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小学生科技创新8篇

Writer: admin Time:2023-11-24 Browse:85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我国教育培养什么人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数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科学技术这个新鲜事物倍感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几方面进行: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标志不是对技能要领的熟练诠释,而是动力定型,即协调完善的自我能力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要积极去想并亲自去做,要善于推倒旧的,树立新的。从学校科技教育的角度而言,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实验、创造的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燃点学生的科技探索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借助问题来引导。例如:在探究垃圾分类问题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有些垃圾是可回收的,无害,但是有些垃圾是不回收的。如果一个垃圾桶把有害与无害的垃圾都容纳下来,那么,垃圾分类就变成一句口号了。这个垃圾桶应该怎样设计呢?”这时,学生的创新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他们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些学生还动笔画图设计。所以,教师若能巧妙地挖掘学生潜藏于的兴趣,就是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调。学生只有在新问题、新发现的驱动下,他们才会乐于创造。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的常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平时对学生进行相关方法的思维训练,把它作为科技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才能帮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的基础是灵活的思维,是独特的见解,而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则是关键。学生掌握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就会充满自信,同时也会提高创新活动的准确性,预防和减少错误的发生。对小学生而言,科技创新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加一加”“减一减”“学一学”。“加一加”就是将分布于多种物体上的功能组合于一身,如多功能衣架;“减一减”就是使功能单一化,更专业,如麦克风;“学一学”就是模仿已有事物的特点创造出新事物,如鲁班造锯。“人们告诉我的容易忘记,示范和课本教我的我将牢记,我自己得出的将终生难忘。”美国一位教育家如是说。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创造技法的领会,都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大胆的想象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困难是师资,其次才是设施。这反映出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需要专门专业的科技老师来引导。事实上,很多小学并没有设有专职科技教师,都是由语文、数学、外语等专职教师来兼任。他们既要抓主科教学,又要辅导学生科技活动。繁重的工作任务难以让他们全情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加上由于我国大学专业设置中没有科技教师培养的专业方向,而科技创新教师要求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强。由此可见,让非专职科技教师辅导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导致科技创新教育缺乏稳定性,缺少知识、技能与经验的积累。所以,学校应该立足于现状,可以通过举办科技教学讲座,选送教师到校外参观学习,邀请资深的科技专职教师来校授课指导等多种渠道提高学校自身的科技师资水平,为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故此,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校是否重视科技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就会体现出来。例如,收看电视科教节目、举办网络科技知识竞赛、定期组织参观科技馆。这些都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就家长而言,不少家长从事不同行业,他们在自己行业内都有一技之长。学生的某些发明创造活动完全可以在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完成。而且,有些家长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他们可以在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给予物力与财力上的帮助。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个新颖的有待探索研究和积极构建的教育实验课题,也是一个宏大、复杂,牵涉面广,事无巨细的教育工程。进行“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课题实验和工程实施时,难免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行为和困惑阶段。学校构建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校本模式,包括以下自成步骤,又逐次提高,紧密联系的几项大举措。

  首先,加强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认真制定科技教育工作活动计划,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操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各阶段和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书面总结,建立完整的科技教育工作档案。其次,加大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优化科技教育的队伍建设。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最后,重视校园科技文化环境建设,科学组与语文、美术和其他学科组密切配合,创设好人文的、科技的、绿色的、书香的、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借助于活动的目标功能,我们将传统的科技活动课程进行梳理,形成科技教育的三种活动类型。

  它的功能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参与,进行大众科技知识的传播。

  它是面向部分学生,其活动要求有明显提高,学习内容有所加深,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它是依据社会的热点与学校的教育需要,以一种科技主题开展全校性专题活动,含营造科技氛围的常规活动,包括大中小队科技专栏、科技小报、科技信息交流会、科技广播、科技讲座和每学期一至二次主题教育活动等。

  科技实验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及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因此,我校科学课堂的教学十分重视由“读”科学到“做”科学的转变,从教师的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个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突出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设计,初定方案——动手操作,大胆探究——汇报交流,适时点拨——深化总结,拓展延伸”的以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离开了思维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干成“体力活”,科学更应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思维,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活动课程亦称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我校开展的活动课程,就是以实践为基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良好科学习惯的形成。

