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科技创新的重点十篇

Writer: admin Time:2024-03-25 Browse:147

  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立足信贷支持但不应局限于信贷支持,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是农合机构当下支持农业科技的重点。

  把握政策:想乘政策东风,在支持农业科技工作发展中有所作为,要先把握政策的精髓

  在国家力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今年以来,山东沂源联社立足县域“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48.2%”的工业优势,累计投放1.6亿元资金,支持医药、新材料等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截至6月末,该社享受政府补贴的“科技项目”贷款余额达9笔1.31亿元,较年初增加1050万元,较同期增加3550万元。

  据介绍,沂源联社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手笔”,源于他们熟悉国家各层面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并在全县开展调研走访,锁定当地优势突出的医药、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为支持对象;科学把握信贷投向,对入选“国家火炬计划”、“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重点合作项目”、“省科技发展计划”的企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严格落实资金用途,有效防范风险。同时,加强战略联盟建设,与担保公司合作,积极提供担保服务,为企业融资拓宽渠道,并适当下调利率。

  要想乘政策的东风,在支持农业科技工作发展中有所作为,就要先把握政策的精髓。中央一号文件既然把农业科技提高到发展战略的位置,农合机构就应自觉“接地气”,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业大户,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将涉农工作重心放到支持“科技兴农”上。

  立足信贷:把握地方农业特色,积极融入农业产业化链条,信贷扶持农业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成果3000多项,但线%,而形成规模的则不到30%。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70—80%,而我国仅有48%。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很多地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制于资金的短缺而有名无实。而在去年,四川省依托金融成功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已有14家科技型农企获得近30亿元的贷款审批。

  湖南省祁阳县农村信用联社陈春仲、邓蔚奇表示,农信社信贷支持农业科技存在一些问题:农信社目前的会计科目中未设置农业科技贷款目录,致使在发放一些农业科技贷款时无法列入相应科目进行反映;农信社对农业科技贷款发放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有的拍担风险,从而出现惜贷现象。

  同时,农信社与科技、农机、农技等部门联系较少,这些部门与农信社也衔接少、配合少,致使农业科技贷款投放少;农业科技贷款和其他贷款一样存在担保难,如农民要推广一个农业科技项目需要贷款时,集体土地、农民住房等不能抵押,有的地区推行了农机抵押,但形式单一。

  安徽舒城农合行在信贷支持农业科技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他们根据舒城县被列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县域情况,把握地方农业特色,积极融入农业产业化链条,按照“立足地方农业产业,实现双赢”的经营理念,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舒城农合行已向规模农产业企业授信6亿元,提供贷款5.11亿元,支持新老农业产业客户近50户,支持面和支持额度均居地方银行业之首。

  创新服务:新的金融产品、“一站式审批”模式、创新的担保方式已成为急切需求

  农业科技项目的金融需求往往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新的金融产品、“一站式审批”模式、创新的担保方式已成为农户和中小企业的急切需求。

  山东海风冠都食品公司为滕州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经营脱水蔬菜,产品全部出口国外,2008年适逢企业业务快速发展和成长阶段,但面对大额的国外订单苦于无采购资金,正在这时,滕州农商行将新推出的“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贷款”业务向企业做了推荐,该信贷产品以企业的初级原材料和半成品、产成品作为质物,在质押期间,可按约定方式质换、“补新出旧”,能最大限度地盘活中小企业资金流。

  近年来,滕州农商银行先后推出了钢结构厂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等近10种中小企业贷款品种,而作为产品科技含量高、省级龙头企业的益康集团、坤达食品、泰兴源食品企业等都成为新的金融产品的首批受益者。

  “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859.2亿元,同比增长16%,高出GDP增速8.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12家,同比增长21.7%;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恿σ擎和支撑,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在3月1日召开的2017年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科技厅厅长赖明勇“晒”出了湖南的成绩单,也“晒”出了2017年科技创新工作目标。

  2016年,科技创新在湖南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湖南研制出国内首个整列装载永磁牵引系统的列车、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可变径硬岩隧道掘进机、全球首套商业深海采矿设备等一批高科技产品。超级杂交稻百亩片平均亩产1088公斤,再创世界最高纪录。湖南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11件,同比增长24.8%,长株潭地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件。

