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找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Writer: admin Time:2023-09-06 Browse:124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变革世界经济结构、打造国际竞争新格局的核心力量。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量质齐升,确立了全球创新领先者的地位。过去五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4位……

  10月底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更是提出要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将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就业结构变化,为更多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今天【哈工创投】将带大家深度解读科技创新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相关要求,为科技创新未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找准前行的动力。

  我国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且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科技创新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保障和引领作用,通过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能够有效解决国内市场一些中低端产品相对过剩、存在部分无效供给的问题,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

  当前国际发展环境复杂多变,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冷战思维日益盛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已从外贸型转向内需型,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增长型,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有优势的”,要“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整体合力”。新时代,推进科技创新具备诸多“中国特色”的优势,这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自信之源。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经济总量就是世界第一,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目标,必须树立新发展理念,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质量、效益、竞争力方面下大功夫,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更加体现人民向往的最终目标和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21737亿元,占全年 GDP的 2.19%,已接近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的水平。可以预见,我国未来仍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改善创新环境,更有力地推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财富分配倾向资本,没有充分体现出科学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当“钱生钱”比“技术生钱”更容易时,会形成垄断效应,导致企业为银行打工,资本会对技术革新产生诅咒效应,抑制高技术产业发展。我国目前存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以芯片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方面问题。

  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4207亿元,同比增长14.8%,由于缺芯影响,汽车进出口额皆有下降。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源头,能够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上的支撑。然而我国底层基础技术和基础工艺能力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单纯依靠某个企业或科研机构,很难在短时间内破解这一困境。

  我国制造业虽然是世界上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但这仅仅是从规模上来讲,并不能掩盖制造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整体看来,依然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精,尤其是高端制造能力依然较弱。我国现有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科技创新中心,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目前,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共有21个省,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0.2%,人口占60.7%,但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仅占全国的48%。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处于广袤腹地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东中西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成为我国国内市场进一步壮大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制约因素。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的中国带来了国际投资、技术进步和世界市场,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逐步建立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今已难以持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此外,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能源和物流等其他生产成本也不断上涨,企业生产负担也在加重。

  与此同时,印度、马来西亚、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土地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制定优惠的外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流入,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另外,新工业革命下制造业生产呈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致使中国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国家工业化的“双向挤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加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涌现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有力支撑引领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是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6.9%,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6.5%。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处在世界前列,取得了一批以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干细胞为代表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

  二是科技的战略前沿突破能力大幅跃升。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中国航天员首次进驻自己的空间站,“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天鲲号”首航成功。

  三是科技的体系化建设能力大幅提升。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散裂中子源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功,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达到712.93万人,是2015年的1.3倍。每万名就业人中就有研发人员62人年。

  四是研发主体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研发经费已占全国总额的76.4%,是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合同及成交额占全国总额的91.5%,是技术输出的主体。涌现出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突破20万家。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2019年,3450家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合同近42万项,合同金额达到940亿元。

  五是科技的开放合作能力大幅提升。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围绕可持续发展设立联合研发计划和创新基金,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研究,深度参与一批国际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前沿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基金项目向港澳开放。

  新时代要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城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全面加强科技创新部署,凝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能量,既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也是面对国际科技竞争的外在需要,是新时代开启科技强国新征程的关键所在。要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发挥好我国制度优势,以更有效的政策,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

  统筹发展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创新型城市和创新枢纽城市等,通过国家实验室建设合理分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实现突破,培育一批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从统计数据来看,国内销售产值的增加值在GDP的比重占85%,而出口尽管总额较大,但其增加值在GDP的比重仅为15%左右,我国经济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内循环为主。畅通的国内市场是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须以关键领域的产业创新、关键地区的区域创新为抓手,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在产业创新方面,继续保持高铁、电力、机械、造船、家电、轻纺等行业已具备的产业链优势,坚持创新驱动的战略导向,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创新要素流通,打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推进科技研发成果可持续、高水平的转化,使得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互为支撑和动力。在区域创新方面,通过区域均衡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发挥城市群经济的溢出效应,拉动全国落后经济板块的发展,逐渐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通过城市群带动区域小循环,进而行实现国内大循环。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葛国瑞 (Gregory Gilligan) 表示,中国美国商会旗下近1000家美资企业中,有70%的受访企业毫无迁出中国市场的计划,商业依旧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可见,大部分欧美企业依然希望留在中国。国际上虽然存在短暂局部摩擦,但是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全球化脚步并没有停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努力参与各种双边、区域与全球性多边科技合作,统筹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使国内外各种标准衔接,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让“外循环”为“内循环”保驾护航。

  可以预期,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政策矩阵正在就位中,空前庞大、覆盖广阔的新型科技举国体制脉络已经隐约可见。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科技创新在其中担当的角色很特别,又理应如此特别,这是对未来的回应。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