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关注投票!河南大学2022年科技创新十大亮点等你来选

Writer: admin Time:2023-11-02 Browse:129

  回望2022,在河南大学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河南大学科研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河南大学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了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激发更加强大的创新动力,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2022年度河南大学科技创新十大亮点征集活动,经过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各学院推荐,评审委员会初步筛选,选出20项候选亮点工作,欢迎大家关注并投下您宝贵的一票!

  本次评选投票活动截止日期1月14日,评审委员会将根据投票结果和专家评议评选出2022年度河南大学科技创新十大亮点。

  4月10日,习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河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副院长郭敬功等7名师生现场聆听习总书记讲话。习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河南大学依托生物学等优势学科,围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植物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开展与逆境农业育种与生产实践相关的重大创新性研究,助力“南繁硅谷”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地贡献智慧力量。

  9月22日,河南省第三批省实验室和首批省创新联合体在郑州举行集中揭牌仪式,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省长王凯出席揭牌仪式。由河南大学牵头建设的龙子湖新能源省实验室成功揭牌,成为河南大学在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省实验室作为对标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是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重要举措。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面向“双碳”及能源转型,开展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重大变革性技术及共性基础研究,打造风光电及生物质能、氢能储能、低碳工业用能及多能互补智慧系统的“产-储-用”创新链条,将进一步优化河南省能源及相关领域的布局,提升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新能源创新高地,抢占能源革命的战略制高点,引领新能源产业大变革大发展,支撑低碳工业及智能社会转型。

  12月12日,河南大学牵头组建的碳中和与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省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有机结合,密切高等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多方合作,切实增强高校创新和服务能力而设立的。河南大学将以中心为依托,联合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河南师范大学等成员单位,聚焦碳中和领域,面向重大变革性技术攻关及新能源材料、装备、系统等共性科学基础研究,集成跨学科、跨单位的建制化攻关团队,开展目标导向的有组织协同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储能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汇聚和培育一批能源领域国际领军人才,构建突破性、引领性、平台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能源研究基地和科研共享平台,建成国内顶尖、国际领先的碳中和创新高地与研发中心,引领国家和河南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及低碳智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省委书记楼阳生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河南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河南大学张治军教授牵头完成的“自修复纳米润滑抗磨损材料”名列其中。张治军教授团队创造性地将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油脂添加剂应用于机械润滑领域,开辟了润滑研究的新方向,突破了磨损部位的原位自修复及从低负荷到高负荷的连续润滑技术难题。团队探明了纳米润滑添加剂的磨损原位自修复及连续润滑作用机制,发明了系列油溶性纳米润滑抗磨添加剂,成功开发出纳米润滑油脂的配伍调制技术及系列产品,在风力发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成功替代进口产品,解决了我国高端装备润滑材料的“卡脖子”问题。此项成果还获得2018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10月8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对2022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授奖建议项目进行公示,河南大学傅声雷教授的项目《不同森林管理措施对土壤生物及碳氮动态的影响》入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傅声雷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大型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南亚热带人工林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生物及其调控的碳氮动态的影响,从土壤生态环境效应角度评价不同森林管理措施的合理性,为未来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我国“双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创新性的理论支撑。

  由秦奋教授牵头主持、王家耀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专项正式立项批复,这是河南大学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重大突破。本项目针对河南黄河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下游泥沙沉积形成的黄河滩区及“地上悬河”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建立了融合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高分卫星数据综合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体系、资源体系和应用体系,解决了高分遥感在河南沿黄地区的区域生态治理、城市灾害应急的应用难题,形成了长效的规模化产业化的高分应用服务模式,可有效提升高分卫星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持续服务能力。

