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

Writer: admin Time:2023-09-02 Browse:108

  从档案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容看,主要包括档案科技观念创新、档案科技管理创新、档案科学知识创新和档案科学技术创新四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在档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首要的是档案科技观念的创新,档案科技观念创新是档案科技管理创新、档案科学知识创新和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档案科技观念的创新,要求我们摒弃原来陈旧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创造一种符合档案事业发展和社会的新的时代的新观念。

  树立档案的大科技观念。档案学是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不仅有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管理理论等社会科学方面内容的研究,也有档案保护技术、修复抢救、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方面内容的研究。因此,要树立大科技观念,使档案科技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培养档案人员的创新思维。要通过多种方式,使档案人员不仅学到知识,学到档案管理的方法,更重要的使他们学会创造性学习和工作,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他们承担的各项任务。

  竞争力等于先进的技术加有效的管理,没有有效的管理,先进的技术也不能释放出来潜在的竞争优势。档案事业也是如此。档案科技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科技政策法规的制定、档案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档案科技体制改革、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置、档案科技项目和成果的管理、档案情报信息管理、档案科技宣传、档案科技队伍建设、档案科技交流与合作等。要提高档案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档案科技管理。档案科技管理创新是档案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良好的档案科技机制,建立健全档案科技管理法规制度,加强档案科技项目的管理,完善档案科学技术评价体系、奖励机制,优秀档案科研成果应用、推广、转化等,对档案科技人才、档案科研经费和科研设备物质条件等科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大档案科技投入,开展档案科技攻关,从宏观上,对我国档案科技力量进行结构性调整与重组。

  档案科学知识创新是指通过档案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和行为。其主要功能是档案科学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档案科学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档案科学知识的创新是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档案科学技术进步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档案科学知识创新为我们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档案科学技术创新包含了档案创新成果的生产和市场的实现两个重要关键环节。具体而言,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创新思想、技术发明、工程设计、样本研制、中间试验、试生产、批量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商业利润的实现。档案科学技术创新通过发明的生产应用,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档案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环节。技术创新是指学习、引进、开发和传播新技术的过程和行为。

  从档案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来讲,它是一个涵盖了档案科技管理创新系统、档案科学知识创新系统、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档案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和档案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是互相紧密联系又分工合作的有机整体。

  档案科技管理创新系统是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核心的系统,它承担档案科技管理创新的职能,起着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的作用。档案科技管理部门是档案科技创新体系的枢纽。1986年国家档案局成立了科技处,宏观管理全国的档案科技工作,随后,一些省市也建立了相应的档案科技管理机构,这些档案科技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对档案科技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在档案科技创新体系中,应建立一套适应我国档案科技事业发展的科技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如健全档案科技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科技工作,建立档案科技管理网络,明确分管领导,将档案科技工作纳入本地区、本系统和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和科技工作计划之中,制定相应的档案科技工作法规制度,加强档案科技项目的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档案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档案科技工作保护机制。鼓励和激励档案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定期对档案科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营造良好的档案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档案科学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档案学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专业高等院校等。档案科学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档案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他们所生产的档案科学知识和发现,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源,对档案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2002年统计,我国有9个档案科研机构,有28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档案专业。①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是国家档案局直属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党的十五大以来,他们面向全国档案部门,紧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独立完成、以科研所为主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100多项,有一批科研成果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应用,在档案保护和档案管理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学科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的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档案学科的开创者。1978年以来,档案学院共召开了数十次档案学术研讨会,承担了部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多项,承担了《大百科全书・档案卷》、《档案学词典》等重大科研项目的主编和撰稿任务,承担了教育部30多种高校文科统编教材、大纲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学院教师编写教材、专著、译著、工具书500多种,、译文1500余篇,其中1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③

  档案部门要建设好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档案专业高等院校为龙头,省市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省市档案馆和有积极性、有科研能力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人员互相配合,确定主攻方向,有所侧重,通力合作,形成一支档案科技创新生力军,共同开展档案科学知识创新活动。

  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企业,是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具有档案科学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是档案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和承担收益、风险的主体。企业与市场联系最为密切,它是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去从事档案科学技术创新,是把档案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部门,在档案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开平春晖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怡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强强合作,共同投资设立的深圳市世纪科怡有限发展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建立了科研开发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40余项,产品多次获得国家部委发文推广和立项批准,内容包括了档案管理系列和数字档案馆等。④

  以档案专业高等院校和其他档案人员在职教育培训机构等为主的机构,构成了档案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它是档案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科技创新的人才资源。指出,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资源视为第一资源。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了由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档案专业教育结构。这些机构为档案事业培养了大批档案专业人才。

  在档案科技创新体系中,档案创新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档案人员的素质还不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缺少高层次的档案专业创新人才。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高新技术在档案部门的应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提高档案科技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型的档案创新人才。档案部门应做好档案创新人才规划,实施档案创新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高层次的档案人才队伍和档案学科带头人,建立“以人为本”的有利于档案创新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举办培训、研讨、考察等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

  档案科技创新服务系统是以档案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和各种档案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系统,它为档案科技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咨询,是沟通档案科学知识和技术流动的桥梁和纽带。