  学生的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学校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让学生能从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素养。学校筹建机器人工作室,建筑模型实践基地,不仅是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更能在比赛中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机器人比赛的优势就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学生在赛场上就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自己在结构搭建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他选手在处理场上任务中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迎刃而解。学生需要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自己实践的结果。机器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改革教育思想、方法、评价体系,学校以机器人工作室为依托,通过机器人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活动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2年的FLL主题是“食品安全”,学生看到这一主题当时非常激动,一起交流的时候首先谈论的是生活中见到听到的“问题馒头”“苏丹红”“转基因食用油”“地沟油”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学生了解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在场地的搭建中,学生热情很高,想了解需要自己从哪些方面去解决问题,对于生活中的问题在不足三平方米的赛台上驰骋自己的创新思维。生活中的细菌和病毒无处不在,怎样预防和收治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以解决。生活中食品的运输和储藏,学生只是知道简单的方法和过程,但是通过自己研究和资料的查阅懂得了一般性的方法,前期一系列的探究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地缘优势,依托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将本地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小学科学课堂,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与家长、社会力量、科研机构的联系,保证我们的实验研究和科教实践活动。学校通过邀请著名科学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举办科技讲座、“家长开放日”科技活动展示,组织亲子互动实验,带领孩子走进工厂车间,鼓励学生自创条件,动手创作等多种手段,积极营造浓郁的社会、家庭、学校、全体师生齐参与的“四结合”科技活动教育氛围和环境,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舞台,努力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

  为推动全省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陕西省教育厅、省科协已连续7年每年举办全省中小学生科技节。2012年2月,教育厅、省科协印发了《陕西省第七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方案》,本届中小学生科技节主题是:科技成就梦想。从3月份科技节活动启动实施以来,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科协和广大中小学校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全省中小学生中普遍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参加科技竞赛的获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

  一是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科协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落实经费投入,建立保障机制,把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检查评估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开展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对于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地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二是希望广大中小学校要努力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设环境和条件,加强学生科技活动园地和相关设施设备建设,有序向学生开放科技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图书室;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资源和优势,让广大中小学生参与和体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进一步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科技创新活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介绍,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学生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重视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在观察、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希望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科技素养。要进一步加强骨干培训和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鼓励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和研修,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参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充实和更新知识储备,进一步提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

  四是希望广大中小学生充分利用好中小学生科技节这个平台,发挥主体作用,志存高远,勇于创新,善于钻研,投入你们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智慧,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科技节活动,为未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把伟大的祖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集中和发散思维,运用直觉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和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1]。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因此,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同时它的顺利开展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

  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以创新教育为主,包括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课外主要以学生直接参与到动手中来,通过政策导向与学生兴趣来实现创新教育。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提高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北京推行的“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计划要求中小学生每天不低于1小时接触科创、文艺、体育等项目,通过“科学家进校园”,与科学家的近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在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因此,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成为中小学生创新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教育需要老师的具体指导,但是,科创老师课外指导不到位、学生缺乏指导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3]。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网络的中小学科技创新体系[4],通过搭建网上科创平台,使学生及时得到问题的解答,使科技创新教学与网络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网络创新平台是运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一座桥梁,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其作用有以下三点:

  网络创新平台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中小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感官细胞,产生创新的思维,激发创新的热情,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想要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自己也动起手来,加入到创新的行列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创新技能即进行创新活动的主体的行为技巧,包括多信息加工融合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熟练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现能力及物化创造能力等。网络平台配有名师视频教程、机器人程序源代码等教学资源,在网络创新平台中可以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不但可以将传统的静态教材转变为图文声色并茂的动态教材,而且能够实现教材各元素的非线性链接和灵活跳转。网络使知识与信息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扩展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从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网络是一座为学习者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习资源的宝库。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地点,选择自己需要的任何资源,还可以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补充、改造。发现问题,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浏览和查询,了解该问题的发展动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改进措施。

  由于网络创新平台对中小学生创新会起到重要作用,搭建了如下的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如图1所示,主要由赛事动态、科创教程精选、文件下载、成果展示等四部分组成[5],每部分的功能如下:

  当前,全国各级各类适合在校中小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竞赛不下几十种,包括国家、省部、地市等举办的各级青少年科创、机器人比赛,乐高、慧鱼等公司主办的科创大赛等,其中以下两项国内最为权威:一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基于网络平台,中小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大赛的基本情况与参赛注意事项。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便捷地指导学生参加哪个竞赛、怎样参加竞赛、怎样开展竞赛项目的研究。

  联合机器人专家、科创指导老师,将其在教学中的录像汇总后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学习到科技创新教程。