  深化部省合作,进一步强化部级重大项目和平台布局。其中,“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的一批重点研发任务已明确由湖南省承担,涉及项目资金140亿元。启动实施新型高性能轨道交通型材等6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和5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项目。

  高端军工成果产业化项目加速发展,激光陀螺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成功引进中央军工集团参与公司增资扩股。成立了全国首个北斗开放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重点布局建设、中南地区唯一的北斗产品检定测试中心投入运营。

  异种胰岛移植等一批重大惠民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加大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大气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垃圾资源化处理、绿色建筑等10类清洁低碳技术推广;新布局1个部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6个省级临床医疗示范基地,形成了覆盖12个市州的疾病诊疗研究和应用协同网络。

  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实施,成为湖南未来一段时期实施创新引领战略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科技人才、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了一批改革举措,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激发创新活力“20条”即将印发实施。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每年可以2000万元的投入带动银行发放贷款10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进一步放大。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与评价改革。组织长沙理工大学等5个单位开展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试点,制定出台了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规则。修订《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明确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参加一个申报项目,开展经济效益真实性现场第三方认证,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新选定支持了35个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27名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全省2个创新团队、2个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9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均创湖南省历年入选新高。

  新增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增至9家,在全国排第6位,中部地区排第1位。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

  新增1个部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南成为全国拥有3家以上国家临床中心的两个省份之一。

  建成“一站式”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入网仪器7000余台套,价值43亿元。

  新增3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部级众创空间和26家部级“星创天地”,轨道交通专业化众创空间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

  在第三届湖南创新创业大赛上,39家创业投资机构与82个参赛项目达成投资意向,参赛团队数量、获国家总决赛奖项数均为历届最好水平。

  实施全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菁英培育计划,首批60人赴新加坡和美国进行培训。

  长株潭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17―2019年)》《〈关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配套实施办法工作方案(建议稿)》。在新业态培育、人才引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

  长株潭自创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830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52亿元,同比增长18%。

  今年,湖南给自己定了科技创新的“小目标”:强化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化布局,打造以长株潭自创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基地。给出了六大量化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加至2600家;全省R&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6%左右;长株潭自创区技工贸收入突破万亿元;年度技术交易总额提高到140亿元;打造10个左右具广泛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科普、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活动。

  湖南还将围绕“2020年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30年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2050年建成科技强省”的大战略目标,对科技创新“五大战略工程”进行系统布局。根据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1105”任务,体系化布局区域科技重大工程。

  从2017年起,湖南省科技厅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全力落实创新引领战略。一是创新人才集聚工程。不断健全体系完备、定位明确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二是科技创新重点研发工程。围绕“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10大重点产业和湖南省确定的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布局重大专项,构建全链条覆盖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三是创新环境建设工程。健全多层次、多学科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构建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四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工程。深化科技领域关键性改革,释放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五是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围绕“三区一极”目标,扎实推进长株潭自创区建设,加快高新区提质升级,打造科技创新核心供给区,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2017年,湖南省科技厅将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科技创新供给,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大全省研发投入,增强创新驱动源动力。三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四是完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壮大创新创业队伍。五是扎实有序推进长株潭自创区建设,打造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六是大力建设创新平台和服务载体,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七是加强创新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八是完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九是加快科技部门职能转变,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在实现“小目标”的具体操作上,亮点颇多。主要包括在加大全省研发投入,增强创新驱动源动力方面,湖南将实施全省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推动成立科技、财政、统计等多部门联合的专项小组,研究制定具体工作举措,千方百计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实施“科技计划经费+”行动。加强省市县科技创新投入互动衔接,建立“科技+教育”“科技+产业”“科技+社会发展”“科技+文化”等工作机制。

  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方面,湖南将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对照《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指引》确定的指标体系,协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在完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壮大创新创业队伍方面,湖南将启动“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计划”和“湖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计划”,编制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力争引进3个至5个顶尖或一流人才团队。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菁英培育计划,在全省高校选拔200名以上大学生赴外接受培训。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以赛代评”加大对优秀团队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力度。