  档案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是指导档案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档案事业建设中,可以为档案科技创新和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咨询,在为解决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决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国家档案局成立了档案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也成立了档案科学技术评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为档案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档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档案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在档案科技创新中,在确定创新什么、何时创新、如何创新、创新效益如何时,需要有中间机构来搭起供求双方之间的一座桥梁。档案科技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可以传播技术信息与创新信息,在供求双方之间牵线搭桥,加速创新信息的交流,是沟通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新活动和科技产业化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档案事业的重要纽带。档案部门要使档案科技研究成果进入技术市场,加速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

  档案科技信息服务也是档案创新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中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信息,需要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国家档案局档案科研所已经建立了档案文献信息数据库、档案科研项目和档案科研成果数据库,为开展档案科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②陈南玲:《可喜的科研成果 优秀的科研队伍 前进中的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档案报》,2002年11月7日(总第855期)第三版。

  1. 路甬祥主编:《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2. 冯之浚主编:《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科学技术创新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时候,原来“混沌理论”一词已被宏大的“复杂性理论”所取代了。混沌理论对其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对自然界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的数学研究。相反,复杂性理论则被认为可以用于复杂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行为层面。社会系统并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固定规律所限定的“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们是可能随时间演化而改变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演化系统”(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不等于各因素简单相加。各技术要素在技术系统中也不再是原来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术系统动力下也发生了相变,或者说,技术性因素、实体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都具有了技术所拥有的整体性。技术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术系统运行模式和运行状态的制约。第二,多层次性。尽管技术的各因素受技术系统动力的作用发生了相变,但技术本身却生成了一种稳定模式。技术的稳定模式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是由科学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理论的层次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系统内有稳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内还有混沌区,这种结构无穷次重复着,具有各态历程和层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变性。复杂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创新过程本质就是经历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长和折叠的特性,这是形成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主要机制。伸长是指系统内部局部不稳定所引起的点之间距离的扩大;折叠是指系统整体稳定所形成的点之间距离的限制。经过多次的伸长和折叠,轨道被搅乱了,形成了新对称结构或混沌。

  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特征,因此,可对其运用复杂性理论进行管理。

  牛顿力学是近代科学的典范,是近代科学建立的基础,牛顿力学是典型的决定性理论,是可测量和可预测的。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次重大变革所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排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测量过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论的诞生打破了拉普拉斯决定论,被视为20世纪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论认为,非线性系统运动具有无穷大周期且始终限于有限区域、轨道永不重复的、性态复杂的运动,不可能无限精确和无限长时间地测量和计算连续变量。混沌理论解决了困扰牛顿(Newton)力学的三体问题,创立了研究n维相空间的不确定解的理论,混沌理论使人们认识到非线性系统演化既是决定论的又是随机论的。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只适用于那些宏观的缓慢的周期或准周期的稳定运动,然而,这样的运动实在是太少了。

  科学技术创新复杂系统倡导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固有的思考方式,放弃机械论和宿命论,学会欣赏并应付联系、物力论(Dynamism)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多因素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确实存在的运行模式(即现实存在)进行领会,即正视多元化存在,并对不可预测的事件进行反应。为了使科学技术创新过程自我发展为“复杂演化系统”,有必要对学习、多样性和影子系统(Shadowsystem)观点的多元化进行鼓励。

  科学技术对客观事物既进行决定论描述又进行概率统计论描述,这两种描述方法已经共存了几百年。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力学系统只要知道现在的行为就可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概率统计论认为,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未来状态并不完全确定,需要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决了决定论和概率论这对貌似矛盾的问题。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统有可积和不可积之分,可积系统的运动是规则的,遵循决定性规律,不可积系统表现出随机性,成为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不可积系统,KAM环面包围着随机层,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少和扰动不大时,KAM环面包围的随机层测度极小而可忽略不计,统计物理学就不适用了,而应该应用牛顿定律。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和扰动很大时,根据“阿诺德扩散”,KAM环面逐渐减少而随机层迅速扩大,系统只具有极少数的规则运动,规则运动变为次要的,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混沌运动,这时才能用统计物理学来研究该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近可积哈密顿系统,随机成分有限,导致不可积性的扰动项很小。在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系统处于混沌性态时,确定论和概率论随机交替作用,但确定论占据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径发展。随机成分确实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复杂的非线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进行控制。应该相信混沌性态是貌似不规则的有序,科学技术复杂演化系统不仅反作用于环境,还会反作用于自身,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总会不断出现新的有序状态。

  复杂性理论借鉴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同时存在混沌子空间和对称子空间,两种性态此消彼长,不断和外界环境互动而发生转换。在湍流中规则运动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运动,在混沌运动中又包含着更小尺度的规则运动。这说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是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并不断互动发展的耗散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就需要时刻准备好对环境进行反应,凭直觉领会那些驱动科学技术创新变迁的环境模式,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而且随时准备抓住各种出现的机遇。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三种性态,稳定区域(墨守陈规)、不稳定区域(瓦解崩溃)和混沌边缘(变革栖息地)中,混沌边缘最适宜与环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边缘,在一种“有限不稳定状态”下,正统系统(主流文化、结构权力等级体制)和影子系统(蕴藏矛盾、变化潜力的非正式组织)能维持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张力。正统系统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导,对适当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授权,以及抑制人员中的不安情绪。同时,影子系统可以激发观点的多样性,并且削弱正统系统的力量迫使它进行不断变革。这样,组织行为表征为耗散结构,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能以新的方式执行基本任务或者追求崭新的基本任务,组织的创造性和创新方面的潜能都展现了出来。

  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非线性要求寻找整体模式来思考问题,并用整体的方式来控制创新过程,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整体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微小变化,并施加微扰改变系统运行轨道,避免蝴蝶效应。