  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下载到一线教师在教学及科研中积累下来的科研报告、教学视频、文档和图片等,学生能及时了解到我校老师的科研情况,使自己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得到参考和受到启发。

  汇总大赛作品图片、作品视频,将学生在参加各类比赛的视频和图片以及他们的科技创新作品也制作成视频上传到平台,进行作品展示,以便学生借鉴。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搭建网络平台并丰富网络平台资源,研究框架的实施见图2所示。

  采用ASP语言开发打造创新网络平台,不仅仅局限于与HTML结合制作WEB网站,更重要的是能与XHTML和WML语言结合制作WAP手机网站,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访问浏览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学习。

  针对不同的赛事制作教师的指导视频,学生创新活动都存在机构制作、想法实现等具体问题,组织教师对其进行定期指导,网络平台汇总往届教师对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指导录像。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自行下载观看,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每次学生参加比赛,会把整个过程中遇到的新思维、新创意记录保存,比赛结束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汇总,并把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文档或者图片,方便后来者参考和学习,实现知识与智慧的传承。

  [1]曹艳青.以网络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J].2011,(30):174.

  [3]唐剑英.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19).

  事实上,不管是科技创新大赛还是科学兴趣小组,都是中国教育及有关部门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方式之一。大赛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说,中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应该呈金字塔型。如果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是为了选拔“塔尖”,那么在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则是夯实“塔底”,后者更应加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在一些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得到了更多重视。

  在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学校创建了“梦之莺”科技俱乐部,通过组建特色社团、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在此次科技创新大赛上,该学校荣获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大奖。

  同样,在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学校专门从高校招聘了化学、物理、生物等专业毕业的科技老师,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各学科兴趣组。“学生的科学课不再是老师照着书念或者看着老师操作实验,而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中体会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该校科学教师蒋亚彬说。

  在看到可喜变化的同时,记者了解到,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及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制约着中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参赛学生告诉记者,在某些学校,科学实践等课程并未严格按照课程表执行。参赛选手普遍认为:“年级越高,升学压力越大,搞创新的人就越少”。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更是让科技创新大赛蒙上了“功利化”的阴影。按照中国教育部高校招生有关规定,高一或高二阶段的发明成果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可获得免试上大学的资格。因此,为了获奖,一些给人感觉大大超越中小学生水平的项目也出现在比赛中。

  芜湖师范附属小学创办于1964年,多年来的校园特色文化积淀,使得该校成为芜湖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窗口。芜湖师范附属小学校长赵玲说:“学校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教育主旨,已历时14个年头。” 赵玲介绍,该校科技创新发明活动以科学课与科技活动课为教育平台,以小科技竞赛、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该校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生。

  在多年的科技创新实践中,芜湖师范附小和学生一起获得了诸多的成绩和荣誉: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和“芜湖市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以及“全国科学教育优秀实验基地”称号;冯铎获得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省优秀发明项目三等奖;张晔凡创造的科幻画,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二等奖。

  赵玲说:“师范附小在科学课教学方面,将‘科技创新发明’理念渗透在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活动课程开设方面,将‘科技创新发明’作为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技创新内容进行教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每年的11月,该校都会开展科技月活动,包括科普宣传、竞赛活动以及各种主题实践活动(航空模型比赛、机器人比赛、环保时装秀、鸡蛋撞地球、节粮实践活动、叶画制作比赛等)。让学生在一次次科普宣传、一件件科技作品,一个个实践活动中,找寻自我创造的空间,体验自我创造的快乐。该校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前往大自然、科研院所、厂矿、生活社区进行标本采集、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等活动。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造的科学品质。

  江苏省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也是一家年轻的学校,建校至今只有7年。“为了短时间打造学校的品牌、凸显学校的特色,学校确立了‘艺术涵养心性,科技放飞梦想’的办学理念。”该校校长凌朝阳告诉《教育》旬刊记者,由于受到硬件设施的配备、资金匮乏等因素的限制,张家港实验小学重点关注普及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几年,他们以“五小”教育(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小论文)为途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活动,努力通过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能力、学会思考,尝试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物品提出改造意见。试图通过这样的途径,将创造深入学生的生活,努力让小发明、小创造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和习惯。