  在加快科技部门职能转变,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方面,建立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全省科技创新计划统一、统一组织、统一平台管理,科技创新计划联评联审,重大项目部门联合推进等新机制。推动组建由科技界、经济界、产业界高层次专家组成的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创新驱动背景下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动向研判,建立技术预测长效机制,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凝练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点研究选题,加强创新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重大改革举措的研究与咨询,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

  “今天我们认真聆听了向力力副省长做的重要讲话和赖明勇厅长的工作报告,回去后我们会抓好贯彻落实,把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厅对全省科技战线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为科技强省和建设美丽新湖南做出新的贡献。”3月1日下午,长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跃驷在参加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分组讨论时说。

  在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副省长向力力提出,要厚植优势、突出重点,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郴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李恒斌表示,郴州目前仍然面临资源路径依赖,三创环境不优等问题,要谋求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孵化新兴产业的增长点,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的第一要素、第一动力。“今年,郴州将从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抓好科技创新工作。一是要立足开放创新,找准发展定位,以大开放的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工作。二是要围绕产业链,加快引导和带动全市传统产业形成创新引领,实施一批有色金属项目的成果转化,重点发展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电子商务、矿物宝石等产业新业态,力求每一个新兴产业引入一个科技团队,搭建一个重大科技平台。第三是立足动能转化,大幅度提升经济的绿色化程度,积极打造郴州特色循环产业。第四是立足科技扶贫,打造新一代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昌凡有感而发:“如果把地方院校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它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如何扎根本地服务地方经济,二是如何让树枝树根向更远、更深的地方生长。”在扎根地方上,湖南工业大学以包装学科为核心,围绕包装设计、包装印刷、包装材料、智能包装做文章。2014年,全国包装行业和包装教育领域首个博士人才培养点在湖南工业大学诞生。2016年,该校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新创业学院,直接与“株洲・中国动力谷”进行对接。与中车集团合作办学,成立交通工程学院,为轨道交通领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对外合作上,湖南工业大学早在多年前就在东莞桥头镇建立了东莞包装学院,目前这里已经成为珠三角地区包装行业的“黄埔军校”,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包装企业中,三分之一的中高管都是湖南工业大学的学生。2016年,湖南工业大学与南京市高淳区联合组建湖南工业大学南京研究院,力求打造一个集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印刷包装检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成果孵化等于一体的研究机构。

  “要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下大力气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向力力在谈及如何凝聚共识、加强协同,汇聚建设科教强省的强大合力时如是指出。

  我国近年来频频爆发“血铅”“砷害”“镉米”等重金属污染事件,危害居民健康,对社会稳定和国际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重金属污染防治成为湘江流域及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关注的焦点。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称“中心”)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中心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大型涉重金属污染企业、环保企业等33家单位组建了重金属污染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联盟涉重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合作开发出实验室技术;中心开发了近20台套移动式中试设备,实施技术中试孵化与现场诊断;在政府首台套政策支持下于需求企业建立工程示范。”中心主任柴立元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时介绍,通过这种“政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模式,重金属废水处理、砷污染控制等相关技术成果在湘江流域乃至我国大型有色企业等推广应用,实施工程或技术服务200余项,覆盖24个省份,其中在铜铅锌产业的推广面达30%以上。

  国务院领导非常关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刘延东同志亲自过问这项工作。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科技部党组学勇书记、燕华副部长在百忙之中亲临大会指导。燕华同志宣读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批复,学勇同志又就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务作了一个重要讲话,为我省下一步的试点工作明确了方向。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一、做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务必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是科技部等六部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特色,支持浙江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我省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制约,推进“两创”总战略的实施、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是贯彻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任务、部省携手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际行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今年以来,科技部等六部委为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联合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并着手抓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省试点工作。这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有利于部省携手推进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落实,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地方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科技部把浙江作为第一个试点省,既是对浙江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浙江今后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以此为新起点,全力以赴做好试点工作,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是我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经济运行呈现了“企稳回升、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离不开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促进科学技术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正是浙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前段时间,我带团到以色列考察学习。以色列资源要素紧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但他们依靠科技创新,在生命科学、农业、医药化工、新能源、军事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在农业领域,通过科技研发和设施投入,在培育优良品种等方面全球领先,乳品业等方面生产水平名列世界前茅。科技创新成为以色列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机遇,努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真正走上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三,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是我省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途径。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省份或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来,我省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机制更加灵活,吸纳技术、转化成果和实现产业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但是,我省的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构建创新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足以支撑浙江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既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又着眼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强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强调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强调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开放型科技资源整合,必将对我省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是我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企业技术创新正日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和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途径,成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完全确立,创新能力仍然不强,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就是着眼企业这一创新主体而作出的部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组织和引导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试点工作的这一核心要求,推动更多企业走依靠创新谋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增强我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做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任务繁重,我们务必明确方向、重点突破

