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集聚国家科技力量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Writer: admin Time:2024-03-13 Browse:143

  突破重点领域,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国和一号”等我国先进核电型号“走出去”,巩固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推进中国规则标准“出海”;以徐大堡核电站等国家重点项目为基础,谋划核先进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路径;支持国家先进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正在成为共建“”的鲜明底色。“我们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国际合作,推广绿色技术,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强化绿色国际标准对接,促进不同主体协同,增强绿色‘’建设合力。”

  一是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与机制支持,研究建立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企业“抱团出海”。

  二是建议支持鼓励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应用,降低全产业链碳排放和能耗,打造一批绿色的共建“一带一路”典型项目标杆。

  三是建议积极向全球传递中国绿色发展信心,推动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同联合国框架下的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合作进行对接,以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项目的实施丰富“两山”理论的海外实践。

  四是建议加快推进绿色标准对接,积极推介国内绿色投资标准,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推进中国规则标准“出海”。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推动中国标准和技术国际化模式和路径。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投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弹建议,抓住国际核电发展的新需求、新机遇,通过组织国际交流和经验分享,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国和一号”等我国先进核电型号“走出去”。

  去年12月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8)上,22个国家签署了“2050年将核能发电增长到2020年基准的三倍”的联合宣言。

  王明弹说,目前全球核电装机规模约4亿千瓦。根据全球主要国家核电发展规划统计,预测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达12亿千瓦,核能将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王明弹建议,我国是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规模最大的国家,可以立足我国核电产业优势,推动“国和一号”等我国先进核电型号走出去,为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气候治理发挥我国核电力量,巩固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是我国核电的肇兴之地。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就是由上海核工院自主设计研发的。2020年9月28日,上海核工院自主设计研发的世界先进三代核电型号“国和一号”正式发布。

  “核电产业位于全球制造业的顶端,具有较高的科技溢出、投资拉动和清洁降碳作用。”王明弹说,经过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部署实施,我国已形成具有国际优势竞争力的“国和一号”等先进型号,基本建成了完整且自主可控的现代核电产业链,成为全球产品最先进且产能最大的核电国家,进入标准化批量化建设阶段。

  我国已明确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王明弹建议,明确核电建设预期,提升核电产业生产组织能效;组织行业开展系统性经验反馈工作,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支持项目创新示范,试点推广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项目建设,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核电大省和未来国家核技术研究中心、国际核技术交流中心,具备发展核先进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和强大基础。”日前,全国人大代表、集团渤海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芳接受上海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胡德芳告诉记者,红沿河核电站已并网发电,徐大堡核电站1号—4号机组已开工建设。中核、中广核、中国能建等央企已与辽宁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些都为辽宁省发展核先进技术应用产业提供了项目支撑和央企资源,使辽宁省已成为建设国家核战略备份基地的桥头堡,同时也成为国家核先进技术应用产业化发展高地。

  一是以国家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央军民融合办等部门和地区配合,以徐大堡核电站等国家重点项目为基础,谋划核先进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路径。从核医疗、核药品、核辐照、核运维、核环保等方面科学布局,为国家核先进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规划支撑。

  二是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布局。建议由国务院国资委统筹协调有关央企集团,以涉核央企在运营核电及在建核电、科研设施为依托,开展核技术应用产业布局和项目合作。结合东北地区工业装备制造业雄厚基础,开展央企和地方企业供需对接和项目合作,积极促进央地深度融合,合力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优化布局。

  三是制定实施核技术应用发展支持政策。制定国有企业改革、技术创新平台、财政统筹支持、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并重点向东北地区倾斜。推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突出国有资本向核技术应用领域集中。支持东北地区设立国防科技工业涉核技术转化公共服务中心,推动核技术应用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加大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核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研发。加强对东北地区涉核院所、企业和高校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加快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有基础优势、有市场空间、有现实需要。”今年全国两会,围绕如何推动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等主题,全国人大代表、株洲机股份有限公司新品事业部部长田际群提出了相关建议。

  轨道交通产业是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代表。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产业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全面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装备”“中国方案”“中国速度”,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当前形势看,全球城市化进程仍在持续,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为我国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田际群表示。