  自2008年至今,先后有8名学生被授予“江苏省小发明家”荣誉称号,林子昂、龚伟强等学生在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张家港小学也因此被授予江苏省小发明家摇篮奖。凌朝阳说,学校更看重的是在长期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健全人格的养成、优质品质的提升,以及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有着江苏省“小发明家”称号的林子昂生活在单亲家庭,性格内向,不擅言辞,在学习生活中一直很低调,很少和同学交往,很自卑。由于他的爷爷是木匠,自小他就看到爷爷用传统的方法制作家具,他也因此对动手活动产生了兴趣。在学校“三个小板凳”评比中,他的参赛作品从布局比例、观赏性到打磨光滑度受到所有同学、老师的好评。科技兴趣队的辅导老师也开始更加细心地对林子昂同学进行指导,经过一年的学习,他就能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兴趣小组所有金工作品。

  在生活中,他留心观察每一件物品,从中发掘创造的灵感,鸟笼、小桌子、独木舟、小黑板、笔筒一大批金工模型都是出自他的“妙手”。爷爷年龄大了,不方便弯腰清理垃圾,深深地触动了他。他一直在想,能不能发明一种簸箕,清理垃圾的时候不用弯腰呢?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制作的“不弯腰簸箕”,在江苏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因其美观、实用性强获得了专家组青睐,荣获了省二等奖的好成绩。后来,林子昂还发明了“风力发电演示仪”等装置。成绩的取得,让林子昂变得开朗、活泼、自信了。凌朝阳认为,创造、发明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凌朝阳说,发明的基础是创新,因为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行为习惯的影响,而影响的结果是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是灵感的闪现,更是行为的积累,这种积累是发明的根基和源泉。发明创造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拥有一个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就能找到面对问题的解决途径,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意识,帮助他们发展和维持在校内校外的上进心。

  凌朝阳介绍,张家港小学把学生在创新发明方面的表现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每学年评选“发明之星”“科学小博士”,同时对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发明工作的辅导老师的工作予以认可,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该校一直努力创造学生的发明创新氛围,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对发明创造感兴趣。学校建设创造长廊,张贴小发明家或者在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图片,为学生树立榜样。此外还定期更换相关的科技发明信息。为了保护孩子新奇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创意,设立了发明墙,鼓励孩子把一些好的想法写在墙上,让学生互相启发。为了给师生提供开展创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该校改革课堂结构,增加学生实践时间。特别要在科学课、劳技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中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张家港小学还积极挖掘各科教材本身的创造因素,努力探索寻找培养创造力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运用虚构的情境和模拟对学生加强技法训练。该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小发明家评选等活动,为学生的提供展示平台。

  “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扎实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副校长段雪蓉说,搞小发明要善于思考,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善于思考的人。

  近年来,红光小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以科技创新兴校为办校理念,初步探索出了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的一些经验,用以培养学生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小手。该校是全国特色项目学校,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被誉为“三峡奇葩”“巴渝名校”。段雪蓉是该校语文骨干教师及科技创新的带头人。曾获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先进个人、万州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由于学校不懈努力,红光小学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发明家”。

  段雪蓉认为,科学小发明就是指在日常学习、生活、劳动中,对那些使用起来不称心、不方便的东西或方法,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制造出更方便的新物品和新方法。红光小学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面向日常生活,面向身边事物,面向市场等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经常有学生为寻找发明课题烦恼,段雪蓉告诫学生要从细心观察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确立小课题,动手制作,以方便自己的生活。告诉他们,家庭中的日用品、学习用品、办公用品等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生产这些物品的方法也不一定都是最佳的,它们或多或少地存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将小发明锁定其中一个,找到更先进的方法和做法。段雪蓉认为,选择的课题一定要简单易行,学生也要量力而行。

  段雪蓉说,在指导学生创造小发明时,要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探索,动手实践,消除“发明创造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树立“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坚定信念,就能有所创新,有所发明。

  松山湖中心小学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边高校林立、风景秀丽,科技共山水一色,人文、科学教育资源丰富。自2006年创办以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并立足学科课程,开发拓展型课程,以课程改革为主要载体,鼓励学生发明创新,充分体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互动,探索小学科学创新教育新模式。松山湖中心小学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坚持开展“探究——研讨”教学模式的研究,做到学科有特色、课堂有目标,以研究促高效,注重学生探究习惯的培养,形成了科学课堂教学的独特风格。该校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