  做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目标,以抓好“八个一批”为重点,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做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社会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均比2009年翻一番,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巧妙结合。要充分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确定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优化配置公共资源,进一步支持和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立足省情、立足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在我省具有基础优势、战略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关键与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又要着眼长远,从整体上谋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基础研究、创新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协同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开放集成。完善的体制催生创新动力,健全的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一方面,要创新科技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另一方面,要推进开放和集成创新,大力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

  四是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技术创新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和支持。我们既希望得到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又要坚持省、市、县(市、区)联动推进试点工作。充分调动市、县(市、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努力形成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良好局面。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我们要在试点中着力抓好“八个一批”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抓好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知名品牌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实验室,组织实施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开发和实施专利特别是重大发明专利,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打造国内外知名自主品牌,探索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体制机制和创新文化。着力抓好目前已确定的146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同时,还要注重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200家以上,建设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000家以上,其中省级创新型企业500家以上,部级创新型企业50家以上。

  第二,着力建设一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快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6个一批创新载体和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现有33个基础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水平,强化对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要全力支持长三角清华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新材料研究所的建设。特别是要结合21个省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建设,建立由科技、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组,实行首席专家制度,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加快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所等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使其成为引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共建一批“开放、流动、协作、共享”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加快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强化孵化功能,扩大孵化规模。大力发展和规范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使之成为技术市场发展的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到2015年,建立和完善大型企业研究院15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2500家以上,区域科技服务中心120家以上,省级以上孵化器100家以上,建设科技基础平台10个以上,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50个以上。

  第三,着力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围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11个重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联合高等院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辐射和转移,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到2015年,在纺织、轻工、装备制造、汽车、船舶、医药、建材、有色金属、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中建设50个左右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选择符合条件的争取成为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四,着力引进一批大院名校大企业共建创新载体,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在充分发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作用的同时,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好科技创新载体特别是青山湖科技城,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企业。加强与中科院、工程院、著名高校和国防科技系统的全面合作,进一步鼓励支持浙江民营企业与国防科技系统的紧密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到海外设立、兼并和收购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15年,引进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300家以上,其中具有较大规模的高水平重点创新载体50家以上。

  第五,着力提升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统筹规划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加快布局调整,促进扩容提升。努力把杭州、宁波两个部级高新区建成为全国一流的部级创新型高新开发区,支持绍兴、嘉兴、湖州等条件较好的省级高新区发展成为部级高新区。整合提升其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拓展园区和基地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

  第六,着力实施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科技专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专项、支撑计划和863、973等科技计划。进一步凝练主题,突出重点,加快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高效节能、重大机电装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现代纺织与服装的加工与装备等省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继续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七,着力推广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和共性技术,促进量大面广的企业转型升级。优选一批对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影响、近期能形成新增长点的重要科技成果和共性技术,加大转化和推广力度,力争形成新的发展优势。组织实施节能技术、减排技术、光伏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数字化、新材料、重大工程配套装备、民生科技、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十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程,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的示范和推广效应,带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

  第八,着力造就一批企业创新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国家“”和我省“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重点引进一批直接面向企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一流的创新领军人才、一批研究开发骨干,形成梯队合作的强大创新团队。在实践中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善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青年企业家,培育和造就一大批企业技术研发骨干,培育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知识型、技术型的高素质企业职工队伍。鼓励高校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到2015年,培育300个以上产学研相结合的省重点技术创新团队。

