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科技创新知识十篇

Writer: admin Time:2024-01-15 Browse:78

  2、2005年,反映国家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获奖项目总数分别达到多少项?两个奖总数比去年增加了近多少?(38项和40项,40%)

  3、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在于何时成功发射?(2005年10月12日)

  5、今后15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什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6、什么是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7、什么是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跨越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

  8、什么是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支撑发展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

  9、什么是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引领未来是科技工作的神圣使命。)

  11、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百分之多少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多少以上?(2.5%,60%)

  12、到2020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多少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多少位?(30%,前5位)

  13、什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

  1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什么来提供强有力支撑?(科技)

  15、我国以什么为代表的若干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整体提升综合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

  16、什么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

  17、未来能源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什么?(未来能源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经济、高效、清洁利用和新型能源开发。)版权所有

  19、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什么为目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什么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科技投入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21、什么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

  22、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是什么?(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23、什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自主创新能力)

  24、发展创新文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25、什么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6、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2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是何时、经什么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的?(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

  29、科普的内容有哪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30、什么是科普工作的社会团体?(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1、科普工作应坚持什么形式?(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32、科普工作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33、科普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科普活动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34、国家对开展科普事业有什么优惠政策?(国家支持科普工作,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兴办科普事业,可以依法获得资助和捐赠。)

  35、制定《科普法》的目的是什么?(制定《科普法》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6、科普的属性是什么?(科普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8、科普工作者应具备哪些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科普专业能力。)

  39、文明生活的内容有哪些?(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要移风易俗,反对陈规陋习;要坚持“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要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40、国家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怎样开展科普活动?(国家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

  4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怎样开展科普活动?(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的工作开展科普活动。)

  42、在开展科普工作中,哪些组织和个人可以获得表彰和奖励?(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3、《科普法》分哪几章共多少条?(《科普法》共分总则、组织管理、社会责任、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6章34条。)

  44、科普倡导怎样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从本质上说,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遵循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它包括认识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树立学习并掌握现代科学方法的理念和意识。)

  45、什么是伪科学?(伪科学是故意打着科学旗号,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的非科学、反科学的理论与活动。)

  46、什么是?(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组织、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47、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怎样开展科普活动?(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资源,结合居民的生活、学习、健康娱乐等需要开展科普活动。)

  48、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怎样开展科普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发挥乡镇科普组织、农村学校的作用,开展科普工作。)

  49、生活方式病指的是什么?(生活方式病是指由于人们在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良行为,以及社会的、经济的、精神的、文化的各个方面的不良因素,导致躯体或心理的疾病。)

  50、1999年10月,同志在视察天津时指出:“加强什么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普阵地)

  52、哪些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在所辖范围内加强科普宣传?(公园、商场、机场、车站、码头)

  53、什么是科学精神,它包括哪些内容?(科学精神就是要崇尚真理、客观惟实、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它包括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其最基本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54、为什么要重视农村的科普工作?(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2、在我国,农民历来是所有阶层中最庞大的社会群体;3、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55、科学技术协会在开展科普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56、什么是科普?(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7、科普工作有什么特点?(1、群众性。科普结合现实,依靠群众,贴近大众。2、社会性。科普深入到公众、媒体、决策等各个层面,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3、经常性。科普活动在数量、时间、规模、声势上要灵活多变,符合各种活动的特点。)

  58、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59、科普的特点是什么?(1、从传播目的看,科普的目的是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掌握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素养。2、从传播内容上看,科普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周期的限制,可以随时对最新科技动态进行传播。3、从传播的形式上看,科普是群众性的。它的形式多样,途径灵活,因需传播,因材施教,有利于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

  60、《科普法》颁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科普法》的颁布是一件大事,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盼望已久的一件喜事,是我国科普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科普法》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科普工作已经纳入法制化轨道,它对于我国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产生深远影响。)

  61、什么是科学思想,它包括哪些内容?(科学思想就是科学最高境界的体现,是科学家共同体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系统的看法和理论。其精华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62、科普对象有什么特点?((1)、广泛性。指科普要面向全社会和广大公众。(2)、多向性。科普对象知识水平层次、年龄、职业不同,对科普需求和兴趣也不同。(3)、延续性。科普是长期的具有渗透力的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63、重点抓好哪些对象的科普工作?(从国情和当前面临的两个文明建设的急迫需要出发,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应着重抓好以下对象的科普工作:①、青少年学生;②、农民,特别是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③、国家公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④、职工,特别是厂矿企业职工;⑤、城市居民,特别是离退休者。)

  64、为什么说科普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所取得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进步决定着经济的发展。科普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活动,也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

  65、怎样识别伪科学?(1、看其声称的功能。科学的功能是有限的,伪科学总是声称其无所不能,神通广大。2、看其与现有科学体质的兼容性。科学体系是兼容的,伪科学常自立门户。3、看其实验结果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科学结果是可重复可“证伪”的,伪科学结果是常以不变应万变,称其是绝对线、看其与“神灵”世界的关系。科学不相信神灵,伪科学视神灵为万能之宝。)

  66、当前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哪些?(1、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大力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识别、抵制伪科学的能力,用科学战胜迷信。2、举全国之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发挥科普在提高综合国力中的作用。4、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新的生态和文明民风。)