  “科学教育应该关注课堂、立足课堂,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学校按照国家标准,开齐开足课时,学科教师一律在专用教室上课,违规者按照教学事故处理。”该校副校长刘庆兵说。松山湖中心小学根据科学创新教育的需要,高标准建设了相关的科学教育设施。其中包括:网络化的科学探究室和科学仪器准备室。校园里有专设的科技活动区,有许多大家熟悉的“玩具”:室内平路车跑道、室外越野车模跑道、四驱车跑道、海模池、气象站、科技实验互动区、壁挂式科技馆、松山湖高新科技产品展区,以及古仪器模型(浑天仪、地动仪、简仪)等。通过完善科学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松山湖小学现有专职科学教师4人,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1人,东莞市第二批学科带头人1人,航模部级教练、优秀科普辅导员1人,园区优秀教师1人;师资配备齐全、年龄结构合理。

  刘庆兵介绍,松山湖中心小学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科学课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以操作为主。如科技小发明制作、实验探究操作能力测试、撰写科学小论文等等;该校特别注重科学与生活相结合,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把目光、视野延伸到课外,在生活中发现科学,运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该校学生获得的第2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的《气压式清洗刷》,就源自于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细心发现和在科学课上从老师那儿得到的启发。

  该校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活动,在“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优秀作品展中共获 1枚银牌、3枚铜牌,学校也荣获第八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优秀组织奖。学生的作品5次代表东莞市参加广东省的青少年科普创新大赛、少年儿童发明比赛,两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的青少年科普创新大赛、全国劳技作品创新邀请赛,多次荣获金牌、银牌。在苏州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中,5件作品入围现场的决赛,荣获银牌6枚,铜奖2项。

  结合课程改革,该校探索科学教育选修课设置和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在确保基础课程中科学教育得到落实的基础上,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编印为专用《做上学》,共4本供三至六年级使用。《做上学》的教学内容以省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为主,补充了科学学科拓展而来的“小实验”“七巧板”,还有来自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松山湖中心小学将过去几年中,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获奖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进行整理编撰,作为对《做上学》教材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部分进入教材。教学进度安排到年级及周次,评价也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弥补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上的困难。

  松山湖中心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以课堂教育为基石,依托拓展性课程,搭建科技节等舞台,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以小发明为品牌,以科技创新为亮点,以科学实验为突破口,硕果累累。该校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十多项。

  《兴趣与个性》是该校的另一门特色课程。《兴趣与个性》分普及和提高两个层次。低年级以普及为主,中高年级,以提高为主,有学科类、体育类、艺术类、科学类四个系列20多个选项供学生选,其中与科学教育相关的子课程有:空模、海模、车模;电脑动画、信息奥赛、电脑机器人;科学发明、小小探索者、七巧科学、小小实验家等10多门。每一门课程,学生选修人数约为25至30人,每学年参加科学类特色课程学生达300多人,3年来达1000多人。这些课程的开展,都有专用的场地和固定的时间。科学活动课程化让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有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学生通过选修学校科学类特色课程,科学技能得到提高,科学素养慢慢形成。在做上学课堂中,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养成。在科学发明和小实验班里,学生体验科学的神奇,动手实践,形成科学思维。经过7年的实践,已拥有一批初具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学生群体。

  刘庆兵说,无论是一般性的科技实践活动还是主题性的大型科技节活动,如果脱离了学科课程,活动的难度就会加大,没有学科课程依托和支撑,就难以焕发出持续的生命活力。松山湖中心小学开展科技节活动,立足于课程,进行拓展延伸,尝试把课程教学研究与科技活动联系起来,探索出科技活动课程化的新途径和方法,经过7年的摸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以科技实践活动贯穿科技节活动的科技教育新模式。新模式具以下三大亮点:科技节围绕一个主题全面展开,并以主题性的科技实践活动贯穿始终;参与面广,兼顾不同年级的学生,师生参与率达100%;以学生为本,扎实开展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志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刘庆兵认为,将主题性的科技节活动中最关键的实施阶段分为体验阶段—竞赛阶段—展示阶段,是该校的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全新教育思想的体现。科技节活动不是少数学生的活动,不是学生“精英”的活动,是属于所有孩子们的活动。