  三、做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事关全局,我们务必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安排,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任务。我们务必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做好试点的各项工作。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把试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省里将建立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强化部省会商制度,将有关试点工作纳入部省会商内容,并选择若干有条件的市作为技术创新工程的试点市,在科技部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下开展试点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把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结合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落实相关责任。各地要突出地域特色,制定实施方案,集成相关资源,完善保障措施。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试点实施情况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科技强县(市、区)建设评价考核,确保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市科技奖励暨自主创新推进大会,表彰为我市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部署推进我市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工作。刚才,向杜振新、应广东同志颁发了年度全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表彰了获得2009年度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的科技工作者和十大优秀创新团队。省科技厅翟鲁宁厅长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市科技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对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作用,就我市进一步深化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得表彰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科技发展的省科技厅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去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帮助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不动摇,始终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摆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要位置紧抓不放,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科技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在全市工业经济速度效益先抑后扬、逐步回升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完成产值1183.1亿元、同比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去年初提高2.4个百分点,增幅和占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新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院士工作站5处,49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国家认定。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95项,引进、转化科技成果350项,获得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省级29项,获奖级别和数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如意纺”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建国以来纺织行业的空白;授权专利2961件,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四是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大院大所的对接洽谈活动成效显著、合作关系日益巩固,启动建设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成功引进我市第一家国字号研发机构“数控技术研发中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为我市战危机保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是我市蓄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机遇之年、关键之年、大干之年。抢抓后危机时展先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新兴产业加速成长,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及早实现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的宏伟目标,关键在科技、希望在科技、潜力也在科技。国家、省里对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国家六部委作出了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大决策,并将山东省列为试点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确定大力实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好国家、省最新部署,切实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尽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决定启动实施“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总的要求是: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节能环保等行业和领域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加快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争取到2012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0家,其中产值过5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过10亿元的3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市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高新区升级为部级高新区;新建企业重点实验室2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80家,院士工作站20家,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把握科技经济发展新形势,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促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人才大量增加,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上下功夫。科技长入经济的结合点在企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战场也在企业。我们要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一是大力开展创新型企业创建活动。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在我市确定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内,选择100家经济效益显著、综合创新能力较强、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试点,认真总结和推广试点企业创新发展先进经验,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企业走上以创新谋发展的道路。二是集中实施自主创新引领战略转型重大专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环保和高技术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每年组织实施20个左右高新技术自主创新项目,重点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创建一批创新发展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以此支撑引领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战略转型。三是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行业重点企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大院大所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创新与创业、技术与资本、科研成果与市场有机对接融合,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指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积极打造国家、国际知名品牌。鼓励企业探索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实行成果收益利润分成、量化配股等,调动企业创新创优的积极性。

  二要在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平台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高端人才创新创优的重要依托,也是我们实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立足我市主导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建设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三大平台。在源头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主要是发挥好“两院”的作用,鲁南煤化工研究院要强化与重点企业集团的联合协作,争取在承担、突破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方面有新作为;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要有机整合科技资源,启动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即依托100家高校科研院所,依靠100家科技型企业,举办100场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实施100项重点科技项目,力求尽快发展成为对接大院大所的高端平台、高新项目的孵化基地和区域创新的重要“推手”。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重点是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力争今年再建成3个省级以上技术研究中心,高标准建设好数控研发中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努力推动大院大所的重要公共科技资源面向企业开放共享。在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重点支持各类专业创业服务中心、自主创新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建设,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建设和管理,使之真正成为资源配置、技术转移、创业孵育、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要深化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试点工作,把高新区作为改革和创新的试验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尽快跻身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日趋开放、充满竞争的发展环境,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自主创新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过去数十年间,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地位日趋突出,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政府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随着信息和人才流动的加快,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大,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更为显著。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强,面向未来,各省区都更加重视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科学技术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

  今后15年,是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只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科技先导,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我省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用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15年,我省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针是: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

  合作创新就是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成力量进行攻关;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互动为主线,促进创新体系各要素在全省的有效整合。

  加强转化就是强调科技工作的重点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心要放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上,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重点突破就是在把握当今国内外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后发效应,从我省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全局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进行攻关,力争实现突破。

  引领跨越就是要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依靠科技的优先发展,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社会科技进步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和可持续发展。

  遵照“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指导方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突出政府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加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历史性跨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强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统筹近、中、远期目标,确定科技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加强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确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重心地位,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