  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可逆的,事物的发展不存在演化;空间是平滑的、线性的;时间和空间不相关联,各自独立存在。复杂性理论认为,由于非线性的作用,时间的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间也不是平滑的,不仅存在整数维也存在分数维,整数维是分数维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过考察系统中某一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序列,可以重构相空间,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维数。这表明复杂性空间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积累。因此,在复杂非线性系统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将时间和空间看成一个统一体,系统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时空整体性的,任何因素在时间维度或者空间维度的变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进程。而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复杂系统的动力机制下,似乎只能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联来得到了解。因此,科学技术创新过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各种因素的时空关联,正是时空关联的模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表现。整个系统处于密切关联之中,并与他们的环境不断进行交换,与之共同演化。

  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例。经典物理学的线性观,导致了事物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还原性。复杂理论的非线性观,是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对立而统一的,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暂态,后者是事物发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问题时应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复杂性现象时,用复杂性方法来处理将会显得简洁而有效,反之,采用简单性的方法来研究将会显得繁杂而无效并且得不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复杂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数维来简单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轨道的简单方法来研究将是得不到一条确定轨迹的。同样,在研究简单性事物时,如果采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也将是无效的。

  将多元高阶方程化简以便求解,即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是我们的思维定势。然而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过于关注细节往往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在创造性思考时,复杂性思维是必要的。虽然复杂性思维可能不符合常规,甚至会引来混乱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欢迎的。很多创新团队刻意追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议,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不是被惯常的生活习惯所泯灭。最好的想法不总是来自高层,而且组织内的人都想事业有成,控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给予适当的扶持,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所揭示的是关于简单性事物的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关于非线性现象的复杂理论,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入吸引子,呈现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学、社会学等是关于复杂性现象的科学,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学。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暂态的,而事物发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终结果,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事物发展的目的性要通过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来保证,而事物的因果发展必将会导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统,如天气预报是由有限的确定性定律来支配的,有可能观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样产生的。然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人类一项复杂的创造过程,受到无穷多个因素及大量随机因素的影响,奇怪吸引子似乎说明不了什么。由于人类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科学技术创新的行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解释。人类可以思考和学习,根据自身目的进行行动,而且能够反对及驳斥假定适用于他们行为的任何规则。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制定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一步则要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逻辑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强大思维武器,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规律性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保证其正确性的。当然,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导致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据混沌现象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和遍历性,我们将无法通过逻辑思维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这时就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理论,而要大胆地猜测、冒险和创新,进行直接的下意识思维,然后再把中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行逻辑思维来判断这种猜测的正确与否。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复杂性理论不是系统的,而是整体观的方法,它所强调的不是稳定性而是重视创造性与变革,追求的是“成为学习型组织”。当创新思维被非逻辑思维推向远离平衡态的时候,自组织过程会自然而然发生,它们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体并且对周围环境进行更加灵活反应。

  3迈克尔·C·杰克逊著.高飞,李萌译.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周守仁.复杂性研究与混沌控制及其哲学阐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科学技术创新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时候,原来“混沌理论”一词已被宏大的“复杂性理论”所取代了。混沌理论对其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对自然界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的数学研究。相反,复杂性理论则被认为可以用于复杂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行为层面。社会系统并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固定规律所限定的“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相反,它们是可能随时间演化而改变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演化系统”(complex evolving systems)。

  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不等于各因素简单相加。各技术要素在技术系统中也不再是原来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术系统动力下也发生了相变,或者说,技术性因素、实体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都具有了技术所拥有的整体性。技术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术系统运行模式和运行状态的制约。第二,多层次性。尽管技术的各因素受技术系统动力的作用发生了相变,但技术本身却生成了一种稳定模式。技术的稳定模式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是由科学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理论的层次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系统内有稳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内还有混沌区,这种结构无穷次重复着,具有各态历程和层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变性。复杂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创新过程本质就是经历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长和折叠的特性,这是形成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主要机制。伸长是指系统内部局部不稳定所引起的点之间距离的扩大;折叠是指系统整体稳定所形成的点之间距离的限制。经过多次的伸长和折叠,轨道被搅乱了,形成了新对称结构或混沌。

  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特征,因此,可对其运用复杂性理论进行管理。

  牛顿力学是近代科学的典范,是近代科学建立的基础,牛顿力学是典型的决定性理论,是可测量和可预测的。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次重大变革所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排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测量过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论的诞生打破了拉普拉斯决定论,被视为20世纪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论认为,非线性系统运动具有无穷大周期且始终限于有限区域、轨道永不重复的、性态复杂的运动,不可能无限精确和无限长时间地测量和计算连续变量。混沌理论解决了困扰牛顿(newton)力学的三体问题,创立了研究n维相空间的不确定解的理论,混沌理论使人们认识到非线性系统演化既是决定论的又是随机论的。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只适用于那些宏观的缓慢的周期或准周期的稳定运动,然而,这样的运动实在是太少了。

  科学技术创新复杂系统倡导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固有的思考方式,放弃机械论和宿命论,学会欣赏并应付联系、物力论(dynamism)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多因素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确实存在的运行模式(即现实存在)进行领会,即正视多元化存在,并对不可预测的事件进行反应。为了使科学技术创新过程自我发展为“复杂演化系统”,有必要对学习、多样性和影子系统(shadow system)观点的多元化进行鼓励。