  田际群建议,将轨道交通列入我国开展国际经贸合作的重点产业,并加快轨道交通检测试验认证体系建设。相关部门在组织开展国际经贸交流合作中,将我国的轨道交通产品、技术与骨干企业纳入对接重点,扩大国际影响力与市场份额。

  同时,加快完善轨道交通行业标准与验证体系,组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支持国家先进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助推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

  “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田际群表示,可依托该展会,持续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铁路联盟(UIC)等国际组织的沟通交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深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系统、主机、零部件和技术服务等各领域合作,扩大轨道交通产业“国际朋友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关键所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董事长肖伟接受上海报记者采访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不仅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中成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还重点围绕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肖伟看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应被高度重视。作为科技与经济的衔接,企业在创新全链条中起主导作用,是汇聚创新资源的枢纽。然而,目前企业在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阻碍。肖伟对此分析称:

  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的机制尚不完善。我国重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但就目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来看,各创新载体之间协同机制还不完善,导致协同创新效率低、产出成果少、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弱。

  二是企业创新决策参与度较低。肖伟发现,传统观念认为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主体,企业与目前国家主流创新体系的创新力要求相差甚远,未能形成企业高度参与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企业的缺位导致大量科研成果不能及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企业创新主动性仍不足。高投入和高风险是企业创新的基本特征,目前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费用占营收比例偏低。

  四是企业创新人才不足。我国科技人才资源最丰富、最持续、最稳定的主体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作为创新核心主体,在优质人才的供应方面存在较大缺口。企业对人才等创新资源缺乏足够吸引力,造成创新活力不足。

  五是企业自身的基础研究不足。目前,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基础研究的力量相对薄弱,偏向科学端的创新或者基础技术还很缺乏。

  为更加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肖伟就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协同发展的共享模式。建议整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创新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紧密协同发展模式,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避免资源配置重复和低水平创新重复,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最终实现创新能力提升。

  第二,提高决策参与度,强化企业在产学研中的主导地位。建议加强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体系建设,完善领军企业参与决策的机制,从而有效带动科技结构优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导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摆脱高校和科研院所因考核压力而进行的非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真正发挥企业“头雁价值”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三,提高主动创新意愿,提高企业作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议对作出重大产业科技创新贡献的企业应给予更多激励支持,鼓励头部企业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和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

  第四,发挥战略型企业家作用,完善企业人才的流动机制。建议发挥战略型企业家作用,与科学家互为促进,完善企业高端人才流动机制,让企业成为技术人才培养主体。

  第五,提升企业自身创新意识,持续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要确立企业和其他科研主体参与基础科学研究的同等地位,允许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鼓励优秀的企业研究院主导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第六,加大企业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引领作用。相应主管部门应该向科技领军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积极授牌并明确任务、定期考核,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尤其要鼓励企业的高层次研发平台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研究,推动科技领军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但我国低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提升保障措施、强化市场开发力度。

  据介绍,低空经济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同时,应用场景丰富,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姜春水建议:一是适时总结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予以固化推广,尽快形成规模效应;二是积极推动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更好地促进低空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无人机的监管,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

  心系民航业发展,2024年全国两会,姜春水提交了《关于强化顶层设计、促进民航大数据建设发展的提案》和《关于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在他看来,当前民航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空域资源不足仍然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和“干支通、全网联”航线网络建设;航空货运,尤其是国际航空货运与我国经济体量和国际地位严重不匹配;低空经济需要进一步改革探索,目前仍未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予以固化推广;民航领域空管、机场、飞机、维修、信息、智慧民航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

  “民机制造方面后续需要在产业链,尤其是系统设备研制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以推进其全面发展,器制造方面投入运行的国产航空器数量逐年增加,但需要尽快规模化,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无人驾驶航空器等新型器也需要加快创新和发展。”姜春水说。

  为此,他建议,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建设一流的安全、设施、技术、管理、服务,构建更高水平的安全管理体系、创新支撑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绿色发展体系、航空服务体系、民航治理体系。建议从财税政策、金融服务、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施策给予支持和制度保障,加快出台“促进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加强立法和规划,加大空域改革力度,细化财税扶持政策,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共享发展,形成社会各相关领域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为行业继续稳健恢复和后续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指引民航业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围绕民航建设,姜春水建议,民航管理部门增设专门负责数据管理的职能机构,加快搭建民航行业公共数据管理平台,构建起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民航大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