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科技创新的举措

Writer: admin Time:2024-01-31 Browse:151

  规划纲要是中科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指导中科院今后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和纲领性的规划,是中科院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也是中科院履行国家科研团体职能的重要依据。

  规划纲要从发展环境、发展远景与战略。科技战略重点,科技布局与学科发展。学部工作、队伍建设,重大改革举措,事业发展等方面,确定了中科院院今后5至15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新时期的战略重点,提出了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与重大举措。全文共分8个部分。

  发展环境。分析未来5至1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的需求,分析未来5至15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分析未来5至15年我国实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环境。

  发展远景与战略。提出了中科院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建设“三个基地”,创造“四个一流”的发展远景,提出了未来5至1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把新时期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到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科技战略重点。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加强系统集成,集中力量,分期分批重点支持40个重大科技创新研究。

  科技布局与学科发展。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要方向,以及学科重点和领域前沿部署。

  队伍建设。提出构建人才竞争发展良好环境,发挥人才专项计划引导作用,完善现代科技创新队伍结构,完善科教紧密结合育人模式等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据介绍,未来5年,中科院将培养500名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努力造就科技与教育大师级人才,将向社会输送约6万名硕士以上科技人才,在研究所兼职的大学教授及其他高级专家达到2000人次,研修的企业科技人员1000人次,派遣1000人次以上的科技与管理人员到地方、企业及大学任职任教。

  重大改革举措。提出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所管理、改革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改革资源配置,改革院地合作机制等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事业发展。提出中科院院属机构,资源发展、对外合作。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科研基地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谋划科学创新,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推进技术创新,有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集中力量做大事、做大贡献,使中科院成为面向全国开放的、在国际科技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研究平台。

  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竖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立足培养,把中科院办成科技工作者向往的科研团体、培养高级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的大学校。

  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供知识和技术源泉。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的机制体制,不断孕育孵化高技术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创新单元携手共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一流成泉: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原始性和系统性科学创新;战略高技术领域做出事关现代化全局的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贡献。

  一流效益:科技产出得到科技界高度评价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取得重大社会效益,还包括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科学人文效益和研究机构良好运行效益。

  一流管理:建立符合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管理机制,主要有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科学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吸引、培养、造就人才和队伍动态优化机制等。

  史晓燕(1999)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发现、开发和投资的过程,还是市场开拓、收回创新投人和实现创新效益的过程。她建立的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主要由技术创新财力投入指标、技术创新人力投入指标、技术创新物力投入指标、技术创新实现指标、技术创新效益指标5个一级指标及18个二级指标组成。王建民(2006)根据投入产出的一般原理将管理创新能力的评价由基于创新主体的能力评价转化为基于动态过程的投入产出分析,并由此将管理创新的能力分解为管理创新投入能力、管理创新转换能力和管理创新产出能力三个组成部分。王晓梅、郭中杰(2008)从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两个方面着手,并进行指标细化,通过改进的“雷达图法”即对主要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分类汇总和纵横结合比较,即横向上与同行业平均值对比、纵向上与创新前数据比较,建立并实证研究了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评价体系。经济综合效益下设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个一级指标。邵国利、刘敏(2009)从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性较强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明确企业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李支东、章仁俊(2009)从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基本特征及构成要素入手,认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地对其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集成的能力,主要由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制度创新能力、持续管理创新能力以及持续市场创新能力四要素动态耦合而成。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搭建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林如海、彭维湘(2009)[3]由熊彼特创新理论出发,分别详细探讨了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创新理论体系。凌书平(2011)[4]从管理创新能力素质与管理创新能力实现两方面构建了一般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建立了湛江移动公司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实证评价研究。杜丽燕(2012)[5]从企业发展过程的角度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发展的金字塔模型,从下至上分别是机制体制创新能力、科学管理方法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创新能力,并结合制造业企业发展特点从上述三个方面设计了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于某项或系列重大管理创新举措实施后,取得实际成效如何科学量化衡量,文章认为可以采用增量绩效的思路,运用情景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来进行科学测评。其基本思路和原理如下:第一步:研究建立企业管理创新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第二步: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企业管理创新成效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企业管理创新成效评价模型。第三步:运用上述成效评价模型计算企业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后某个年度的企业实际绩效,该值记为A。第四步:运用上述成效评价模型计算企业不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某个年度(该年份与A值的计算年份相同)的企业预测绩效,该值记为B。预测绩效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采用趋势分析和经济预测方法,根据历史趋势预测各个测度指标如果不实施管理创新举措,按照既定的历史发展趋势变化,到某年度(该年份与A值的计算年份相同)该指标的虚拟预测值,各个指标均采用这一方法进行预测后,应用上述成效评价模型即可计算出B值的大小。指标预测中充分考虑一些重大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将这些外部影响予以剔除。第五步:计算企业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后某个年度的企业增量绩效,该值记为C。则C=A-B。采用公式α=A-BB×100%,即可计算出企业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后的企业绩效提升率。