  科学技术对客观事物既进行决定论描述又进行概率统计论描述,这两种描述方法已经共存了几百年。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力学系统只要知道现在的行为就可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概率统计论认为,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未来状态并不完全确定,需要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决了决定论和概率论这对貌似矛盾的问题。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统有可积和不可积之分,可积系统的运动是规则的,遵循决定性规律,不可积系统表现出随机性,成为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不可积系统,kam环面包围着随机层,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少和扰动不大时,kam环面包围的随机层测度极小而可忽略不计,统计物理学就不适用了,而应该应用牛顿定律。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和扰动很大时,根据“阿诺德扩散”,kam环面逐渐减少而随机层迅速扩大,系统只具有极少数的规则运动,规则运动变为次要的,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混沌运动,这时才能用统计物理学来研究该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近可积哈密顿系统,随机成分有限,导致不可积性的扰动项很小。在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系统处于混沌性态时,确定论和概率论随机交替作用,但确定论占据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径发展。随机成分确实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复杂的非线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进行控制。应该相信混沌性态是貌似不规则的有序,科学技术复杂演化系统不仅反作用于环境,还会反作用于自身,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总会不断出现新的有序状态。

  复杂性理论借鉴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同时存在混沌子空间和对称子空间,两种性态此消彼长,不断和外界环境互动而发生转换。在湍流中规则运动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运动,在混沌运动中又包含着更小尺度的规则运动。这说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是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并不断互动发展的耗散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就需要时刻准备好对环境进行反应,凭直觉领会那些驱动科学技术创新变迁的环境模式,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而且随时准备抓住各种出现的机遇。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三种性态,稳定区域(墨守陈规)、不稳定区域(瓦解崩溃)和混沌边缘(变革栖息地)中,混沌边缘最适宜与环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边缘,在一种“有限不稳定状态”下,正统系统(主流文化、结构权力等级体制)和影子系统(蕴藏矛盾、变化潜力的非正式组织)能维持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张力。正统系统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导,对适当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授权,以及抑制人员中的不安情绪。同时,影子系统可以激发观点的多样性,并且削弱正统系统的力量迫使它进行不断变革。这样,组织行为表征为耗散结构,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能以新的方式执行基本任务或者追求崭新的基本任务,组织的创造性和创新方面的潜能都展现了出来。

  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非线性要求寻找整体模式来思考问题,并用整体的方式来控制创新过程,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整体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微小变化,并施加微扰改变系统运行轨道,避免蝴蝶效应。

  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可逆的,事物的发展不存在演化;空间是平滑的、线性的;时间和空间不相关联,各自独立存在。复杂性理论认为,由于非线性的作用,时间的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间也不是平滑的,不仅存在整数维也存在分数维,整数维是分数维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过考察系统中某一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序列,可以重构相空间,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维数。这表明复杂性空间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积累。因此,在复杂非线性系统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将时间和空间看成一个统一体,系统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时空整体性的,任何因素在时间维度或者空间维度的变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进程。而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复杂系统的动力机制下,似乎只能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联来得到了解。因此,科学技术创新过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各种因素的时空关联,正是时空关联的模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表现。整个系统处于密切关联之中,并与他们的环境不断进行交换,与之共同演化。

  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例。经典物理学的线性观,导致了事物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还原性。复杂理论的非线性观,是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对立而统一的,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暂态,后者是事物发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问题时应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复杂性现象时,用复杂性方法来处理将会显得简洁而有效,反之,采用简单性的方法来研究将会显得繁杂而无效并且得不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复杂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数维来简单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轨道的简单方法来研究将是得不到一条确定轨迹的。同样,在研究简单性事物时,如果采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也将是无效的。

  将多元高阶方程化简以便求解,即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是我们的思维定势。然而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过于关注细节往往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在创造性思考时,复杂性思维是必要的。虽然复杂性思维可能不符合常规,甚至会引来混乱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欢迎的。很多创新团队刻意追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议,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不是被惯常的生活习惯所泯灭。最好的想法不总是来自高层,而且组织内的人都想事业有成,控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给予适当的扶持,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所揭示的是关于简单性事物的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关于非线性现象的复杂理论,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入吸引子,呈现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学、社会学等是关于复杂性现象的科学,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学。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暂态的,而事物发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终结果,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事物发展的目的性要通过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来保证,而事物的因果发展必将会导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统,如天气预报是由有限的确定性定律来支配的,有可能观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样产生的。然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人类一项复杂的创造过程,受到无穷多个因素及大量随机因素的影响,奇怪吸引子似乎说明不了什么。由于人类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科学技术创新的行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解释。人类可以思考和学习,根据自身目的进行行动,而且能够反对及驳斥假定适用于他们行为的任何规则。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制定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一步则要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逻辑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强大思维武器,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规律性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保证其正确性的。当然,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导致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据混沌现象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和遍历性,我们将无法通过逻辑思维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这时就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理论,而要大胆地猜测、冒险和创新,进行直接的下意识思维,然后再把中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行逻辑思维来判断这种猜测的正确与否。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复杂性理论不是系统的,而是整体观的方法,它所强调的不是稳定性而是重视创造性与变革,追求的是“成为学习型组织”。当创新思维被非逻辑思维推向远离平衡态的时候,自组织过程会自然而然发生,它们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体并且对周围环境进行更加灵活反应。