  由河南大学王学路教授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以碳增氮高效生物固氮回路设计与系统优化”获批立项,国拨资金1700万。豆科植物和固氮菌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碳源及其代谢化学能并减少对固氮供能没有直接作用的光信号的依赖,是生物固氮领域的重大未知科学问题,建立低能耗的高效生物固氮体系的突破将为生物固氮在未来农业的应用奠定重要理论与技术基础。该项目系统开展固氮菌和豆科植物生物固氮中碳源及其代谢能高效利用、弱光下利用外施碳源共生结瘤的机制研究,挖掘关键元件和模块,在固氮菌和大豆底盘中重组优化,进行“以碳增氮”高效固氮体系和弱光下共生固氮的设施农业系统的创建,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大学康文艺教授牵头申报的“典型天然植物化合物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获批国家科技部2022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00万元资助。该项目针对典型天然植物化合物构/量效、靶向递送不清晰、高效保护性绿色加工技术装备匮乏等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从构效、量效、增效、高效和产业化示范5个方面,突破天然植物化合物及衍生物稳态化、精准靶向、智能控释、生物利用率改善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植物基天然食品添加剂及功能食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构建天然植物化合物绿色制造技术体系。项目将为整体推进植物天然化合物绿色制造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植物性食品营养健康产业发展。

  11月21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16届学术大会暨第30届院士大会在中国杭州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TWAS-Award in Chemistry),以表彰他在离子液体和化学工程领域,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和绿色技术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TWAS(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由诺贝尔奖获得者Abdus Salam于1983年发起成立,致力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科研活动,促进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TWAS科学奖颁发给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每两年评选一次。

  11月15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正式发布了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22年来自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6938名科学家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国内地共有1169人次入选。河南大学张锁江院士、宋纯鹏教授和时玉副教授成功入选该榜单,标志着我校部分研究领域和学者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对河南大学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及学科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2年4月,王学路教授团队完成的“光诱导的信号调控大豆共生结瘤机制”成功入选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本次入选是我校创新成果首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也是该评选设立以来河南省属高校首次入选,充分展示了河南大学的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声誉,助力学校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该项成果还入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开展的2022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12月2日,王学路教授团队在Science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了题为《Phosphoenolpyruvatereallocation links nitrogen fixation rates to root nodule energy state》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豆根瘤能量状态感受器及其调控共生固氮的新机制。这是继2021年10月1日王学路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研究长文后,该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的又一创新性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王学路团队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创新活力和国际领先地位,以及对促进生物固氮领域发展做出的卓越成绩。

  河南大学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科研优势,深入推进有组织、建制化的科研,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量与经费取得历史性突破。本年度宋纯鹏教授和杜祖亮教授分别在农业基础与作物学和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集成领域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马远方教授、赵勇教授、周树堂教授和申怀彬教授分别在生物技术药物、能源化学、农业昆虫学和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集成领域获批4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6项重点项目共获批国拨资金1582万元。

  河南大学材料学院/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蔡国发教授在信息学部半导体材料方向获批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这是河南大学第四次获得该项目资助支持。