  企业之所以要实施管理创新,主要是旧的管理措施已经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或者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其直接体现就是旧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绩效增长产生制约或者贡献不足、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开始下降或者低于其他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或者核心竞争能力开始弱化,因此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来予以改造和提升。鉴于管理创新的初衷,我们认为企业实施一项管理创新举措,其成效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体现,即:企业综合绩效得到增长(产生必要的效益)、企业效率得到提升(生产和工作效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能力增长)。再根据效益、效率、能力对于一个企业的下级衡量指标,可以将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量维度细化如图1所示[6]。根据上述基本测度框架,文章进一步细化这些二级测量维度,形成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7-11]。矩阵一致性比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上述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科学方法赋予相应指标和维度权重,即可得到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为避免权重设置的主观性,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权重测算方法,邀请有关专家对各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衡量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了提高不同指标数据的可比性,文章选取的指标均为可反映增长水平的增长率/提升率类指标。文章共邀请有关企业管理专家和科研专家10位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两两比较,再运用yaahp6.0软件计算出每个专家对各指标的判断权重,将10位专家的判断权重结果进行算术平均后得到最终权重。采用上述方法研究建立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效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指标的权重予以分配计算就可以得到企业管理创新绩效。

  (1)电网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模型框架应用上述一般企业的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将相应指标根据电网企业实际进行修订和调整,即可得到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通过修订,得到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量框架,具体如图2所示[7-11]。(2)电网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模型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基本测表3电网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指标体系度框架,文章进一步针对性修正这些二级测量维度和指标,形成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12,13]。(3)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为了使指标数据和成效结果可比性强,在计算管理创新成效的过程中,将绝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i单位该项指标数据得分按比例求出:Iij=xij/max(xj)×100其中,Iij是i单位j指标的得分,xij是i单位j指标原始数据。对于负向指标,i单位该项指标数据得分:Iij=max(xj)-xijmax(xj)-min(xj)×100根据上述指标数据得分,将所有评价指标转化为得分,则第i个单位的能力指标评分如下:S能力i=j=15j=1ΣwjIij,i=1,2,…,n其中,S能力i为第i个单位的能力维度指标得分,wj为第j个指标的整体权重,Iij为i单位j指标的得分。在此基础上,第i个单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综合绩效的总评分为:S综合绩效i=S效率i+S效益i+S能力i(4)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并计算各单位常规发展综合绩效设x1,x2,…,xn为某项指标的原始序列数据,则一次平滑值st(1)、二次平滑值st(2)的计算公式分别为:st(1)=axt+(1-a)st-1(1),st(2)=ast(1)+(1-a)st-1(2)其中,a为平滑参数,0燮a燮1。由此可推导出预测公式:x赞t+T=at+bt×T,式中,T表示预测时间,x赞t+T表示t+T时刻的预测值,at=2st(1)-st(2),bt=a1-a燮燮st(1)-st(2)燮燮,t=1,2,…,m。(5)分解出管理创新所带来的新成效=Si综合绩效-S赞i综合绩效其中,Si综合绩效是i单位的实际综合绩效,S赞i综合绩效是第i个单位基于指标历史数据预测的综合绩效,为二者差值,值为正说明“三集五大”建设对试点单位综合绩效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值为负则说明试点单位的“三集五大”建设由于某种有待深入分析的原因没有使得该单位综合绩效有所提升。

