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与创新时代共进步

Writer: admin Time:2023-04-29 Browse:143

  2011“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生物产业高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旗,蓄势待发,扬帆起航!

  今天,《中国生物产业》双周刊已出版了22期,并即将迎来一周年的创刊纪念。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22期报纸中,我们得到了诸多院士、专家、企业家们的关心与指导。从他们发来的贺词中关爱和鼓励的话亲切温暖,倍受鼓舞。在他们的呵护和鼓励下,《中国生物产业》承担起“我国首份生物产业发展实时交流媒体”的角色。

  这一年来,我们关注了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多方面的内容,对转基因生物育种的有关争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的模式探讨、中科院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的实施、国家开发银行生物产业信贷政策解读、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挑战、生物柴油在海南封闭推广官、产、学、研、金等一系列与生物产业发展切实相关的话题充盈版面,有杨胜利、欧阳平凯、程京、陈君石、石元春、王正国、付小兵等近20位院士专家做客周刊,畅谈前沿技术,指点产业迷津,有对生物技术的风险和对生命伦理的探讨,丰满了《中国生物产业》特立的构架。

  我们知道有无数的期刊报纸都在关注报道这个领域,而《中国生物产业》双周刊却是目前唯一细分的专业报纸,是中国生物产业的第一媒体!当“干细胞”“基因检测”“转基因食品”等名词被大众津津乐道的时候,生物技术产业就不仅是高技术的一个概念、实验室的一组数据这么简单了。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贴切的比喻解读专业知识,并在与科学家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他们面对媒体的能力,是媒体人肩负的责任。

  曾看过著名科学家杨焕明的《“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一书,那份亲切和温柔一直萦绕于心,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人”,了解了生命科学与你我的关联。

  也曾有人说过,目前公众对“转基因”的质疑和难以理解,就是因为宣传得不到位,报道得不准确。回想我们,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值得称道的了。2010年2月1日创刊第一期的头版头条,全文发表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科学家黄大昉的《不应被忽略的历史经验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发展的回顾与启示》,那也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黄大昉将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紧接着约访了七八位科学家如范云六、万建民、罗云波、彭于发、朱帧等,形成了《转基因隐忧背后的逻辑科学家谈新技术与旧知识的冲突》一文,同时采访了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他指出《信息不对称是转基因争论的关键症结》,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创立者、主席Clive James博士,正好来中国讲学,专访报道《转基因作物不是万能药,却极其安全》,他有一首诗让人印象很深,是纪念“绿色革命之父”诺尔曼布劳格博士的:“他的关心比别人更智慧,他的梦想比别人更真实,他的冒险比别人更安全,他成就别人不可能的事业。”这一系列的报道在2010年的3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全国几十家网站和媒体转载,特别是“天涯网”上的吵吵闹闹,“顶”和“砖头”也算是让大众过了一把科普的“瘾”了。

  在近一年的报道实践中,我们更深的体会是生物产业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公众认知不足、产业投资周期长、项目规模小、顶层设计难度大等,如何向公众提供经过解读的科技知识、为学者提供来自社会的需求、为政府汇集各方声音、为企业提高产品认知度,是我们必须要担当的!

  《中国生物产业》是一个产业的凝聚者,其媒体责任就是促进政府、学者、企业、投资方、公众等各方的对话,提高生物产业的公众认知度,用传媒的力量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前几天在启动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的筹备会上,一位领导对大会提出要“突出时代特征、关注热点问题、形成主流声音”,我认为这一要求也吻合了我们周刊的宗旨。

  有专家指出媒体应该是“有生命的载体,有思想的容器”。作为一个媒体人不能只扮演一个传声筒和扩音器的角色。“报纸应该注重培养思想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学说”被媒体专家解读为锻造报纸品牌的路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报纸(产品)的体验价值和自我认定来满足。这种价值源自报纸(产品)提供的美感、情感和品牌归属感,也有人解释为一种由衷的回家的感觉。这可能也是全球报人追求的目标吧!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