  6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69、《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领域是指什么?(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

  70、《规划纲要》中提到的优先主题是指什么?(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

  71、《规划纲要》中提到的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什么?(一是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有利于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72、银川市提出建设两个最适宜的城市的建设目标,两个最适宜是指什么?(西部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73、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哪4个基本特征?(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四、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74、什么是前沿技术?(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75、选择前沿技术的主要原则是什么?(一是代表世界高技术前沿的发展方向。二是对国家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三是有利于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跨越发展。四是具备较好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开发基础。根据以上原则,要超前部署一批前沿技术,发挥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76、重大专项是指什么?(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77、《规划纲要》中确定了哪些重大专项?(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

  78、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着诸多有利条件,这些有利条件是什么?(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坚持对外开放,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五是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

  79、《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要实现哪些目标?(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80、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什么?(一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二是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三是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81、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什么?(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82、总书记提出的“”是指什么?(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3、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哪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84、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什么?(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85、《规划纲要》提出了哪5个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二是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四是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技术。五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86、什么是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指多种食物构成的膳食,这种膳食不但要提供给用餐者足够数量的热量和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以提高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

  87、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具备什么条件?(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食品若要冠以“绿色”二字,在生产、加工食品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和要求:首先,产品或产品原料的生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其次,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最后,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国家卫生标准。)

  88、什么是“亚健康”?形成“亚健康”的原因是什么?(“亚健康”是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本世纪70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对健康与疾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有一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上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这种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过度疲劳造成的脑力及体力透支、人体自然衰老、心脑血管及其他慢性病的前期、恢复期和手术后康复期出现的种种不适、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等等。)

  89、为什么说献血有益健康?(人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一般每4个月红细胞就需要更新一次,而献血会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新生血细胞,使各项生理指标加强。有规律的献血还可以预防心脏病,这主要与献血者体内储存的铁质流失有关。轻微的铁质不足能降低患者心脏病的危险性,而体内铁质过量将增加心脏病的发病率。经研究显示,定期献血有益于心脏健康和长寿。研究发现血液中红细胞把氧气带给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红细胞在体内越久,就变得越僵硬,这使它们很难通过血管,如心脏血管。当血液因献血或月经流失,人体会制造新的红细胞,新的红细胞十分柔韧,所以一年一次的献血将有利于改善血液的机械功能。)

  90、女性为什么不要长期涂口红?(口红的原料有油脂、腊质和染料。目前,国内外用于制作口红的油脂,多半是从漂洗羊毛的废液中提炼、回收的羊毛脂。羊毛脂能渗入皮肤,具有吸附空气中飞扬的尘埃、各种金属离子和病原微生物等副作用。通过唾液的溶解,多种有害物质和细菌便可乘机进人口腔,影响人体健康。有的人涂上口红后,嘴唇上会出现红肿、瘙痒、烧灼等口唇过敏症。口红中的染料一般是酸性曙红,这是一种对人有害的色素,这种染料可损害生物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

  91、为什么说婚前检查好处多?(所谓婚前检查,是指男女在结婚登记之前,做全面的身体检查。其检查的内容有:男女双方的体格检查、化验检查、智能和精神检查以及家系调查等。重点是查询有无遗传病或遗传缺陷家族史、先天畸形、精神病、传染病等;了解男女双方是否有近亲血缘关系。在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中,重点查明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有无严重的疾病;观察身体有无发育畸形。对生殖器官的检查也必不可少,它主要了解生殖器官的发育是否与年龄相符,有无生殖器官畸形或疾病。至于化验,医生会根据检查的需要,指定被检查者做一些必要的化验检查。最后,医生根据体检及家系调查情况,确定双方的结合是否合适。此外,医生还对被检查的男女进行性知识的教育和生育指导。可以说,婚前检查是建立幸福美满家庭的保证,有利于男女双方的健康,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婚姻幸福。)

  92、使用手机怎样注意安全?(一般要注意几点:首先,由于电磁辐射与儿童自血球增生有关,专家们建议,应限制青少年使用移动电话。其次,尽管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移动电话的电磁波还不至于引发早老年性痴呆症、破坏记忆和引患癌症,但是应避免用移动电话长时间通话。使用手机通话时,尽量长话短说,不要用手机“煨电话煲”。第三,在乘坐飞机时千万不要打手机。最后,手机的电磁辐射对心脏起搏器、心电监测仪等仪器设备均有干扰现象。因此,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或佩带心电监测仪的人不要打手机,还要避开用手机的人。)

  93、怎样减少家电的互相干扰呢?(首先,电冰箱和电视机应尽量离得远一些,有条件的不要把它们放在同一房间里。如条件不许可,也要分别安装电冰箱和电视机插头。相邻的住户,冰箱和彩电不要靠近同一面墙。电冰箱和电视机应分别安装上各自的保护器或稳压器,并要将两者的电源线分开,不要在同一面墙上。其次,电视机与收录机、音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靠得太近,因为收录机及音箱中有带有很大磁性的扬声器,并在周围形成较强的磁场,而彩电的荧光屏后面装有一个钢性的栅网,如果长期处在较强的磁场中,就会被磁化,使电视机的色彩不均匀。第三,合理使用遥控器。现在不少家用电器都配有红外线遥控装置。但要注意正确使用和维护,否则会使遥控器失灵甚至损坏。)