  围绕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跨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集中力量,加强集成,持续投入,重点攻关,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加强开放合作,提高创新能力树立开放意识,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合作创新;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技术和人才集聚的形成,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体现以人为本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优化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推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未来15年,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创新型社会,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和科研机构建设得到较大发展,科技基础条件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综合实力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6-2010年):初步建立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公众的科学素质有所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得到较快发展;科技投入明显增长;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共享机制基本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军民两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并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成果转化率、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位次有所提升。

  主要指标:科技投入持续增长,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科普专项经费达到人均0.15元,万人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3.7;建成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8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40个企业技术中心;专利申请量保持15%的年均增长率,专利授权量保持15%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100项左右,其中发明专利占30%左右,科技论文数量年均增长3%,引用率有明显提高;初步实现我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等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机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五”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5%,数量达到4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力争达到190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

  第二阶段(2011-2020年):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人才队伍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形成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基础条件平台;建立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工业、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较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公众科学素质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综合实力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主要指标: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5%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万人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6.0;力争建成10-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5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左右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建成15个左右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产业化”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五”基础上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率,2020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为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方针和实现科技发展目标,科学技术工作将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是我省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要围绕科技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技术集聚和人才集聚及其良好的互动关系,奠定集成创新的基础。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民族药业、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中的应用技术攻关,实现产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强制造业中信息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的集成攻关,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加快煤、磷、铝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多学科攻关,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相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及应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及增值率。

  针对人口健康、公共卫生及安全、环境等领域的科技需求,特别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特色优势农林产品生产及安全、重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技术等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约束问题进行攻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强软科学尤其是管理科学的研究,为科技、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决策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重点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集成和推广,加快用先进技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需求,面向广大农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强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优良新品种的培育和示范推广,注重农业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提高特色农林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技术水平,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烟酒、能源矿产、原材料、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产业,加快先进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再创新,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

  高新技术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应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我省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现有基础,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缩小与国内外的差距,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的转化,支持企业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技术领域、产业领域的交叉集成,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孵化高新技术成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自主创新是未来竞争的关键,科技积累是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围绕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持续投入,增强学科的持续发展,形成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的互动,推进学科优势向产业技术优势的转化,为重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重点学科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增加技术储备,保持重点学科领域的持续发展。

  优化学科布局,加快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平台和团队的建设,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推进“科研-开发-产业化”创新链的形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工作的载体,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新兴产业,科学布局,以资源整合为主,优化配置,强化共享,加快建立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打破现有体制障碍,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运用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共享机制的形成,把建立科技共享平台放到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研机构改革,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设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及转移体系;加快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社会化、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管理,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凝聚和使用科技人才,加强科研人才团队建设;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落实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真正形成有利于合作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氛围。

  开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集成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主要畜禽水产品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强有机、优质、无公害农业产业化组装技术研究,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集成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围绕生态林、商品林和经济林的保护与开发,加强科技攻关;加强工程性缺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切实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开展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加强煤炭资源与环境协调开采技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煤及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加快发变电与送变电先进技术的引进使用及集成,加强生物质能源和风能等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资源优势和已有基础,加强铝、钛、镁、硅等的高纯材料和合金材料、无机超微细材料、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磷、煤、植物等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及应用技术开发,推动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对名烟、名酒重大工艺创新的科技攻关,解决名烟、名酒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提高其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加强特色生态农林产品和特色食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技术研发,为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有效利用药用资源,加强药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开展民族药产品的重大工艺创新及新药研发,推动全省中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加快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积极发展高密度大容量信息存储、新型电子元器件设计制造、新一代数字视频和通讯等技术,提高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

  加强装备制造业中的基础零部件和成套装备设计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全省装备制造业竞争能力。

  加快高新技术在服务业的推广应用,针对服务业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开展优势矿产资源及水资源的勘探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有效利用;加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矿山生态修复、重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环境监测和发展循环经济等相关技术的研发,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强交通工程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开展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运输管理、交通安全保障等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展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新型建筑结构、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应用、节能省地型建筑设计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加强城镇化科学规划,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围绕人口健康、重大疾病及地方病防控、食品安全、气候及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治、煤矿重大突发灾害事故预测预警与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开展研发,解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

