”有为才有位,说的就是这一点。因此在人才引进方面,一定要将专业人才分配到合适的位置,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那么我们的整个科研团队就会汇集所有的正能量,为地方乃至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针对以上的论述,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深化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支持省属科研院所建立创新绩效评价机制。鼓励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进入科研队伍,在人事和收入分配上予以倾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开发环境。省属科研院所可以建立相应的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对于项目鉴定,创新可以作为一项考核参数,以提高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积极性。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地方科研院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政府搭台、院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第三,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坚持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始终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不断完善激励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着力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尽最大力量为科技人才在社会上创业发展创造机会、提供舞台。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要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做好他们的研究,发挥他们的才干,还要有上乘的人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为各种浮躁的气氛所干扰,专心做好科研,只有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才能保证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1、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这样看来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点是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信息学习能力。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如电子板报评比活动、电子小刊物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上进的环境中制作自己所感兴趣的电子板报、电子刊物,不仅提高了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求知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计算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一般情况下,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但是小学生的具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应该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只需对学生进行要领的点透,而着重对其进行实践上机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1.人力资本的指标选取。体现人力资本状况的指标有两种,即实际利用性指标(Actually Utilized Indicator,AUI)和资源性指标(Resources Indicator,RI)。实际利用性指标(AUI)指的是人才的实际利用量,资源性指标(RI)指的是高层次教育的投入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储备量。由于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服务技术含量、高增值性的特征,因此对高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其从业人员一般具有高层次教育背景与高专业技能,基于此本文选取的实际利用性指标(AUI)是实际从事高技术服务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数X1。选取的资源性指标(RI)全国学成回国留学人员X2、全国硕博研究生毕业生数X3、全国本科毕业生数X4,为了满足高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要求,全国本科毕业生数用十万人来表示。

  2.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选取。创新能力(Innovation Capacity)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各种活动实践领域等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力。高技术服务业正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由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渗透而成的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是指在高技术水平上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与重大技术发明的能力。因此,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必须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蕴含量特点,并能体现出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能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四个指标,即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Y1、发表科技论文Y2、出版科技著作Y3与科技成果登记数Y4 。

  3.数据说明。高技术服务业是新兴产业,一些相关指标的统计年限较短,比如发表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指标,国家统计局都是从2005年才开始统计,因此本文选取的是2005-2012年的数据。为保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以及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指标数据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还包括了高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

  1.分析方法。典型相关分析(CCA)思想类似于主成分分析,它主要讨论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问题,把两组变量之间的复杂相关关系进行简化,即利用综合变量对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原理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假设原来两组维度分别为m、n的变量为X=(X1,X2,X3……Xm)T与Y=(Y1,Y2,Y3……Yn)T,新的代表变量分别为U= aTX与V= bTY,接下来找到向量a和b,使ρ(U,V)最大,从而找到替代原始变量的典型变量U与V。 在软件分析过程中,由于特征值问题,可以找到多组U与V,我们根据他们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逐对进行提取。

  2.分析过程。我们通过用SPSS 19.0软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U1,V1)、(U2,V2)、(U3,V3)、(U4,V4)的典型相关系数依次为1.000、0.974、0.846、0.260,但是各典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仅第一组的典型相关系数通过了检验。接下来对SPSS19.0运行结果进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冗余分析(RDA)是一组当中形成的典型变量对另一组观测变量总方差的解释比例,从而定量测度典型变量所包含的原始信息量的大小。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变量的变异被自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以及被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类研发成果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中,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94.3%;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类研发成果变量的变异被自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以及被人力资本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中,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82.5%。

  结合冗余分析结果以及典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只需保留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即人力资本变量U1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变量V1,其表达式如下:

  3.分析结果。典型相关模型中,同一随机变量组内各典型变量之间、不同组内不对应的典型变量间不相关,因此在分析变量组X与自变量Y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只分析相对应的典型变量之间的关系。

  典型相关变量中,影响人力资本的各因素变量的线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所载负荷最大为0.774,学成留学回国人员次之为0.378;影响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研发类的各因素变量的线中,有效发明专利所载负荷最大为0.603,科技成果与科技论文随其后,分别为0.267与0.209。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利用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二,人力资本因素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即人力资本中实际利用指标(AUI)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作用最大,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人力资本虽然投入很多,但是实际效果不理想,出现这种结果有多种原因,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毕业就业行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受雇全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69%,有近三分之一大学生工作与专业无关;第三,X2的系数小于X3的系数,即在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影响上,研究生要小于本科生。首先,学生考研动机复杂,部分研究生追求的是学历而非科研能力。其次,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最后,研究生的扩招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足。众多因素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呈下降趋势。

  1.结论。高技术服务业是最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战略性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模型,来研究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人力资本指标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影响作用最大。第三,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中,有效发明专利数受到影响最为显著。

  在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不断促进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地区和国家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成为推进我国新经济发展进程的中坚力量。目前,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57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对本地区技术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对于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技术创新先导作用,保持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2003年―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对安徽省的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新产品产值(X1)、新产品销售收入(X2)和专利申请数(X3)三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创新产出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三个指标进行提取和归纳,并根据主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综合得分,根据得分高低对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文中主要采用安徽省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收集了该统计年鉴中安徽省2003年―2013 年11个年度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三个指标的数据样本,并对数据整理归纳。由于部分年份指标数据存在缺失值,为了保持时间序列的周期性,采用了回归分析法对缺失值进行修补。

  利用SPSS13.0软件对原有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分别为94.529,80.055,79.914,103.811,相应的概率Sig.均小于0.001,同时KMO值依次为0.733、0.793、0.705、0.687均大于0.5,因此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分别对四类高新技术产业3个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载荷矩阵估计,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2.911、2.991、2.864、2.703均大于1,累计解释原始变量反映信息分别为97.036%、99.704%、95.479%、90.107%,因此提取第1个为主因子是合理的,在计算综合得分TS时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其权重。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安徽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2013年主因子得分FS1和FS2分别为2.091和2.149,排在所处行业历年来的第一名。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12年FS3和FS4分别为2.742和2.147,排在所处行业历年来的第一名。从行业历年排名来看,安徽省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总体处于上升态势,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排名波动较大,创新产出能力不平稳。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得分TS逐步从负分变为正分,创新产出能力总体上均有所提高。其中医药制造业从2009年之后连续几年综合得分TS1均大于0,说明其创新产出能力提升较快,2013年TS1为2.029为所在行业考察年度范围内的最高水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从2011年后TS2、TS3和TS4大于0且得分增长较快,说明2011年后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有明显提高。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13年TS2为2.143、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012年TS3为2.618、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12年TS4为1.935为所在行业考察年度最高水平。

  横向对比四类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2013年的平均综合得分ATS可以发现,安徽省医药制造业排名第1,其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按排名顺序依次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安徽省医药制造业平均综合得分ATS高于其他三类高新技术产业,说明其创新产出能力较突出,技术创新程度提升较快。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03年-2010年间的ATS为负值,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落后,创新产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章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了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排名情况,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提升较快,其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前期较不平稳,2009年后增长较为稳定。此外,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平均综合得分有正有负,其中医药制造业得分为正,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得分为负,说明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相较其他三类产业较强,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为提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进一步促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

  1.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要把增强创新产出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企业要构建创新管理体系,整合企业各类创新资源,健全有利于创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分配制度。

  2.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产业集聚便于集聚区内的企业和其他组织协调,从而帮助企业快速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源;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竞争压力也能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安徽省拥有合肥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应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

  3.要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要增强创新产出能力,需要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尤其对于创新产出能力较弱的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之。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