  94、怎样处理急性酒精中毒?(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引起呼吸中枢及心脏功能的抑制,长期饮酒对肝脏也有危害。一般而言,酒精在体内排泄较快,不会造成蓄积中毒。但如果因聚餐时相互劝酒、打赌时的狂饮急饮,尤其是不会饮酒者更易发生急性中毒。急救处理原则是,发现狂饮急喝酒并已出现急性酒精中毒者,应立即制止其喝酒,然后可用温水催吐洗胃,以使胃内的酒尽早排出。如已有剧烈呕吐者则不用洗胃。如已陷人昏睡乃至昏迷,应请医生处理。)

  95、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禽类粪便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渠道,禽类粪便中的h5n1禽流感毒株会在空气中传播,并被风带走。)版权所有

  96、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潜伏期多长时间?会有哪些症状?(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早期症状与其它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一些患者胸部x线还会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胸腔积液。)

  97、为什么高致病性禽流感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第一、禽流感病毒对温度比较敏感,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病毒存活时间缩短。另外,夏秋时节光照强度相对更高,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病毒有很强的杀灭作用。第二、夏秋时节禽舍通风强度远远高于冬春季,良好的通风可以大大减少鸡舍环境中病毒的数量,因此,病毒侵入到鸡体内的机会和数量就明显减少,感染几率下降。同时良好的通风也减少了不良气体对鸡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对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具有重要意义。

  99、总书记在今年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少年科普工作是怎样描述的?(“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

  100、未来我国科技事业在坚持什么的基础上,将更加突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以人为本、立足国情)

  101、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于什么时间在哪里举行?(2006年1月9日---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02、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10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做出了哪些重大部署,有哪些重大意义?(《规划纲要》对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从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确定了重点任务,明确了今后我国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们党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加快我国科技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4、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企业建设有什么要求?(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05、《规划纲要》对我国科技发展确定了一个怎样的指导方针?目标是什么?(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企业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中不被淘汰,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知识产权管理就变得至关重要,能够抵御来自对手的冲击,更好的保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知识产权活动具有长远性、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知识产权在中国企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制定和维护的整体性策划,是在全局上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监督和维护,并不是出现产权问题时才采用的一种紧急处理手段。如果一个企业要开始技术创新,就要在创新的开始阶段拥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奠定稳定的竞争基础,实现企业产品技术的商业化,成为高科技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保证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为了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不断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入世界知识产权公约,目的就是为了给我国的企业提供一个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也要学会利用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手段维护自身企业的知识产权,让企业在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中寻求更好更高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够提高自身知识产权防范意识,保持自身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自己的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稳定和安全。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在短时期内爆发起来的。因此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意识还是比较薄弱。而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竞争也非常激烈,如果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认识度不够,就会落后一步。很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在研发出新产品后,却没有想到去申请专利保护,为了盈利在第一时间推出市场,但是很快地就会发生产品仿冒现象,甚至被有心计的公司经过稍许的改造转变成自己公司的专利。这样,企业不但没有从科技创新中赢取利益,反而将科研成果拱手让人。目前,我国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企业逐渐具备了基本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但是在知识产权管理时却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规划,就无法保证技术创新产品能受到有效的保护。很多企业都是在自己长期的创新规划中强调了发展方向、人力资源和资金项目等内容,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规划。真正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规划是在研发之前就对科技创新进行检索,避免研发项目与别人重复。此外,除了申请国内专利,还要申请国际专利,形成良好的专利布局。

  现如今,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企业对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科技创新在研发过程中的管理也比较到位。然而,大多数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出来后,企业将申请专利的工作委托给专利公司去申请,这样就导致了申请周期长,申请过程复杂,申请工作进展缓慢、效率低下。一旦发生知识产权纠纷,企业却束手无策,委托知识产权相关方面的律师事务所来帮助解决。

  企业的创新需要人才,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更需要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要通过各大院校培养出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更要培养出高端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知识水平也参差不一,难以保证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此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既不专业,也不专职,工作也不到位,不能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产权创造、获取、管理、运用及保护各个阶段的基本流程和控制要点。

  为了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要合理利用专利信息检索。很多企业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企业辛辛苦苦研发出的新产品在刚刚上市之后就面临着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甚至被告上法庭,要求高额赔偿,虽然这个技术是企业自主研发的,但是这个项目早被别人提前研发出来并申请了专利。因此,企业要重视专利信息检索环节,在立项之后,要进行严格的专利信息检索,确保研发的科研项目没有被其他公司申请专利,保证研发项目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重复研发以及专利侵权,避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节约了研发成本和宝贵的时间。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占用了大量的资金成本,那么相应的就要求科技创新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来维持企业的运作。因此,一旦科研项目研发成功就要尽快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甚至研发未完全结束,在科技创新成果开发到可以实施的阶段时,产品快出来了,也可申请专利。因为专利遵循“先申请”原则,先申请就先得到保护,所以企业为抢占市场先机,应走“产品未到,专利先行”之路。只有产品受到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才能无后顾之忧地享有科研成果给自身带来的利益,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从而为企业弥补为搞科研创新花费的资金,甚至获取更大的收益,促进产品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