  重大专项的具体实施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逐项启动,并根据需求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采用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若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新品种,并加快其规模化制种技术的攻关;加强农、林、草、果等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中低产田良综合技术的研究应用;研发推广节水、节地、节肥等相结合的高效灌溉新技术、新产品;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繁育技术的改进,繁育具有优良性状和品质的猪、牛、羊等主要畜禽品种和特色珍稀水产品种,加快相关配套养殖技术及重大疫病防控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促进畜禽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开展马铃薯、辣椒、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深加工及质量监测技术研究,加强食品污染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保障特色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及安全,提升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竞争力。

  加强煤炭无地质、环境、生态破坏的绿色开采技术研究,开展煤层气赋存、涌出规律及强化抽放技术的引进、集成,提高矿井煤层气抽放率和抽放量;开发生物质能源,对小油桐、芭蕉芋、马铃薯等具有地方优势的生物质能源植物进行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其提取、转化工艺及工业化生产技术研发;围绕原材料生产、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开展高寿命、高比能新型电池制备技术及产品研发。

  重点解决铝、钛、镁、稀土等高性能合金材料的冶炼及成型加工技术,解决镓、铝、钛等金属的提纯技术,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

  重点解决无卤阻燃技术、微孔发泡技术、超微细粉体改性聚合物技术及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研发系列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品。

  以材料的复配协同技术、无铅化技术为突破口,重点研发和制备导电绝缘浆料、特种电池材料、多晶硅等电子功能材料。

  开展酿酒有机原料和优质烟草的育种与栽培、名酒生物发酵和烟叶醇化发酵工艺创新、名优酒香气成分及功能性成分形成机理及作用机理、卷烟烟气和酒糟、烟草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增强名酒、名烟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重视民族药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强药用植物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药用动植物功效成分的筛选、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和药效确证等方面的研发,制定规范的原材料、产品质量标准,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民族药产品。

  加强芯片制造、多芯片多层组件设计制造、低温共烧陶瓷(LTCC)、焊粘接等技术和相关电子材料的研发,开发高频化、微型化、无铅化、低功耗、复合化和多功能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对高密度信息存储、信息存储控制及磁记录系统可靠稳定性等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形成新型存储系列产品。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重点开展智能控制与集成、数字化制造、模块化和网络化设计制造等技术的攻关,加强制造业中的关键材料及其精密制造与加工技术和清洁生产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汽车零部件、油田测控开采装备等基础零部件和成套装备的研发水平及市场竞争力。

  重点开展复杂矿体采矿技术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低品位矿采选冶和矿石伴生有用元素提取的关键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的研发,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量,开展优势资源的地物化遥快速高效勘察及矿床定位预测技术研究,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综合利用率。

  以材料的电渗析法、结晶法等净化精制技术和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制备及应用技术为突破口,重点研发和制备电子级磷酸、磷系阻燃剂、高纯三氯氧磷等精细磷化工产品,推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

  加强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及其改性材料、煤气化羰基合成、煤液化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开发煤化工新产品。

  针对不同喀斯特生态类型区的石漠化,加快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的集成攻关和推广应用,开展生态林草等经营管理技术、商品林草等培育技术的研究,形成生态保护与应用开发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建立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综合监测评价体系,推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经济区的试验示范。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科技自身发展需求,建设研发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学数据、信息与科技文献资料共享平台、公共科技共享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公共科技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科研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药、农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政策调控和资金引导,突破条块分割障碍,对科技条件资源进行重组和系统优化,推动全省科研设施的共建;制定科技条件资源共建、共享的引导和调控政策措施,促进科技设施、科学数据文献、大型科学仪器的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投入,加强考评,增强公益类科研院所面向经济、面向市场的服务能力和意识;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集聚、知识传播和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促进科学知识、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技术、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与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加快和完善农村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农业专家大院等的作用和功能,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建立科技服务“三农”的新体制、新机制;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快建立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和《贵州省科学技术资金投入管理条例》,确保各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各级财政每年安排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项费)占同级财政年度预算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为:省级财政2%以上,州(市、地)级财政1%以上,县(市、区)财政0.5%以上;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减少交叉重复,新增的科技投入集中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按渠道不变的原则,鼓励和要求在现有其它财政投入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成果转化及科技人才团队建设;调整计划体系结构,改革计划管理方式,设立科技重大专项,围绕重点,集中投入、持续投入,增加财政对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集成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科学普及、基层科技工作等方面的投入。