  科学技术创新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时候,原来“混沌理论”一词已被宏大的“复杂性理论”所取代了。混沌理论对其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对自然界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的数学研究。相反,复杂性理论则被认为可以用于复杂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行为层面。社会系统并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固定规律所限定的“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们是可能随时间演化而改变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演化系统”(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不等于各因素简单相加。各技术要素在技术系统中也不再是原来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术系统动力下也发生了相变,或者说,技术性因素、实体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都具有了技术所拥有的整体性。技术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术系统运行模式和运行状态的制约。第二,多层次性。尽管技术的各因素受技术系统动力的作用发生了相变,但技术本身却生成了一种稳定模式。技术的稳定模式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是由科学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理论的层次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系统内有稳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内还有混沌区,这种结构无穷次重复着,具有各态历程和层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变性。复杂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创新过程本质就是经历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长和折叠的特性,这是形成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主要机制。伸长是指系统内部局部不稳定所引起的点之间距离的扩大;折叠是指系统整体稳定所形成的点之间距离的限制。经过多次的伸长和折叠,轨道被搅乱了,形成了新对称结构或混沌。

  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特征,因此,可对其运用复杂性理论进行管理。

  牛顿力学是近代科学的典范,是近代科学建立的基础,牛顿力学是典型的决定性理论,是可测量和可预测的。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次重大变革所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排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测量过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论的诞生打破了拉普拉斯决定论,被视为20世纪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论认为,非线性系统运动具有无穷大周期且始终限于有限区域、轨道永不重复的、性态复杂的运动,不可能无限精确和无限长时间地测量和计算连续变量。混沌理论解决了困扰牛顿(Newton)力学的三体问题,创立了研究n维相空间的不确定解的理论,混沌理论使人们认识到非线性系统演化既是决定论的又是随机论的。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只适用于那些宏观的缓慢的周期或准周期的稳定运动,然而,这样的运动实在是太少了。

  科学技术创新复杂系统倡导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固有的思考方式,放弃机械论和宿命论,学会欣赏并应付联系、物力论(Dynamism)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多因素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确实存在的运行模式(即现实存在)进行领会,即正视多元化存在,并对不可预测的事件进行反应。为了使科学技术创新过程自我发展为“复杂演化系统”,有必要对学习、多样性和影子系统(Shadowsystem)观点的多元化进行鼓励。

  科学技术对客观事物既进行决定论描述又进行概率统计论描述,这两种描述方法已经共存了几百年。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力学系统只要知道现在的行为就可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概率统计论认为,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未来状态并不完全确定,需要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决了决定论和概率论这对貌似矛盾的问题。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统有可积和不可积之分,可积系统的运动是规则的,遵循决定性规律,不可积系统表现出随机性,成为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不可积系统,KAM环面包围着随机层,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少和扰动不大时,KAM环面包围的随机层测度极小而可忽略不计,统计物理学就不适用了,而应该应用牛顿定律。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和扰动很大时,根据“阿诺德扩散”,KAM环面逐渐减少而随机层迅速扩大,系统只具有极少数的规则运动,规则运动变为次要的,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混沌运动,这时才能用统计物理学来研究该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近可积哈密顿系统,随机成分有限,导致不可积性的扰动项很小。在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系统处于混沌性态时,确定论和概率论随机交替作用,但确定论占据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径发展。随机成分确实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复杂的非线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进行控制。应该相信混沌性态是貌似不规则的有序,科学技术复杂演化系统不仅反作用于环境,还会反作用于自身,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总会不断出现新的有序状态。

  复杂性理论借鉴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同时存在混沌子空间和对称子空间,两种性态此消彼长,不断和外界环境互动而发生转换。在湍流中规则运动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运动,在混沌运动中又包含着更小尺度的规则运动。这说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是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并不断互动发展的耗散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就需要时刻准备好对环境进行反应,凭直觉领会那些驱动科学技术创新变迁的环境模式,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而且随时准备抓住各种出现的机遇。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三种性态,稳定区域(墨守陈规)、不稳定区域(瓦解崩溃)和混沌边缘(变革栖息地)中,混沌边缘最适宜与环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边缘,在一种“有限不稳定状态”下,正统系统(主流文化、结构权力等级体制)和影子系统(蕴藏矛盾、变化潜力的非正式组织)能维持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张力。正统系统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导,对适当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授权,以及抑制人员中的不安情绪。同时,影子系统可以激发观点的多样性,并且削弱正统系统的力量迫使它进行不断变革。这样,组织行为表征为耗散结构,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能以新的方式执行基本任务或者追求崭新的基本任务,组织的创造性和创新方面的潜能都展现了出来。

  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非线性要求寻找整体模式来思考问题,并用整体的方式来控制创新过程,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整体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微小变化,并施加微扰改变系统运行轨道,避免蝴蝶效应.4.1建立连接

  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可逆的,事物的发展不存在演化;空间是平滑的、线性的;时间和空间不相关联,各自独立存在。复杂性理论认为,由于非线性的作用,时间的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间也不是平滑的,不仅存在整数维也存在分数维,整数维是分数维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过考察系统中某一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序列,可以重构相空间,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维数。这表明复杂性空间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积累。因此,在复杂非线性系统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将时间和空间看成一个统一体,系统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时空整体性的,任何因素在时间维度或者空间维度的变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进程。而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复杂系统的动力机制下,似乎只能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联来得到了解。因此,科学技术创新过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各种因素的时空关联,正是时空关联的模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表现。整个系统处于密切关联之中,并与他们的环境不断进行交换,与之共同演化。