  文章应用上述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以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例开展实证测度研究(“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近年来开展的一项重大的管理创新系统工程)。文章选取国网江苏和重庆公司数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应用上述增量成效评价模型,根据2007年到2011年国网江苏公司、国网重庆公司实际数据,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按照国网江苏、重庆两公司2007-2010年各指标数据采用二次平滑指数法预测2011年数据,计算如果不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按照既定发展趋势发展的情况下,两家公司的综合绩效得分分别为76.6分、60.2分,而根据2011年实际指标数据计算的实施“三集五大”后的绩效得分分别为89.0分、69.8分。两公司实施“三集五大”后与不实施“三集五大”的绩效差值均为正,说明“三集五大”建设对试点单位综合绩效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文章在企业管理创新绩效测度和管理创新能力测度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用增量绩效思想设计了一套针对一般企业实施某项具体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测度模型,继而在一般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修正建立了针对电网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模型,并应用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度模型以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两家省公司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文章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的定量测度十分必要而迫切处在变革时代的企业,为了适应内部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但是一项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如何,必须有科学的测度方能为后续的创新举措实施提供决策参考,从而避免盲目、过度创新。

  2.增量绩效思想是测度企业管理创新成效的可行思路以及方法文章研究建立的增量绩效测度模型尽管不能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求,但是对广大企业测度管理创新增量绩效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企业科学评判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提供了方法理论。

  3.管理创新举措的实践成效可以从效益贡献、效率提升和能力增强三个方面予以反映尽管企业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可以有多个表现形式,但是总结归纳起来,可以综合反映在企业效益、效率和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其他有关成效或效果的展现可以用传统的定性判断予以评价。

  4.电网企业有必要采用增量绩效评价模型进行年度评价和内部对标考虑到我国电网企业的特点,电网公司下属的各省公司相对具有独立运作实体的性质,电网公司推进重大管理创新举措,在各省公司有同质性,因此通过对各个省公司的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进行科学测评,藉此实施内部管理对标,有利于提升内部各单位的企业管理水平。

  万钢:我们要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工作为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科技在解决好“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切实发挥好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支撑作用;要把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工作作为重要载体,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自2002年试点以来,科技部在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农村服务与创业的新路子,加快了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推动了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生产经营要素向农村流动、集聚,壮大了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强化了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万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重要意义,从以下几方面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一是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系统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二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三是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四是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创业能力;五是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的政策环境。

  记者:上个月由科技部发起的“十二五”生物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讨会,我也去采访了。从中可以感觉到科技部对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您认为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是否会占据重要地位?

  万钢:过去10年中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迅速,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的论文占全球自然科学论文的49%,一些国家把政府基础研究经费近一半用于生物与医药领域。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事实表明,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经济已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虽然相对薄弱,但是政府已经将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点措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国家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植物、重大传染病防治等三个专项是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另外还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记者:评论界广泛认为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坚定支持者。现在,当我国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之时,却又产生许多质疑的声音。有人说电动汽车已经是海外抛弃的技术思路,还有的说发展新能源汽车将使我国在传统动力汽车领域的技术进步丧失动力等等。您怎么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前景?

  万钢: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量减少,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机制压力。我们必须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立足我国实际,依靠自主创新,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优势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也日益加大。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汽车产业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在新形势下,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是应对能源环保压力,在新一轮国际汽车产业格局调整过程中抢占先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记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成熟与市场规模的是成正比的,而在这方面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迅速见效的。政府在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与培育市场方面有那些举措?