  蔡国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2018年受聘为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四层次特聘教授,始终致力于电致变色半导体材料与大尺寸多功能器件的制备以及应用研究,并在纳米材料构筑、材料成膜、器件构筑及器件功能研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年来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3篇,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国际国内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并被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授予“YOUNG LEADER”称号。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多样,河道整治工程繁多,情况复杂,在中常洪水的作用下,黄河下游河道工程发生险情的几率较大。因此,针对根石坍塌、坦石塌陷和坝基坍塌等黄河坝岸险情的检测预警开展研究,以及时有效的发现险情,避免小险变大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河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成功开展基于三维可视化的黄河坝岸险情预警预报平台研究,平台包含三维坝岸仿真、坝岸巡航、预警信号处理、测绘测量、实时监控、短信通知、险情处理等功能,提供了险情检测、通信、处理、报警、监控、处险等全流程服务。该系统已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郑州马渡、开封黑港口、兰考东坝头等区域投入使用,有效的发现多起险情,为保障黄河沿河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2年5月,中国遥感应用协会联合《遥感学报》和《卫星应用》等方面组织开展的“2021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遴选结果正式发布,由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等单位(以下简称省高分中心)推荐,河南大学参与的案例《遥感卫星助力国内外减灾救灾,服务安全生产》成功入选,有力提升了河南省和河南大学在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021年7月河南省部分地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大学充分发挥在遥感数据智能化快速处理、遥感时空大数据平台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开展工作,省高分中心开封分中心(河南大学)在灾情发生伊始即协助省委融办、省高分中心等部门快速确定监测区域、组织协调数据资源、开展专题数据生产与研判分析等工作,为及时开展减灾救灾提供空间信息技术支持和决策保障。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黄河中下游分中心(河南大学)快速开通“河南暴雨灾害专题数据直通车”,为减灾救援提供专题数据服务,开展防灾救灾研究,多条合理化建议为全省防汛救灾和防范次生灾害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委军民融合办专此致函河南大学表示感谢。相关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等单位推荐并成功入选“2021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2022年度材料学院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项,获得项目资助21项,其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资助率达到了34.4%,其中青年基金的资助率达到了40%,均大幅度超过了国家基金的平均资助率,直接经费合计1537万元,项目总数和资助额度均创历史新高。学院多年来坚持“人才培养—团队组建—平台建设”和“高端人才—高端成果—特色方向”高度统一,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在人才引进方面,大力引进青年人才并严把质量关,有效提升整体研究队伍水平,提高学术影响力。在平台建设方面,大力推进平台建设,引导青年教师整合研究方向,将个人发展与平台建设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同时学院积极组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加强申报指南宣讲,组织专业化、个性化指导。在课题组平台把关的基础上,由学院组织特聘教授专家,从选题、关键科学问题凝练以及申请书撰写等全方位,对青年项目进行“一对一”“手把手”指导修改,极大的提升了项目申报书质量,保证了基金“质”与“量”的稳步增长。

  7月7日,河南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开展重点领域协同攻关,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河南大学生物及相关学科将借助本次合作契机,进一步提升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河南大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9月18日,河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河南大学研究生院(郑州高等技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自2005年双方签订协议以来,双方已经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产出了丰硕的合作成果,本次签约继往开来,在原有基础上将双方合作提升到新的层次,开启双方战略合作的新篇章。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方面实现全面突破,支撑一流大学建设。

  9月27日,在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河南大学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柔性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建设。研究院按照“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围绕先进材料、印刷电子、有机电子、生物电子、塑料电子、智能电子等方向,聚焦柔性电子和先进材料领域科技前沿,搭建世界一流研发中心,汇聚一流创新资源,重点攻克先进材料、特别是柔性电子领域中的核心关键技术,贯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培育形成世界一流的人才团队,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产业应用”为一体的高端创新平台,驱动全省先进材料和柔性电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增长极。

  河南省人民政府2022年02月23日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豫政[2021]41号),以材料学院/高效显示与照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功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11月18日,河南省发改委印发《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河南省2022年第四批省基建投资计划的通知》(豫发改投资[2022]903号),“高效显示与照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基建项目位列其中,获批财政投资790万元,主要用于研究中心场地改造和相关仪器设备购置;2022年1月10日,河南省科技厅印发《关于公布2021年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名单的通知》(豫科[2022]1号),由杜祖亮教授牵头成立的“先进显示与照明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建设。上述平台建设的持续推进将有力促进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链条的构建。

  校科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获2021年度河南省科协工作先进单位,受到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通报表扬。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科学技术研究院与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拍摄了“河大科学家故事”系列短视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凤凰新闻网、大河网、国际在线、豫视频等多家央媒和省市级媒体客户端转载,受到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积极组织全校科技工作者参与2022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和开封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对入选2021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王家耀院士和杜祖亮教授及入选2022年开封最美科技工作者白锋教授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全国科普活动日期间,组织参加由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等19个部门联合主办的2022年河南省全国科普日主场科技成果展览活动,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霁,副省长宋争辉等省领导参观了我校展示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积极组织科普成果奖和科普项目申报工作,获批2022年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4项,获批中国科协科普项目2项,获批河南省全媒体科普创作基地1个,河南省科普项目2项。生物学“助力中原”科普基地获2021年度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物理学科普教育基地--“爱较真的戴老师”网络科普活动入选品牌活动榜。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