  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兴趣,兴趣必须靠科技教师认真培养,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采用创设情境、交流情感、运用媒体等兴趣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我国有学者认为:兴趣是才能的支点,是创新发明的源泉,也是打开智慧宝库的向导和万能钥匙。在科技活动中用怎样的办法才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中我们探索到创设科技创新情境能激起学生极大的科技创新兴趣,我们根据农村物候特征设计好科技活动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赴当地水库考察 “网箱养鱼”,当学生看到网箱养的鱼膘肥体壮、活蹦乱跳并听了其产量是常规养鱼的6-8倍,经济效益翻几倍,同学们个个激动不已。参观当地“科技园”让学生看到无土栽培的瓜果蔬菜,如空中白菜、空中苋菜、杂木屑、珍珠岩混合栽培辣椒、菠菜、大蒜等,再到“特种园”参观了大南瓜、长丝瓜,也参观了袖珍蔬菜,如鸡蛋一样小的红南瓜等。还参观了当地“食用菌场”,看到一排排的食用菌,有的像猴子的头叫猴头菇,有的像把伞,如平菇,有的菇盖金黄、菇腿修长叫金针菇,还有银耳、木耳、香菇、杏鲍菇、茶树菇等,真让人眼花缭乱,技术人员介绍不同品种,用不同原料培育,当他们介绍各种农作桔杆、各种木本植物木屑、各种农作物果壳都可做食用菌原料、变废为宝,并保护环境,而且食用菌生产后菌料有的可做牲畜饲料,有的可做肥料,同学们非常激动,都想回家试一试。由于参观农业科技成果创设了科技创新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观之乐、思维之趣,激起他们创新情感,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火花,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对农业科技产生浓厚兴趣,同学们受到科技成果情境的影响后,个个自愿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如近几年以来开展的《良种红薯蛋壳育苗研究》《白菜无土栽培研究》《棉籽壳混黄豆杆、油菜杆、稻草粉培育凤尾菇研究》等几十个项目均获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

  目前少数中小学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还是“单向灌输”,根据教育改革的方针,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这种“单向注入式”教学方法早已被现代教学理论所抨击和摒弃,这种传统教学法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不愿意甚至不想参加科技活动,尤其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涵盖内容广,牵系学科多,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激起学生创新兴趣,没有学习兴趣,无法谈创新能力,所以中小学科技活动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共同发展,这样师生就会共享乐趣,才会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洞下小学科技组开展的《金石桥山区蜜粉源植物调查研究》项目,通过考察金石桥山区有蜜粉源植物93种53科,在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讨论我地主要蜜源植物有几种?主要粉源植物有几种?重要树木类蜜、粉源植物有几种?辅助蜜源植物有几种?农作蜜源植物有几种?通过质疑、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拉近师生情感距离,充分发挥中小学生情感丰富、容易激动的特点,把科技创新活动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协助教师处理问题,师生合作,高度信任学生,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样探究出了“金石桥山区蜜粉源植物”。因此,该项目获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个项目考察过程中学生爬山涉水,有的学生脚扭伤了,有的学生手脚被植物针刺划破了,有的学生累得躺在山地里不想动了,这时老师与学生促膝谈心,拉一拉家常,讲一讲父母干农活的辛苦,讲一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的故事,同时看到学生的脚手被荆棘挂破了,给他们抹点药水,他们的腿扭了,给他们按摩按摩。学生采集的标本和生活用品背不动了,帮他们背一背,学生饿了将自己准备的干粮分给他们吃,用言语和行动感化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乐于参加科技活动,在科技活动中乐于探究,认真钻研科技知识,积极进行科技实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运用电教媒体教学,让学生看到祖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果,看到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的先进,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教学,把科技创新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科技创新知识的抽象思维问题变为清晰悦耳的声音和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对科技知识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们播放“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当学生从电教屏幕上看到伴随着指挥员的下令“5、4、3、2、1发射”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降温冒出的白色水蒸气烟雾升起,一刹那火箭升空,直冲云际,同学看得热泪盈眶,热爱科学情绪立时高涨,科技兴趣激情澎湃,于是产生知识迁移。他们也利用卫星发射的反冲力原理制作了“水火箭”,果乐瓶口上装上自行车气门嘴,瓶中装半瓶水,瓶外套上纸火箭外壳,用自行车打气筒将果乐瓶中充满气,产生压力后,将瓶的气门塞冲开,水被挤出来,产生反冲力的“水火箭”便冲向天,利用这个原理,他们又发明了《火药火箭》《反冲汽车》《反冲轮船》等作品。当同学们看了《天象奇观日全食》《华南冰雪灾害警示气候变化关系千家万户》《抗震救灾科普潮》等科教片后激动无比,异常兴奋。这样以一种直观教学形式,使事物逼真地、清晰地再现学生眼前,创造了一个科技创新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情投入,全员主动参与,精力集中专注,提供感知表象,替代经验、认知图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受到感染,让这种感染力成为推动学生对科技活动的热爱,通过激导、引导、疏导,让学生自主参与、自动探究、自能转换,促进他们对媒体科技知识产生迁移作用。同学们受到了启发,开展了《聚合囊泡及其稳定的影响研究》《赤霉素、芸苔素内脂、内脂稀土对重阳木幼苗繁殖的影响研究》《草木灰新用途研究》等创新作品,均获国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