  万钢:国务院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科技支撑措施中,都把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积极发展新的汽车节能技术,大力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尽快形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已经是我国汽车产业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着眼于未来的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一是集中产学研优势,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汽车产品;二是营造市场环境,发挥政策效应,通过应用示范,促进产品质量、产能建设和用户服务的整体优化;三是充分利用技术改造贴息政策,促进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适时扩大产业和市场规模。在看到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和成本控制以及市场培育等方面,与大规模商业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积极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示范城市的启动工作将本着开放的原则,成熟一批,启动一批,逐步扩大示范范围。目前,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已经成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城市。

  第二,进一步加强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与产业化技术攻关。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将进一步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

  第三,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建立有利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当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国汽车产业创新技术的聚焦点和战略调整的制高点。各国政府也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计划。

  记者:现在科技界的“学术腐败”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也在严重腐蚀着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学术体制。科技部在预防学术腐败的方面有那些措施呢?

  万钢:我们的考核体系确实有些地方需要改变,在科研管理机制上面,尤其在人的考核机制上还有一些急功近利。无论作为官员,还是科学家,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要有一种热爱、一种崇敬,对我们所研究的东西有一种敬畏感。要想杜绝学术造假现象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入手。从外因的角度,科技的管理应该更加适合于科技研究的发展,适合于资源的投入,积极引领市场投入;从内因的角度上看,要提倡弘扬科学精神。无论作为官员,还是科学家,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要有一种热爱、一种崇敬,对我们所研究的东西有一种敬畏感。今后要把科技人员的注意力,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的注意力引到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探索科学未来,把他们的兴趣和工作都结合在一起。

  其实,科技部已经采用了一些手段,如建立诚信办公室,加强教育,加大对于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调查,制定对于相关处理规则。我们实际上是制定游戏规则,同时保证它的实施。就如同踢足球,上场了,合理冲撞是允许的,但是要有一个度。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这里就有一个裁判。他有时候警告你一下,有的时候吹停,有时候举黄牌甚至红牌。

  记者:上个月您出席了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并代表中方签署了《中欧科技伙伴关系计划》。请您评价一下中欧科技合作意义与前景?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日益重视职教事业的情况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大显身手,进行各种尝试来促进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多样化、精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我校以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聚全校之力,进行了社会化办学的尝试和探索,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提出来与同仁交流。

  它是为了尽量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多样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办学的方法和手段,是通过社会化办学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现的,包含以下内容:

  生源范围不断扩大(1)应往届初中毕业生;(2)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3)在职人员;(4)农民工;(5)退役士兵。

  招生宣传方式不断增多(1)电视台宣传;(3)报纸宣传;(4)网络宣传;(5)广播宣传;(6)成功毕业生事迹宣传。

  招生工作人员更积极地面向社会(1)招生工作人员走出校门,融入社会;(2)社会人员合理合法地参与招生;(3)年度招生调查制度化;(4)招生人员工作方式人性化;(5)招生人员工作方法科学化。

  招生场地和活动随社会需要灵活化(1)校内招生办为招生工作总部;(2)应招生需要校园成为招生点;(3)在教育主管部门安排下市民广场成为招生现场;(4)居民社区可成为招生分散场所;(5)邮局成为开展招生活动的重要补充场所。

  按陶行知先生的“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的教育思想,我们应重视招生社会化举措的效果,并进行不断创新。越能提高职校招生的质量和数量,就越有利于完成招生工作。本校在办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动态式招生社会化举措就很好地满足了学校招生工作的需要。

  职教教材与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1)调整教材内容,使教材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2)把教学内容与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3)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将实训基地与社会联系起来(1)争取政府的帮助,使优秀企业成为学校的技能实训基地;(2)学校自建实用型技能实训基地;(3)跟踪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及时提高技能实训基地的设备水平。

  职教方法的社会化措施(1)职教方法与企业的操作性需要相结合;(2)职教方法与学生的成才性需要相结合;(3)职教方法突出技能理论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职教师资队伍的社会化(1)把职校教师送至企业(与教师专业有关)学习实践;(2)把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请进学校传授学生技能;(3)请职业教育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4)定期开设“促发展式职教讲坛”。