  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例。经典物理学的线性观,导致了事物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还原性。复杂理论的非线性观,是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对立而统一的,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暂态,后者是事物发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问题时应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复杂性现象时,用复杂性方法来处理将会显得简洁而有效,反之,采用简单性的方法来研究将会显得繁杂而无效并且得不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复杂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数维来简单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轨道的简单方法来研究将是得不到一条确定轨迹的。同样,在研究简单性事物时,如果采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也将是无效的。

  将多元高阶方程化简以便求解,即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是我们的思维定势。然而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过于关注细节往往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在创造性思考时,复杂性思维是必要的。虽然复杂性思维可能不符合常规,甚至会引来混乱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欢迎的。很多创新团队刻意追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议,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不是被惯常的生活习惯所泯灭。最好的想法不总是来自高层,而且组织内的人都想事业有成,控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给予适当的扶持,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所揭示的是关于简单性事物的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关于非线性现象的复杂理论,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入吸引子,呈现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学、社会学等是关于复杂性现象的科学,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学。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暂态的,而事物发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终结果,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事物发展的目的性要通过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来保证,而事物的因果发展必将会导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统,如天气预报是由有限的确定性定律来支配的,有可能观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样产生的。然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人类一项复杂的创造过程,受到无穷多个因素及大量随机因素的影响,奇怪吸引子似乎说明不了什么。由于人类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科学技术创新的行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解释。人类可以思考和学习,根据自身目的进行行动,而且能够反对及驳斥假定适用于他们行为的任何规则。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制定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一步则要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逻辑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强大思维武器,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规律性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保证其正确性的。当然,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导致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据混沌现象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和遍历性,我们将无法通过逻辑思维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这时就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理论,而要大胆地猜测、冒险和创新,进行直接的下意识思维,然后再把中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行逻辑思维来判断这种猜测的正确与否。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科技的创新过程是一种将知识、技能与物质进行转化达到市场满意并成为某种商品的过程。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发展起来。维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就是坚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才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又快又好。“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2011年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的代表大会再三地强调,他还进一步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方法就在于实现三个核心的转变:一是出口投资向消费进出口投资协调转变。二是工业向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转变。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的素质、管理方式的创新转变。这是从多种结构方面进行的转变,例如需求、产业、要素等等。这是这一时期里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与主要任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

  (1)科学技术的创新优化需求结构。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内外需求、消费、投资等多种结构方面的平衡,一定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如果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差,可能导致投资失利,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引发贸易摩擦,不利于经济发展。反之,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强,不仅仅能够优化产业进出口结构,还可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避免经济的发展出现较多不良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这样比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利润的经营方式更有优势。(2)科学技术的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朝着巩固农业基础、提升工业创造力、做大服务业的基本方向进行的。如果缺乏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经济的增长只会在低层次的低水平的基础上持续重复着。这样只会导致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下降,服务业落后。然而拥有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还可以促进形成城市、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3)科学技术的创新优化要素结构。经济增长中创新的能力与水平不一样,是因为它其中的要素结构的不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低下,使得在经济的增长的过程中物质与劳动力等资源投入较多,这种需要用到更多能源、资源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增长。然而,提升科学技术能力,将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变成生产力,可以更少的减少资源、能源的投资比率,还可以减少污染源的排放。这样不仅提高了经济方面的利益,还降低了资源、能源的消耗程度,更加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依靠科学的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升管理方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在经济发展要素中调整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向。

  (1)科技创新体系还尚未完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曾经出现了像海尔、中兴等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但是纵观全局,我国的企业创新能力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如2008年我国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所产生的费用与引进技术所使用的总体费用比例是0.24:1。在从国际方面看,日本、韩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所使用的费用,却高达总体引进费用的3到10陪。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科学技术虽有提升,但是科技技术体系还尚未完成。(2)创新型人才的缺乏。现今的企业往往追寻的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了对于员工职业教育的培训,因此导致科学技术创新的后劲不足。还有就是人才的流失问题,也对创新型人才的缺乏有很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自从加入了WTO以后,各跨国公司为招揽人才,利用高薪、福利丰厚等条件招揽了大批人才,使得沿海和内陆人才的分布不均,人才流失率增大。(3)创新成果的产业水平较低。根据教育部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获取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能够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化的却还没有1/10。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仍然较低,真正能应用上并获取经济利益的科技成果却是非常少。(4)相关技术受制于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依存度虽然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仍有许多关键产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其他国家。一方面,由于我国对产业技术中的自主知识产权了解少,以至于很多产业的核心技术严重依赖于国外,成为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装备水平低,特别是其中的技术装备水平,大量的技术设备还主要依赖于进口。如果不能从国外获取这些关键的技术,或者是在这些关键技术上有自己的突破,这将会对产业的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其实能影响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创新资金的不足,创新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等等。但正因为了解有这么多可以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我们才能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科学技术能力的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加快科学技术成果朝现实生产力的过度,加速科学技术体制的变革,加速创建新兴的创新型人才团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加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知道,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有自身拥有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过程中掌握先机、采取主动。特别是在一些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里,这些核心的、关键的技术更是不能从别处得到,只能靠自身的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一支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上时代节奏的创新型人才团队。其次扩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最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控作用、市场配置作用、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2)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为了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我们要做到:一是要增强国民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变观念,培育更多的科研技术人才。二是完善科学成果的政策性保障,提升成功率和转化率。三是最后要注重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技术创新的向导作用,帮助以加速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变。(3)深化学技术体制的改革。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政策性体制作为保障,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改革,建设创新性国家,推进建设、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创新规律的创新体系。(4)创建大型的创新科学技术人才团队。人才是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为了扩充科学技术人才的队伍我们要:一是进一步重视培养科学技术人员创新能力,提升素质方面的教育,要不断的增加科学技术人才的创新观念,培养他们拥有自主创新的精神。二是不断的扩充团队数量,创建一支优秀的庞大的科学技术人才团队。三是完善创新型人员的培养环境,创造有利于优秀人员展翅飞翔的体制与机制。

