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为什么“创新”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

Writer: admin Time:2023-11-27 Browse:72

  世界各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过程中,“创新”一直是关键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国家不约而同把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能占领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基于此背景,魏江在《外国经济与管理》中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撰写笔谈文章《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深度解读创新创业活动和企业家精神如何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浙里洞见”】系列专题第23期,与专家学者一同深度解读“创新创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创新在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创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第一动力是新时代的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从理论上回答好为什么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依靠创新来实现,具体地说,人口规模巨大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巨大的人口规模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为多样性创新和多层次创新提供了空间,尤其是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稳定的市场保障。

  同时,人口规模巨大给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规模巨大说明资源消耗巨大、环境保护压力巨大,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节能降耗、污染排放、碳达峰等问题。

  此外,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呈现市场需求、发展空间的阶梯式、差序化格局,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对创新提出了多样性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创新服务的多样性格局,以适应多类型人口需求特征的要求,还需要研究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对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通过创新来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需求均衡发展等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因此,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建立在创新创业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二次、三次分配的基础上。

  共同富裕首先是财富创造的共同富裕,创新创业是创造财富的不二法则,如何通过创新来实现共同富裕是未来10年、20年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已经走过了依靠资源要素驱动、低成本劳动力驱动、资本驱动的发展历程,正进入依靠创新来创造财富的阶段,非常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通过创新驱动创业实现共同富裕,防止因为共同富裕而削弱组织和个体的创新创业动力,这其实是个世界性难题。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重点是要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求文化的发展模式与传承机制有所创新,要利用科技手段丰富古代典籍的保护形式,发展新型数字文化。

  其次,要凝聚多种社会力量,鼓励文化类的创新创业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化,有序引导影视、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建设。

  最后,在全社会发扬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创新。首先,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需要绿色技术创新和生态技术创新,需要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需要绿色产业和服务创新,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其次,如期实现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需要科技创新,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来推进能源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依靠新型能源体系创新,开发新能源,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最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求创新管理方式,既要贯彻落实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要求,又要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多财富,让当地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要稳步推进规制、规则、管理和标准的制度型开放,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生态,通过全球化协同创新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同时,我们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国防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创新,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其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落实创新的第一动力职能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等,所有这些子系统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形态各不相同。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发展阶段,要把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性基础,建设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活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把科教融合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为此,要解决以下两个战略性问题。

  如何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科教融合培养人才不属于创新管理领域的课题,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脱节的,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能力和活力严重不足,大学教育与创新实践成为“两张皮”。建议尽快把科教融合作为科教兴国的主线贯穿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全过程,让国家创新体系成为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系统性、基础性支撑的保障。

  如何培养适应未来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研究不能局限在科技研发、产品化和市场化等传统创新链环节,要特别关注以科教融合激发学生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的兴趣,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源源不断输送后备人才。

  在美国对核心技术采取“小院垒高墙”策略的背景下,中国要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就必须建设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我们要研究如何建设好战略科技力量,如何运行好这样的力量,如何把这样的力量转化为国家实力等问题,尤其要探索出市场经济背景下新型举国体制的形成和运作机制。比如,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建设?如何布局战略性、全局性国家重大项目?如何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这些都是全世界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经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开放创新生态的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开放科技创新道路。我国经济经历了从机会驱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过程。

  在此期间,我们不但要继续开放,还是加大国际合作步伐,稳步推进规制、规则、管理和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以制度型开放推进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实现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型开放。我们既要充分赋予和保障外资合法性,又要引导本土企业遵守国际规制与标准,在全球竞争中具备合法性。

  人才是第一资源,激活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为此,要把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出发点。从体制机制角度看,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需要在破“五唯”上探索出有效的体制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创新型企业家是关键之一,要发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创新驱动创业人才,为创新型企业家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战略科学家也是关键,要把战略科学家作为重中之重给予重视和激活,由此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层面、多主体协同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在国家层面,关键是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区域层面,要凝聚区域内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产业层面,要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加速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的融合,构筑新型产业集群;在企业层面,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突破高端制造壁垒,打造国际品牌。

  封闭意味着落后,强国必须开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创新链供应链融合来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就要发挥我国在制度、市场和科技体制等方面的非对称优势,支持企业构筑开放创新生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又保持我国快速追赶的独特性,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创新追赶。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在制度优越性方面,研究新型举国体制与创新追赶的内在逻辑,处理好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全球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通过设计制度型市场,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来揭榜挂帅,设立重大产业专项基金,建设好国家级高水平开发区,有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关键技术攻关。

  在制度型开放上,要构建面向开放环境的企业创新体系,建立兼容全球市场环境的制度和组织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增强全球合规意识和社会责任,化解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合规风险,引导企业融入全球化,提高全球竞争力。

  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以发挥巨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中推动创新追赶。

  首先,要利用巨大的市场需求来探寻“市场换技术”的新范式,利用我国的市场机会开展国际合作,特别要利用好国际规则来开放市场,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要引导我国企业遵守国际规则,尊重全球知识产权和国际科技合作规则,正确发挥好内循环市场和外循环市场的功能,探索内外部市场平衡发展与转化模式。

  再次,消除区域间藩篱和地方保护,提高区域创新要素的一体化,在分层差序格局下完善政策性补偿机制,有序推进产品服务、生产要素的开放,逐步释放我国的市场潜力,持续吸引高技术企业来我国设立研发机构。

  最后,把握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市场形态,用好政策对市场的创造与激发功能,倒逼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最大限度发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补效应,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联动。

  技术体制包括技术基础条件、知识产权基础和研发机构布局,我国的技术体制优势在于知识产权的高效扩散和科技成果市场化环境,要发挥科技体制的非对称优势。

  首先,建设好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将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向全球开放科研基础设施,让全球科学家一道服务于人类共性问题的解决。

  其次,完善产学研融通机制,发展技术科学,打通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环节。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构建数字经济创新体系,鼓励建设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全球开放创新体系,接受全球技术标准,融入创新开源社区。

  最后,建立国企与民企的创新互补体系,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的技术体制优势,通过互补创新,既发挥国有企业的创新驱动作用,又能让民企担任创新供给者,在多元投资主体中走出协同创新的新路子。

  素材来源:《外国经济与管理》第45卷第1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笔谈》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