  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就要在进行产品贸易时充分重视知识产权调查。企业向境外销售产品前,应调查目的地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了解行业相关诉讼,分析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风险;同时可采取相应的边境保护措施,必要时,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调查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知识产权监控。如果存在专利侵权可能,则应及时对产品生产工艺或设备进行改进,生产出更新更优的产品,以免成为侵犯知识产权的被告方;或者通过更换非专利避开侵权,也可以从专利权所有人那里取得使用许可,或者与进口商取得协议,由进口商对侵权承担责任。通过知识产权监控,确保产品在贸易过程中不会发生侵权,同时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可适时向产品目标国家或地区进行知识产权申报从而防御自己的商品不被模仿。

  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企业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中不被淘汰,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科技创新型企业要认真分析自身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努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科技园区是依托高校,利用大学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和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以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一种地域组织形式,是高校科研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它可以通过技术转移,使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如今,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已做出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大学科技园区在成长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与国外大学科技园相比之下还有不少差距。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健康、良性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本文试图从如何促进大学科技园区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视角开展有益探索。

  传统的“基础设施”,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必需的,但由于成本太高企业无法提供或不愿提供而由政府或别的企业提供的设备和服务。随着知识和技术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应运而生。

  区域知识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是区域内外各个部分相互交流编码知识的载体。它包括物理网络、数据、相应的人力资本和政策。技术基础设施是区域的知识生产、运营和产业发展中关键的共性技术(知识),是对各个部分(尤其是企业)的公共品。

  当然,也可以从研究技术对园区增长的作用出发,将基础设施分为传统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制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一般,认为基础设施、以企业为基础的技术能力以及部门内与部门间的有效联系模式是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条件。其中,人力资本、制度和技术等基础设施是刺激园区内企业技术能力积累的关键,如表1所示。

  在大学科技园区内,由于企业之间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它们可能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技术问题或机会。或者说,在通过前向、后向与旁向生产联系以及其他非生产联系而形成的企业知识网络中,某些生产环节为区域性的技术瓶颈。由于这种技术研发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严重不一致,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投资风险和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在交易成本(界定创新产权的成本)足够低的条件下,相关的企业就会围绕这一共同的技术机会达成某种契约并进行力量重组,以技术联盟和园区供给等社会化的形式寻求技术突破和获取竞争优势。所以,技术基础设施实质上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技术研发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企业技术能力外部化的结果,是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作的一种区域性的技术开发与使用制度的调整,核心在于由园区提供共性技术和有关的公共技术服务,以提高园区整体的产业竞争优势。

  开展园区知识创新,扩大园区知识基础,是获取园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园区知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两种机制:建立知识生产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创新的风险机制。

  由于知识的外部性,知识的生产和积累不能靠完全的市场机制来解决。况且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市场扭曲和政府失灵比较严重,将会抑制知识的生产。所以要进行“制度矫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确保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趋于一致,是极为重要的。第一,建立和完善产权制度。即通过保护专利、版权、商业诀窍、商业秘密的特殊的法律安排,界定和维护知识产权,赋予新知识的所有人排他地使用其知识,并从中获利的权力,克服由知识外溢和搭便车问题等造成的知识投资的不足,引导园区企业将最优数量的投资投入到园区所需要的知识的积累活动中去。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创新企业保留垄断地位,使创新者能够从使用其成果的其他人那里上收取费用,弥补其创新成本。第二,园区补贴制度。即以公共融通的资金对于竞争产生的项目予以奖励和研究资助,并对其他从事研究与发明的私人和组织予以补贴,鼓励私人公开他们的研究发现和技术成果。第三,协约制度。即园区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必要时与园区依托高校或园区内企业签订协约,以保证技术创新的供给不必造成太高的价格。

  挖掘和利用区外知识和全球知识是缩小知识差距的另一途径。获取形式一般包括:区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许可证,区域战略联盟(如技术标准联盟)、技术援助、电子信息交换等。对创新群落而言,通过技术引进获取和积累知识是一条捷径。即从知识和技术的国际传播、转移、模仿和应用中,享受国际知识技术总存量的外部性,从而获得后发优势。

  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购买新设备、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贸易许可,吸引技术人才回国,从事R&D及逆向技术工程等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复制品、外国公开刊物、商贸会、数据库、外国出口商、与外国居民的非正式联系、本地的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获取区外或国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引进。

  知识引进成功的一个标志是吸收和创新。引进技术不是终结,而是直至被新的更好技术替代,显然获取技术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园区需要营造吸收和使用新技术的制度环境,包括要提供技术信息、生产建议、技术咨询、技术辅导等公共服务,促进新技术在更广的范围内采用,以形成一个技术人力资本基础。

  园区在积累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协调好技术扩散的组织体系,包括建立专门的技术交流平台,协调企业间的契约安排,促进创新主体间的技术转移等等。

  园区不仅要对公共研究进行资助和补贴,而且要对企业内部的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和技术改造活动提供补贴优惠,以降低企业的模仿成本,在技术扩散初期起加速作用。就长期而言,这些补贴会更广泛地扩散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提高知识与技术扩散的最终规模。