  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师生大胆讨论,大胆争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在轻松讨论的气氛中,讨论科技创新项目的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争论科技创新项目已具备的某种条件,有待创建的条件、创新模式、创新途径。营造一个创新的和谐的环境,这样老师与学生讨论、争辩,学生与学生讨论、争辩,不再是老师一人在台上唱独角戏,鼓励学生与老师平等讨论,大胆思维,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激励,相互填补创新项目的知识空间,引发创新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正如金石桥镇中学学生贺盼盼发明的《农作植物果仁快速剥壳器》,当作者提出植物果仁用两块木板摩擦后,果仁就出来了,但老师与她讨论并提出两块木板摩擦果仁不成粒,会磨破果仁,作者马上联想到用谷筛、米筛一样的钢丝网做剥壳器底,上面用木板与钢丝网摩擦,果仁破壳后就漏到器皿中,老师又提出用一块木板、一块钢丝网这样摩擦没有定向性,不好操作,作者又设计了一个外框套一个内框,内框装有植物农作果子,来回拖动内木框,果仁自然摩擦出来了,但老师提出,这样木框拖动有阻力,消耗体力大,如果在外框装上一个小型电动机就更先进了,但作者马上与老师争辩起来,说我这种“植物果仁剥壳器”主要用于江南农家种植小量黄豆、花生、蚕豆等,不是用做大量加工,一般生产几十斤至百斤左右,一个小型手工加工剥壳机就可以了,老师提出用什么东西装在内框上,既可以不用电,又省力?作者设想内框上抹剂,老师说不科学,减少不了多少阻力,作者提出用圆套筒做四个轮子,装在内框上再推动,但老师提出虽然省力,但木框上有轮子占据了木框与钢网之间空隙,对破植物果壳有影响。后来作者反复实验用四颗滚珠轴承装在内框底部两边,这样既不占位也省力。通过与老师讨论争辩,终于设计出理想的《农作植物果仁快速剥壳器》,该作品于2010年获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通过讨论争辩,创建了一个学术民主、人际关系轻松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在讨论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我地中小学学生生长在农村,学生都了解农村物候特色,家长大都是农民,学生利用节假日帮助父母干农活,经常接触到的农具有锄头、镰刀、犁、耙等,家庭常用的炊具,如炉灶、锅、碗、筷等,学习用到的各种笔、本子、纸张、三角板等,很多农具、学具都非常落后,学生又非常熟悉,贴近学生生活,于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将身边的问题作为科技活动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创新兴趣,于是学生选择了生产、生活中贴近的农具、家具、学具等项目开展活动。我校科技组学生先后发明了《灵活轻便省力耘锄》《水稻收割器》《乡村节能空调》《安全摘果器》《氮肥深施器》《多用三角板》《多功能绘图仪》《隆回北面山区野茶开发探索》等100余个项目。农村学生贴近生活最多是农作物、果蔬的种植,他们不仅长年累月与农作果蔬打交道,还要经常帮助父母干割水稻、割红薯藤、摘茶叶、采蔬菜、插秧、锄草等农活,他们对农作果蔬最熟悉也最感兴趣,是他们最乐于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如我镇中小学学生先后开展《六谷水插栽培高产试验》《红薯节叶高速育苗法研究》《白菜烧心研究》《甜叶菊双膜育苗研究》等项目。同时与农村学生生活贴近的还有动物,常见的动物有鸡、鸭、鹅、牛、羊、猪、狗、泥鳅、黄鳝、草鱼、鲫鱼、鲤鱼等,这些动物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我地每户农家学生都帮助父母饲养鸡、鸭、鹅、猪、牛、羊等家禽家兽,他们都能了解各种动物的特性、饲养办法,有时提到他们家养的家禽家兽就精神振奋、眉飞色舞,说他家的猫如何乖巧,他家的牛如何力气大,他家喂的红鲫鱼如何漂亮……于是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兴趣,在科技活动中开展了《铵化饲料喂牛催膘实验》《稻鸭共栖试验》《野鸡家养研究》等农村特色项目。