  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在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探索了职校教学内容、教学实训场地等的社会化措施,效果明显。学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更贴近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职业技能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实践证明,职校教学考虑了社会需要,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职校学生管理目标和企业行业的要求相结合(1)把学生的德育管理目标与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目标相对接;(2)把学生的美育目标与企业美的内涵要求相结合;(3)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管理手段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管理手段要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要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采用实验法来测试和获得科学的职校管理手段;(3)用调查取证法了解社会对职校管理方式的期待,再把期待转化为管理措施。

  职校管理队伍和社会需要相联系,让部分社会人员参与学校管理(1)管理团队的构成以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为辅;(2)管理队伍的考核以绩效为依据,并以社会的满意度为参考;(3)管理团队能力的提升以社会行业企业考察实践和专家定期培训为主要方式。

  管理制度政策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职校管理制度政策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以接受社会监督和考验;(2)管理制度政策的效果要通过社会行业企业检验;(3)管理制度更新,要满足社会需要,要让学生家长满意、让企业赞赏等。

  陶行知先生强调:“动员社会上现有可能的力量,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为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因此,我们在管理本校时就尽可能动员利用社会上现有的力量,促进学校管理的社会化。比如,我们借助学生家长了解管理中的不足,借鉴企业行业的管理文化,让我校的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等。

  教科研工作的目标与企业行业的要求相结合(1)职校专业建设目标的研究与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2)职校科研课题目标与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相联系;(3)把行业企业的科研目标要求与职校的科研目标相融合。

  职校教科研手段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尽量采用最新的科研手段和设备进行科研;(2)采用社会行业企业的产品科研手段的更新模式进行职校科研;(3)根据社会和职业教育的要求淘汰落后的科研手段,创新科研方法。

  职校科研队伍建设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1)派送学校科研队伍到企业行业的研发机构进行交流;(2)把行业企业的科研专家请进学校兼职搞科研工作;(3)对职校科研人员的考核参照社会行业企业的标准执行;(4)利用适当机会派送学校科研人员到国外职校考察科研方法和制度。

  职校科研成果的检验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科研成果要在行业企业内应用;(2)科研成果要通过社会行业企业的合作分享;(3)学校科研成果的应用换代要考虑行业企业的承受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职校师生的科研成果也是促进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既学校”。我们尝试把师生的科研产品投放社会加以应用,比如灭蚊虫防盗窗、广告专用清洁机等。

  就业工作指导思想与社会需要相联系(1)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以“服务学生就业,满足社会需要”为指导;(2)采用“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职教生”的宽广就业工作思路;(3)牢记“学生就业成功我荣,学生就业失败我耻”,提高工作荣辱感。

  职校生就业教育与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1)把就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联系起来;(2)定期邀请用人单位人事招聘负责人对学生开展就业教育;(3)结合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礼仪习惯的教育。

  结合社会要求创新学生就业模式(1)深化行业企业“定单式培养”就业模式,展开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年度调查工作;(2)促进行业企业“冠名班”学生就业方式的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就业效率;(3)研究“工学结合”学习就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做好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1)根据社会实际开展学生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创业策略等;(2)开展“职校在校生创业孵化器”工程,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场所等;(3)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社会行业企业的运营过程,以帮助学生创业。

  职校生就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陶行知先生“社会既学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尝试了学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化。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了就业工作指导思想,邀请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人员参与学生的就业模拟活动和创业教育活动,以就业社会化带动学生的就业工作。

  我校在实施社会化办学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办学实践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

  包容性社会化办学措施涉及招生、教学、管理、教科研和就业等方面,涵盖了职校办学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想让这些措施成为有用的办学工具,成为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包容一切有利于成功办学的所有社会化办学措施。

  民主化 在进行社会化办学方式探索中,有两方面要求使得民主化成为一个重要原因。要求之一是职校能力有限,不可能依靠一校之力推行社会化办学,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民主参与;要求之二是人们民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更加渴望民主,反对学校关起门来办学的行为。因此,本校在办学探索中依靠社会进行社会化办学尝试,社会化办学举措大多也是与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而提出并实践的,实现了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民主化。