  新知识初期的传播和使用,是有很大风险的,特别是在技术交易平台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为在市场上交易和分享的知识是接受中规范化的知识,但是这些体现在论文、专利、蓝图和其他形式规范化知识中的信息还不足以使技术进入使用,或者不能保证技术的使用达到预期效果。技术水平越高,其技术知识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程度越高,对隐性知识的需要就越是呈指数式增长。隐性知识原则上也是可以交易和分享的,但实施办法不多。因此园区需要制定合理的相关性制度和规则来规范知识与技术的交易,有组织地进行示范会、博览会、个人引荐、专家咨询、技术交流等活动,以便使隐性知识被知识接受者所接受,降低知识在扩散和应用过程中的风险。

  1、陈静远.中国大学科技园与英国科技园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9).

  3、周竺,黄瑞华.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冲突及协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

  国际上对高科技企业的认定多从产业视角予以划分,其中认可度较高的是OECD在1991年提出的界定方法,选择研发支出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来衡量某一产业中技术要素的贡献率并以此得出该产业的技术等级(如下表所示)。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把处在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称为高科技企业,但这种界定方法仅从产业判断缺乏对企业自身情况的考量,因此各国对高科技企业的界定进行了更为复杂的描述。例如我国除了要求企业的研发产出比以外,还对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人员比例、主营业务范围、高科技产品(服务)收益等六个方面指标设定为高科技企业的认定标准,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等予以划定。高科技新创企业是指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由于各个产业的生命周期不同,对新创企业的时间维度和发展阶段界定也存在差异,本文沿用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中的说法,将成立时间在42个月内的高科技企业界定为新创高科企业。

  高科技新创企业拥有丰厚的技术类无形资产,该类资产通过较长时间消耗有形资产以研发、购买、继承等途径获取并借助法律将其固化为知识产权形式,例如注册专利、版权、商标权等,此时的技术已经拥有与一切有形资产同等效力的排他性财产权利,也因此具备了作为质押融资标的物的基础属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将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在资产评估机构对其价值进行专业诊断、定价的基础上,交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参照和制定合适的质押率,以此提供贷款的一种融资业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可以帮助高科技新创企业获取外部资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进而推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高科技企业的初创期需要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在这些技术尚未凝结在产品中并进行量产和销售之前,资金无法回笼再度使用,增加了企业财务压力,当自有资金无力垫付时,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急剧增加。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是高科技新创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企业借助知识产权质押获取资金的意愿十分强烈。

  知识产权既是高科技企业未来赋予产品高附加值的核心依托,也是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重要质押物,但由于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法定性、时效性等特点,增加了价值评估难度,也给资金供给方的相关部门在信息审核、价值评估、法律保护、资金监管等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高科新创企业的资产结构中有形资产比重较小,相比传统的有形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变现能力较弱,增加了银行开展质押融资业务的金融风险。因此,知识产权质押业务在融资额度、放款效率方面相比一般质押融资差距明显。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供需不平衡加剧了科技类新创企业的融资困境,这也与我国高速增长的知识产权存量和流量极不相称。根据知识产权局提供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共受理专利申请279.9万件,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而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仅有931.72亿元,占2015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0.39%,比重虽比2011年的0.21%有所提升,但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效率不高、质押融资业务规模较小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高科技新创企业借助知识产权质押缓解资金压力的外部融资环境亟待改善。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我国起步较晚,除了高科技新创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较弱,还存在很多法律规制、金融监管、参与机制等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问题,例如2016年6月6日的人民日报披露了浙江、河南两省53家样本企业的调研情况,突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实际操作层面的困境。本文根据高科技新创企业的资产结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技术经济特征,将困境背后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

  依据担保原理,知识产权的质押是由债务人(产权人)将知识产权转移给债权人占有并以此作为担保。不同于有形资产,以专利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产权质押具有客体的无形性,意味着不能像实体财产或传统权利凭证可进行实际意义上的彻底交割,债权人最终占有的只是象征精神财富的诸如专利证书、商标证书等知识产权凭证,而对高科技企业智力层面的例如新技术、新工艺等专业技能至少短期无法完全掌握。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取决于新技术精神折旧速度、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该企业的市值和商誉,这些因素并不完全在债权人(质权人)的控制范围内,因此权益风险较大,对资本回报预期产生影响。

  高科技新创企业对技术更新速度的要求很高,但决定质押物担保能力的是知识产权的质量和存续时间,这就需要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具有专业的技术鉴别能力和资产评估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对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的风控考量,必然加强对标的物的严格审查,参考权威评估机构的报告进而确定贷款比例,通常按照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的20%~30%,然而评估方法选择、评估程序设置、技术专家甄别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性,最终得到的知识产权价值也不尽相同,评估风险还是会转移给银行信贷系统。此外,知识产权质押程序的复杂性、时滞性也增加了资本市场交割的不确定性。

  高科技企业轻资产、重研发,初创期的这些特征更加明显,企业资信力也最弱。以软件新创企业为例,研发团队固定资产配置较少,不受场地限制,市场门槛低,仅需要电脑和一些开发软件就可投入研发,但在新设计的软件程序没有通过测试以及上市推广前,研发人员的开支更多源于企业或团队自有资金。研发成果是计算机软件版权,初创期软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但由于几乎没有固定资产可以同知识产权一起绑定为质押标的,也没有成熟的软件产品上市和稳定长期的销售合同,资信能力十分有限,降低了成功融资的概率。