  [1]陶虎,田金方,郝书辰等.基于DEA方法的国有企业运行效率时序分析——兼与私营企业比较[J].理论学刊.2012(4):48~52

  [2]夏昱.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J].企业经济.2008(4):44~46

  [3]王素梅.试论科技创新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世纪桥.2012(1):65~66

  作者简介:田晓燕,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主要从事于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

  根据《创新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一书,技术创新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李兆友于2006年提出技术创新是技术活动的一个环节。他认为技术活动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其一是技术发明活动,即技术知识的创造、积累,科学知识的拓展;其二是技术创新活动,即把技术发明活动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技术的目的性。在技术创新中,科学、技术和人是不可分割的,人对科技的作用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技术创新的完成也绝不仅仅是自身逻辑演绎的完成,二者在此是一个系统,实现了真正的融合。所以,研究技术创新中科技与人的关系,提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所应有的人文导向,便成为了一种可能。

  如何做到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方法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的方法如何获得?技术创新实践是其重要的来源。基于这一点也正是科学主义者排斥一切“非科学”的缘由。然而,除直接来源于科技实践的方法之外,正确的技术创新方法还有其他重要的渠道,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往所忽视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的滋养。那些在科学技术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并不是一味埋头于科技数据的测算与实验。以爱因斯坦为例,他在年轻时就曾深入钻研过古希腊哲学家以及近代的笛卡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正是这些人文哲学著作启迪了他以后的科学灵感。我国长期的文理分科导致了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体系的不完备,而科技相对强势的发展使得人文学科被边缘化。人文因素得不到正确认识,更提不上发挥其科学作用了。因此,加快我国技术创新步伐、形成正确的方法体系,必须要重视人文因素的作用并做到方法论的渗透。

  价值与目的是驱动人们从事某一行为的内在动力。但是二者又有不同:目的只是存在于主体之内,一旦客体以结果的形式出现,目的便不复存在了;而价值则必然要表现在客体之中。目的是前提性、过程性,而价值是结果性。对于现代技术创新活动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目的性,而过分的关注其价值。而由于人的特性决定了他们所追求的价值是不同的,因而价值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以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为例,多主体的参与模式下,政府注重业绩、领导注重经济指标、科研人员重视个人发展、企业重视效益等。不同的利益追求必然导致价值的冲突,从而使技术创新活动的目的性打折扣或发生偏转。在科技强大作用之下,人们忘记了科技的发展是为了进一步彰显人类本质力量,而是将发展本身当成了目的,造成了科技超出人类的隐忧和科技负效应的治理困境;在享受某些科技成果的时候,忘记了技术创新应是创造更为舒适和谐的外部环境,而是将眼光定位于物质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带来了环境的恶化和道德的沦丧;在利用某些科技手段实现个人目的的时候,并不是将这种可习得的技能在人类种群传播,而是贪婪地隐藏、霸占,导致人类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战争冲突增多……因此,一切科技活动都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上来。技术创新的开展也是为着提高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改造实践手段、进一步打破人的束缚。

  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是要通过人来实现的,而其负面效应同样也需要由人来进行规避。我们要把眼光转回到人身上,首先是科技从业者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科技工作者担负着科学技术研究并将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在社会上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任务,人文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质。这里的科技从业者主要讨论的是直接从事科技生产活动的人,即科技工作者。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我们要首先关注科技工作者应具有的人文精神。

  2.1人文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科技活动是实践的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实践对象是客观的。对象的客观化也正是科技工作者所引以为豪的,但也正是这样给科技工作带来了问题,因为科技工作的方法是不能从客观对象处获得的。因此科技工作必须要跳出科技范围之外寻找方法论依据。

  2.2人文精神给科技研究工作提供方向性引导。科技活动是探索性极强的活动,严格来讲,它是没有方向的,这就需要人文赋予它一种价值引导。正如前面所讲,人文的出发点是人,目的也是人。科技研究工作应将这一根本原则作为基础,避免科技工作者“见物不见人”的狭隘视界。

  2.3人文精神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精神动力。科技活动的高度探索性决定了这条路是充满坎坷和曲折的,诸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历程一样,但是科技工作者还是怀有极大的热情与大无畏的勇气投身于此。这种动力正是来源于追求内心世界、人臻于完美和谐与安宁的本性。此外,社会性又决定了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中遵循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从而形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都是推动与保障科技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科技工作者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从中汲取科技工作所需的方法智慧;在追求科技的价值的时候,更要有一种广博的人文情怀,从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层面去考量科技成果的研发与应用;另外要注重将科技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操作规范、伦理原则进行总结反思,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形式。

  [2]范维.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9.

  [3]常传旭.技术创新中的人文导向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王伯鲁.技术困境及其超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5,29,174-176.

  [5]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6.