  中小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怀有新鲜感、好奇感,活动开始时总是满腔热情,但遇到困难时就畏惧不前,打退堂鼓,缺乏信心,并且认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般学生能胜任的,是科技天才学生才能创新,才能出创新成果。因此,辅导教师首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活动氛围,使他们清楚创新人人都能办到。辅导我镇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从小的简单的项目开始,比如指导小学学生自制节电灯笼,让学生自己寻找材料,有的找小灯泡,有的找电池,有的找电线,有的找电灯开关,有的做灯笼架,有的糊透明纸,有的剪字,当同学们将电线与电灯泡连好,按一下开关,电灯马上亮了,灯笼上的“节日快乐”“老师您好”等字样跃然纸上,这时科技组的学生欢呼雀跃,一个个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快乐,享受到了摘果子一样的兴奋。通过指导学生自制节电灯笼,让学生懂得电的基本知识,了解电的用途,并运用电的原理,开展了下一步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诱惑”,更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他们不仅自制“节电灯笼”,教师节他们又自制了“定时办公台灯”,这是“教师节”他们为老师送上的节日礼品,他们利用废台灯装上定时器,做好灯罩,因为老师辛苦,有时备课,批改作业,忘了时间,忘了休息,一直工作到凌晨一、二点,为了老师的身体健康,所以要求老师将定时器定到晚上9―10点,他们制作的这个作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使他们又一次体验到成功后的快乐,于是科技组的发明一发不可收,他们又在废座式风扇上加上照明线路和电灯泡,并加上电热丝。这样一来冬天可以烤火、夏天可以扇风、晚上可以照明的“多功能电风扇”就发明成功了,一件件科技作品制作成功,使他们的创新兴趣越来越浓,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接着他们还发明了“电热调温定时烘衣器”“多功能照明手杖”“电动小秋千”“电动上天飞机”“电动快速汽车”“电动彩船”“电铃果园防盗装置”“简易电动洗衣机”等作品,均获省、市、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有效途径。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目前很多中小学都很注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小学要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开展活动也占尽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也能减少活动开支,易于活动的开展。

  我们学校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分别以“宝鸡的矿产资源考察”、“水资源调查”、“宝鸡山脉走向成因分析”、“秦岭南北麓野生植物考察”等专题开展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连续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选题贴近家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技创新实践特色活动要形式多样。如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全方位锻炼提高。

  我们学校每年选择主题后,按照产生问题、查找资料、专家讲座、实地考察、撰写论文、汇报交流等程序开展活动。在每一个环节中又以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兴趣、解决学生不同阶段产生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他们的实践活动连续十多年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学生的科幻画多人次获得省市级大奖,09年他们学校两位六年级学生的三项小发明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需要注意的是,特色活动的设计需要充分认识活动的目的意义与预期效果,充分了解活动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活动资源的效能,充分掌握活动变量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或是高效开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通过选题、活动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其实“趣”应该有三个层次:乐趣、兴趣、行趣,即从感观入手,产生心动,然后行动,获得成功的喜悦,层层递进。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趣”的三个层次:感受新奇,体味发明创造的乐趣;破除神秘,建树发明创造的兴趣;实践行动,享受发明创造的行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趣”的激发,火把的点燃,需要教师正确、巧妙、有效地引导。在此基础上,加强辅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欲望。要利用好各种科技活动。学校每学期搞一到两次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辅导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设想、设计,不轻率下断语,不轻易打退票,要和学生一道认真探讨,仔细研究,充分论证设想、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于实在难以成功的,也想方设法向学生解释说明。遇到困难,辅导教师要善于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业绩及当今全国发明家的事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遵从童心,寓教于乐。

  由于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往往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还得应对各种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需要,研究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在调控过程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预设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和补充,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有专长的创新性辅导教师。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是活动的调控者,是探究的先行者。我们学校之所以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且取得较好的成绩,就是因为在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上做得好。学校开展实践活动之初,就是因为学校教师滑明善、杨玉田热爱天文观测,坚持观测天象并自创记录天象的方法,在天文观测上有一定的专长。在他们二位辅导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进行天象观测,引发了更多学生的兴趣,学校决定成立天文兴趣小组,带领学生一起观测天象。我们学校2000年以“丰富多彩的2000天文现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全国中小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也才拉开了神武路小学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赛的帷幕。

  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创新型优秀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首先要在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下功夫。

  为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制订较为完善的规划。除了具体安排每学年的科技活动内容外,还要大力投入科技教育资金,逐步完善科技教育奖励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发明活动的热情。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