  直到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了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2016年3月才明确要选择一批城市或园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专利保险试点、示范区。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实践尚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缺乏专业化担保机构和融资平台,参与主体较为单一,质押业务多在银行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的相关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信息平台,推高了知识产权融资成本。

  金融系统的政府规制必要性体现在资本市场配置功能无法自我实现时,虽然担保法界定了财产权质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操作规范,但对于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的质押实践缺乏针对性,因此指导效果有限,目前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法律规制仍处在探索阶段。

  目前来看,我国的知识产权融资模式无论是融资风险还是交易成本都远高于其他传统外源融资模式,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出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大力改善科技新创企业的融资环境,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新常态下最重要的经济任务和战略部署。本文认为,改善高科技新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环境可从知识产权质押制度建设和知识质押融资机制优化两个层面着手:

  1.建立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信息报备制度。信息不对称是造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构建由知识产权局主导下的知识产权转让及许可情况的登记平台,一方面对出质知识产权的权利范围、有效期限、权利瑕疵等情况进行初步的甄别和判断,为资产评估机构测度知识产权价值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权利各方提供信息查询条件,便于知识产权质押过程的实时监控,降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2.构建出质知识产权保证金制度。降低知识产权质押风险是制度建设的另一重要着力点,以专利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是高科技新创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石,出质的知识产权商业价值可能巨大。因此,出资人应对质押期内所占有的知识产权支付一定保证金(在质押期满时有条件退还),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维护产权人利益,减少侵权行为,降低知识产权运用不当带来的技术泄露风险。

  1.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第一,标准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操作规范,缩小不同评估机构在同一案件中的因评估方法、测评尺度、评估流程带来的差异区间;第二,严格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资质审查,对资产评估公司的各类业务分别设置准入标准,提升评估机构的公信力;第三,加强对不涉及技术和商业秘密的部分知识产权评估信息的披露,一方面便于社会对评估机构的服务过程比较和监督,另一方面有助于出资方对高科技新创企业质押标的相关信息有更多的了解。

  2.强化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参与主体多元化和专业化可以有效降低融资风险,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质押业务部门,选择两个以上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测度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做出客观、专业判断。同时,跟踪该科技企业的运营情况、信贷记录和财务状况。从政府机关的角度,一方面,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政策倾斜,综合考虑放款对象所属行业、质押标的物的技术含量以及贷款额度对金融机构进行补贴,并在坏账损失发生时予以适度补偿;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包括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在内的第三方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共享收益,分担风险。

  [1] 陈媛,王文娟.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困境及应对之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6).

  [2] 人民日报调查53家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基本上是“传说”[EB/OL].证券时报网,2016-06-06.

  [5] 姚树华,张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进的难点与对策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1,(1).

  中部六省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枢纽性作用,在区位上联结东西,在经济上它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能源原材料和工业生产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中部省份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共同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均衡稳定发展的引擎。

  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运用相关分析工具,对中部六省2008年度科技创新能力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关联指标三方面进行了评估分析,我们发现:

  (1)科技投入比较方面。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资金的投入。根据中部六省2008年科技创新投入指标,运用密切值模型计算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密切值指数。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密切值指标比较接近,说明中部六省的科技投入强度差距很小。其中湖北在中部地区投入指标最优,江西在中部地科技创新投入综合指标最差,湖南、安徽、山西和河南四省的科技创新投入密切值差距甚微。

  (2)在科技产出比较方面。科技创新产出主要通过地区科技成果指标来衡量,常见的科技成果指标有专利数量、发明专利数量以及科技论文与科技成果奖等指标。通过对中部六省科技产出密切值的计算可知, 中部六省之间差距比较大,湖南、湖北处于第一集团,河南、安徽处于第二集团,山西、江西处于落后位置。

  (3)在科技创新产业关联指标比较方面。科技创新产业关联指标主要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的基础产业状况等指标。根据中部六省2008年的科技创新产业关联指标,运用密切值模型对中部六省的产业关联指标进行分析。中部六省的关联指标的差距没有科技创新产出指标明显,最优的关联指标为湖北,其次是湖南,安徽、河南和江西三省的关联指标比较接近,最差的是山西。

  (4)综合评价。通过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关联指标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知。中部六省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显著差距,中部地区科技资源分布及利用效率极不均衡。湖北的科技综合创新能力在中部六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湖南紧随其后;河南与安徽处于第二集团,彼此差距不明显;山西和江西在中部六省中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评价中靠后,江西是中部六省中科技创新能力最差的省份。这种局面与各省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差异不无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中部地区省域间的技术分化现状是由各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实施不同发展战略、采取不同发展举措的产物。