  白宁宁,(1987.9-),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随着全世界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愈发觉得实发展绿色经济、施绿色技术创新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以“绿色理念”指导创新的全面创新,是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出发点来研究技术创新的。绿色技术创新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的继承与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强调技术创新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这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生态化技术创新一方面由于人们不能解决传统技术创新带来的负面效应,当然这也是研究技术创新视角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科技、社会、自然和人等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以单纯依靠一种手段或方式来解决传统技术创新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使用综合的办法。技术创新的过程,既是运用自然技术的过程,也是组织和调控社会技术的过程,更加是发挥人的智力的过程,总体来讲,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是融合这三者同意的的综合的运用过程。

  这里所说的“生态化”不但借鉴了生态学范畴的生态含义,并超越这个含义本身是指事物之间的平衡协调、相互促进、相依共存、和谐同处、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它包括四个相互影响、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即社会生态化、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人的生态化。其中自然生态化是指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协调资源利用、节约、保护与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相处,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经济生态化是指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系统中各要素和谐、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①

  “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专有名词还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与“技术的创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技术创新”是一种过程,指的是一个或多个技术组合如何应用到价值实现中。“技术的创新”是一种知识形态,它仅仅是指技术本身的发展和进步。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求“新”,“新”即是因为某种新技术的使用或一些技术的新组合运用于社会生产而首次实现新价值,而技术创新的实现和价值的获得归根到底离不开“技术”这一中介和桥梁。因此,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就必须对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②

  人们常常把技术理解为一种技能,这种技能是用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技巧。例如:1979年版的《辞海》把技术定义为“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实际上这是对技术的一种狭义的理解,技术并不只是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它也存在于人的自我调节过程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技艺(技术)一部分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模仿自然”。“交易技术在于获得金钱,医疗技术在于使人健康,军事技术在于取得胜利”,“管理技术、运用夫权的技术、运用父权的技术”。从这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的“技艺”至少有三层含义:首先是应用在生产的领域的能力与技巧,自然力的本身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如酿酒、冶铁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技术;二是指辩论术、艺术修辞、文学等的方法与技巧,如逻辑思维等,即思维技术;三是社会领域技术,如军事技术、管理技术,即社会技术。陈文化等认为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应,技术也相应有自然技术、人文技术和社会技术,“自然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或‘活动方式’,即如何做事的方式方法体系;人文技术是自我调节,如何做人的方式方法体系;社会技术是协调和善待人际关系,如何处世的方式方法体系”③

  马克思曾说过:“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一方面体现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客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技术形态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指出:由于技术的进步,“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④这说明表现在“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关系和“人对自然”中的技术也一定会表现在“社会关系”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生产过程中。由此可知,马克思也认为在自然技术应用过程中,必然产生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属于人文技术门类)。

  可见,技术广泛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过程中,而技术也正是有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控制与人的自我调节的手段与方法体系,它是由社会技术、自然技术、和人文技术(包含思维技术)等组成的大系统。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技术创新就应改是由通过与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相对应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技术等综合运用于社会生产而获得综合价值的活动和过程。

  我们要减少甚至是消除传统技术创新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通过调整技术创新的价值和目标,将人文技术创新、自然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树立科学、全面的技术创新观,才能适应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社会的变化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① 胡元清.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的复杂性研究[学位论文].2007.湖南大学

  ② 彭福扬.科学技术创新观――生态化技术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

  ③ 陈文化,陈艳.全面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探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

  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得到新的发展与挑战。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均占有量少,成为影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市化发展与建设,通过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阶段农业生产工作中,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针对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入探讨、合理开发,生产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实用性的农业生产设备,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资金与发展动力。

  通过运用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运行管理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发展营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与氛围。

  受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将具有时代性、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使用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广泛的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农业生产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的推动下,能够加速农业经济增长;且农业经济对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具有反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农业主体开发与创新的自主性。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改变传统、单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运行方式与管理方式。从农业生产地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入手,选用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农业生产技术、运行技术与管理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运行效益,减低农业运行成本,加快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因此,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能够调动农业发展的自主新型、稳定性与协调性,使农业生产技术能够与社会发展步伐相互协调一致。

  农业技术创新在发展前期不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在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能够将技术创新转变成最佳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工作,政府应全面分析市场发展现状与农业发展水平,结合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与应用水平,科学的制定出具有可实施性的农业技术研究政策与技术推广政策;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的要依靠政府的支持,通过增加推广资金的投入,且不可盲目的注入推广资金,应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度出合理的资金投入策略,并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方略。

  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探索中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一味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远远无法达不到达到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需要同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入手,加大社会发展中多范围资金的扶持力度。在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量逐渐减少,为保证农业技术研发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需改革传统农业发展方略,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调动社会企业对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维持农业技术研发的正常进行,转变农业资金投入方式,开拓资金投入途径,使农业资金投入方式能够多样化,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革。

  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曾展,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变,使其能够快速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变,应处理好科学技术研发方与技术使用方的关系,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机构,做好治理工作,调整好技术研发单位与农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健全农业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变,农业科技产业组织的转变,使农业发展中各部门能够均衡发展,降低发展风险,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活动中,注重技术投入,将农业科研力量集中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中,忽视农业生产前、生产后的发展,做好技术追踪工作,加强技术推动力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技术推广体系。借助网络远程遥控教育技术,做好农业技术研发培训工作,借用农业科研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基本理念,将该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变,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1]魏金义.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2]张胜戚.陕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

  [3]黄英君,蒲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南金融,2015(08):7-12.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