  及时灵活性 在办学实践中,我校也非常重视灵活利用社会化办学措施。比如,当发现有的措施效果不佳时,马上进行改进;发现有的方法效果良好时,积极总结经验,争取发现更有效的措施。

  在办学实践中,社会化办学举措应用后,作用非常大。第一,有利于职业学校和社会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当开展校企合作时,职校可以拿出这些举措和企业谈招生合作,让企业员工成为职校学员。也可以谈管理合作、就业合作等。第二,有利于政府和学校的沟通。有了这些,政府部门就会很容易看清楚职校的弱点和优点,政府对职校的指导和帮助就能有的放矢,让职校受益匪浅。第三,有利于职校间进行办学经验交流。当职业学校拿出这些措施进行交流时,对兄弟学校的办学情况就会把握很准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1]王茂莉,卿中全.高职多样化课程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

  智库一词来自于英文“Think tank”,也被翻译为“思想库”。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智库数量大为增加,智库在各国政策研究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智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学术界对智库的定义却并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大小、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且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智库的定义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将智库定义为:具有专业的研究队伍,以政策研究主要手段,以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为主要目标的非营利性组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智库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又特别强调“智库”的作用,并第一次把“智库”的定位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这为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内涵确定了基础。智库的功能应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内涵。因此,智库是立足于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研究型组织。

  中国智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战略思路,强化功能设计,提倡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其中保障体系建设是这一系列举措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保障体系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保证战略正常进行,面对具体任务实施而提供必须的生产条件、生产要素和管理的配套服务系统。中国智库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为了保证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需要考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确保智库的建设方向。本文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六大保障措施。

  要以观念创新与方法创新带动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新形势下民间智库和企业智库的基层党组织的建立、活动与管理模式,为社会主义智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当前我国智库中的独立智库、大学智库与一部分企业智库自身都具有一套完整的党组织系统,要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对于党组织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的智库,要积极探索区域分级管理模式,还可以尝试采用行业协会党组织管理模式。

  政府需要采取激励与引导的公共财政政策来支持智库的发展,需要在稳定当前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智库的财政支持力度,开发新形式的财政支持形式,提高财政经费使用效率。

  用科学的规划来保障智库的建设进程。要充分认识到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智库的规划工作,要把握时机,在国内率先进行智库规划,利用规划推动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智库功能的实现需要科学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进行统计政策变革,做到统计政策与制度的与时俱进:扩展统计服务对象,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提高数据信度;与智库对口合作,开展深入交流。

  通过法律手段确定智库的地位、功能、责任、权利等内容,为明确智库的法律地位和促进其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在完成了基础性立法后,再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进一步完善智库法制体系的建设。根据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的目标与内容,及时制定新的法律,修改原有的法律。坚持法制统一原则,建立健全法律之间冲突和抵触的协调和处理机制。

  加强相关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对智库进行管理,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基础上讲究效率,主动有效地行使对智库的监管职能,强化外部监督功能。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度。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智库机构,要按照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确保社会主义法制的正义性,保证智库间的公平。

  智库的基础设施是保证智库运行与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智库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与十七大报告精神,集聚国内外智库研究资源、智库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拓展现有智库机构发展空间、改善智库科研条件,促进科研设施共享、信息交流、合作研究和集成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智库基地的建设,将完善智库基地的交通、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创造良好的配套支撑条件。

  智库在参与政府决策过程中广泛涉及多领域和多学科的技术交叉研究与应用,科技含量高,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智库相关的科学技术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今政府面对的问题纷繁复杂,智库在参与政府决策中就要面对大量的复杂性、系统性课题,软科学解决各类复杂社会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途径、方案、措施和对策,有效地提高了智库参与决策的技术水平。政策模拟技术、行为科学理论是当前智库软科学应用的主要方面。

  智库的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处理问题,如何提高信息的处理水平,提高信息管理质量,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这成为智库发展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与智库日常工作相关的信息技术突破有以下几点:云存储技术、Web2.0技术、信息高速公路。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