  R&D经费及其占GDP的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监测指标。近年来,我国R&D经费投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占GDP比重从10年前的不到1%提高到1.76%,表明了社会资源配置向自主研发的倾斜,也体现了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各界在推动自主创新上做出的不懈努力。研发经费超过300亿元的省市有:江苏(857.8)、北京、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481.7),共投入经费4136.5亿元,占全国经费投入总量的58.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1.76)的有:北京(5.82)、上海、天津、陕西、江苏、浙江和广东(1.76)。河南省的研发经费投入为211.2亿元,投入强度为0.91,与东部地区相比,差异明显。

  通过对中部六省各地区R&D经费情况投入强度的对比(湖北R&D经费投入强度为1.65%,湖南R&D经费投入强度为1.16%,安徽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32%,山西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8%,江西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2%,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1%。),我们发现中部六省R&D经费投入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6%,且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居尾。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1.8%增至2.2%。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科技要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助推器,就必须增大R&D经费占GDP比例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因此,河南省需要在保持目前高效产出机制的基础上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

  中部地区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不强且分布不均衡,除湖北、湖南外,其他四省高校实力比较薄弱,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强。

  受现有体制的制约, 中部地区高等院校存在相当严重的重成果、轻应用的弊病, 社会科技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不对接,表现为多数高校开展创新活动的产业化导向不强, 科技活动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难以形成技术资源的有效集成,没有建立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从我们收集的数据来看, 在科研机构、企业、高校三者之间,高校的R&D经费支出基本是最低的,而且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中部六省中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河南省2010年R&D经费总支出为220.3亿元,而高校R&D经费总支出为9.4亿元,仅占4%。说明技术创新特别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研发活动并不是高校工作的着力点,社会也没有赋予高校科研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是不稳定的。

  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绝不是强省。河南高水平大学的现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高水平大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郑州大学排名积分提高,位列35名,河南大学更是从77名提前到74名。但是河南高水平大学整体偏弱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全省没有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没有“985工程”高校,只有1所“211工程”高校,2所省部共建高校。其他的6所大学的大学排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与其它省份同类高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河南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不强、高水平大学数量不足、大学科研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低,这是不争的事实。河南高校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在中部六省也仅仅处于第二集团,河南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层次都还比较低,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较弱,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根本出路和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高校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科技先导性力量,必须切实承担起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重任,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下面笔者主要从基础研究与人才建设两个方面重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建议。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处于整个创新链的前端,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提升我国持续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已由1999年约33.9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220.8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0.8%。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总量还差得甚远,例如2006年,美国的基础研究经费为617.2亿美元,同年我国为155.8亿人民币,按照2006年汇率计算,两国相差近31倍;另一方面,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R&D的比例长期徘徊在5%左右,2007、2008两年,这个比例为4.7%和4.78%。在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支出占10%以上(2008年美国占17%,2005年日本占12.7%)和应用研究支出占20%以上(2008年美国占22%,2005年日本占22.2%)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从河南省来看,2009年全省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24980万元,占1.4%;应用研究经费85935万元,占4.9%;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和国际水平差距更大,R&D投入结构极不合理。河南省基础研究投入占R&D的比例长期徘徊在1%左右,不仅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在中部六省也是居于末位。科学研究支出所占比重不高表明河南省科技发展的根基还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河南省基础研究的发展,也成为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拖累。

  建议:“十二五”期末河南省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上升到6%,2020年达到或超过12%为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更好更快发展,提升基础研究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议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量,并且明确到“十二五”期末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应逐步上升到6%左右,将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与比例纳入科技规划量化指标体系。“十三五”期间则应继续加大投入,力争到2020年使基础研究经费占R&D总经费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2%,向东部地区靠拢,在中部六省中位置靠前。

  2)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基础科学研究难度高、创新风险大,几乎没有直接经济回报,社会共享特征明显,属于政府财政和研发政策支持的核心部分。R&D投入结构的不合理,归根到底是市场激励的机制被投资的趋利性扭曲,可以通过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重视对基础研究的奖励,通过加大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作为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建议省委、省政府,逐步调整R&D的投入结构,在R&D的地方财政投入中提高基础研究比例。建议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以及科研基地的作用,制定河南省的政府资金的配套政策,推动河南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3)推动基础研究投入社会化机制的形成。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较大比例,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很少,河南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建议河南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向高校捐赠,促进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努力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新体系,逐步建立以获得政府资金为引导,争取企业投入为基础,引入风险投资为补充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促使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人是科技创新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之一。没有强大的人才群支撑,“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就不可能走好。人才建设,尤其应在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搭建平台等方面有所突破,增强吸引力,扩大包容性,促进人才更好地成长、引进,更好地释放。

  中原经济区“人才特区”建设,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有政策。“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制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二是竞争有需求。在各地竞相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高地”,区域间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下,河南必须大力加强人才环境建设,构建更高规格、更具特色、更富吸引力的中原经济区“人才特区”,才能把更多优秀人才引聚到河南来。三是发展有需要。与全国先进省市比较,河南人才资源开发状况不容乐观,在人才密度、人才竞争力、人才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人才政策创新力度有待加大,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还不够广阔,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依然存在。就河南省高校人才建设工作来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对于受教育对象的规模、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来讲,河南省高校的师资队伍总量还不够大,结构性短缺矛盾依然突出;二是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高端拔尖人才的引进与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三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术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四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有了很大增长,但人员增长与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区之间人力、财力、物力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知识产权成为提高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纷纷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美国早在2001年就了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对专利技术进行大力保护;日本在2002年也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其它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依靠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发达国家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得到了很多政治利益。我国在2008年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要大幅度提高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实施、管理和保护水平,提高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能力。时至今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加,知识产权转化效果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高校是知识的聚集地,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任,为整个国家及社会贡献了大量的知识技术。根据统计,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有70%产生在高校,我国也出现了诸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诸多知名企业。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无形资产大量流失,知识产权法律纠纷日益增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高校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与高校本身的地位不相称。因此,如何对高校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和管理,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为了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宣传工作的滞后,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混淆。根据规定,职务发明成果的所有权属于高校,但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将职务中的发明创造,以私人的名义申请专利,然后私自专卖,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根据数据显示,我国职务发明的比例远远低于非职务发明,全国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仅占40%左右,而在国外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例达到94%左右。二是高校科技人员借调动和离职之便,将高校技术成果占为己有,造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例如宁波大学某教师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将学校几项专利带走,自己成立公司,利用学校专利牟利,其以个人名义申请的专利多达十多项。三是某些高校科研人员,素质不高,经不起诱惑,将课题研究成果私下出卖给企业,造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四是技术泄密情况经常发生。高校课题负责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课题完成后,没有及时将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原始手稿等技术资料收集好,造成泄密。研究生、博士生在校期间,会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研究,当其毕业后往往带走在校期间参与的技术成果,造成技术泄密。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是衡量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科研事业的支持力度,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自2000年至今,我国每年向国际提交的专利数量以3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我国专利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到2012年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再攀新高,发明专利授权21.7万件,平均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达到3.23件,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4.02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科研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同时也说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意识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专利数量依然处于偏低的位置,而且在申请的专利当中,真正能够体现先进技术和市场价值的发明专利并不多,体现基础性、原创性的发明专利更是数量偏低,很多专利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他人已经研究的项目或者已经申请的专利进行重复研究,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这样的专利研究成果投入市场后,很容易引发侵权行为。这些问题在高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目前,我国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高校专利申请积极性不高、专利数量偏低,甚至有很多高校多年来没有申请任何专利,高校论文数量与专利数量严重失衡,这也与当前的职称评审制度有关,为了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高校教师会第一时间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而不是申请专利。结果很多专利技术由于缺乏新颖性不能收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没有针对学生的知识产权课程。据统计,仅有不到10%的高校设立知识产权机构,仅有13%的高校开设有知识产权课程。其他高校既没有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又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有些高校尽管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在科技保密制度、人才流动的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合同管理、校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很多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往往只关注有形资产和技术使用权,对校名等无形资产关注度不够,结果校名被抢注和冒用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也是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高校也仅仅是在法学专业开设此项教学,真正从事知识产权研究的教师屈指可数。因此,很多大学生和教师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高校很多科技成果通过的形式成为公开信息,丧失申请专利的机会,也不受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例如在70年代,我国研究人员经过长达十多年的研究,开发出化学药物青篙素,引起全世界医药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没有及时申请专利,而是通过论文形式发表成为公开信息,国外企业稍作变动就申请了专利,结果造成我国每年将近5亿美元的损失,其原因就是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引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不到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成果转化率,高校也是如此。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在高校申请的专利中有超过60%是发明专利,这 充分显示了高校的科研平和原创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非常低,普遍低于10%,平均寿命也仅仅为3年左右。转化率低的原因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属于基础研究项目,不需要转化为生产力。例如我国“985”、“211”等重点高校承接了国家“863”、“973”诸多科研项目,大部分项目都集中在基础研究的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主要以课题形式展示,市场转化的可操作性不高。还有一些研究成果属于重复研究,没有转化的价值,例如我国科研部门曾准备投入巨资研究32纳米技术,但该项技术已由英特尔公司推出,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继续研究价值不大,相关生产工艺也难以配套,很难将成果进行转化。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将专利技术投向市场,会经过多环节审批,不仅增加了校方负担,也会延长技术转移周期,使转移风险增加甚至减损专利价值。这些原因都造成了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无论学校领导、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或者普通师生都要加强知识产权意识。为此,高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知识产权宣传作为学校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知识产权法律讲座,针对具体的知识产权案例进行专题报告,强化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利用校内广播、学校网站、橱窗报栏等多种形式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对于学校领导,更是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熟悉《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新入职的教师,其工作与科研紧密相连,要着重加强对其的知识产权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知识产权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于不慎,出现技术泄密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经常帮导师做课题研究,会接触到大量的科研信息,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对科研信息的泄露,对其以后的发展也非常有益。

  首先,加大对专利转化的资金投入。高校专利要转化为生产力,就要与具体产业进行承接,这一过程不仅周期长,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当前的高校专利研发中,专利申请成功后,主管部门就会收回大部分的剩余资金,导致高校在专利管理、维护和成果转化过程缺乏有效资金。纵观国外高校,有大量的基金来帮助高校将专利成果进行转化,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我国高校基金主要用于学校建设、设备购买等方面,在专利研发和转化方面的投入较少。为此,高校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除了政府投入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友捐助、质押贷款、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为了提高高校专利技术与企业对接的有效性,高校在科研项目立项时,要多征求企业的意。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