  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导力量;加快建立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降低风险投资机构准入门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贷款担保机制,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进一步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的支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在财政科技投入中划出相应资金,用于促进省内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种科研计划对产学研联合申报的跨学科领域、跨行业、跨区域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和重点支持,促进产业、技术、人才的聚集及互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吸引国内外科技力量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推动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成果转化孵化器等产业、技术、人才集聚和发展载体的建设,搭建资源整合、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

  依托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和科技人员参与贵州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承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加强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著名大学、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等在我省设立科研分支机构或与有关单位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基地。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人才激励、竞争合作的有效机制。围绕我省经济、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计划,加快建设创新人才团队。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和重点科研基地,加快引进、凝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面向基层需求,培养、集聚一大批从事科学普及、成果推广转化的科技工作者;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人员到我省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凝聚和形成一支适应我省科技事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加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竞争和流动的机制及环境,引导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调整科技奖励导向和重点,制定鼓励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技术要素等参与收益和分配的相关政策,维护科技人员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强化政府在科技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明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科技进步的领导职责,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领导干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科技中长期规划目标的实现。

  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加快科技发展和改革中相关政策的研究,注重科技政策和产业、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加快制定和落实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解决政策缺项,推进科技发展及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管理工作,改革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调整计划体系结构,突出重点,减少重复交叉,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诚信、竞争、合作的运行机制;培育、完善、规范科技中介市场,扩大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空间;加强科技评估,建立科学的科技投入评价及考核机制,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1.1内涵正确理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涵、结构,是科学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丰富的内涵、复杂的组成要素,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从内涵上讲,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首先要回答“为谁服务”和“服务什么”2个最基本的问题。“为谁服务”应该是为企业或产业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并且为企业或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科技要素具有不同内涵性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服务。“服务什么”,从狭义的角度看,至少应在“科技情报、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平台”5方面提供服务;从广义角度看,为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全过程支撑服务。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引》指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由科技服务机构、平台和人才等构成,集成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技术投融资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并在流动中促进区域科技创业、企业成长、集群创新、产业良性发展或有序更替。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特色是,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规划设计,提供石油装备产业全过程科技创新服务,在完善石油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向其他产业扩展,最终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于石油装备产业,它涉及产业链、服务链和创新链3个环节,图1为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关系。其中,产业链包括石油装备中勘探、钻井、采油集输和作业等主流装备;服务链包括为企业创新提供科技情报、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科技平台等主要服务内容;创新链包括知识创造、科技创业、企业成长、产业发展和集群创新等,三者交错融合、互相引导、互相促进。

  1.2政府在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在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政府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扮演3种角色:①规划者。要从宏观层面谋划,制订科技体系总体规划,建立导向,同时,全面协调各方参与主体。②参与者。制订实施政策,规划空间布局,给予土地支持和政策倾斜等。③修正者。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观察、评估,修正方向,并适时控制。另外,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1区域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建设的支撑基础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以部级高新区、科技园区、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为支撑规划建设。其中,重点以部级高新区为基础规划建设。以国家高新区和部分城市为重点进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战略提升。这对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是国内唯一一个以区域优势产业——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规划设计的体系,这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东营市是国内最集中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域,2014年,东营市石油装备主要企业发展到8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8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2亿元,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3.东营市先后被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高新司授予“国家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称号,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油田钻采技术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1年,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

  2.2服务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多以区域主导或优势产业集群为基础,围绕主导产业规划。各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产业特色选择建设模式。例如,在中关村,大学和科研机构云集,国际化发展优势明显,它重点规划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国际创新枢纽;苏州市则依托科技金融优势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东营市依托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进行规划设计,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另外,科技服务体系规划要以战略新兴产业为目标,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探索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互动机制和战略。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了现海洋石油装备产业和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行业的发展。

  2.3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载体,而部级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的主要实施者。目前,东营市建有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部级检测中心和4家部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并设立了国家创新驿站东营站点,部级科技服务机构总量在山东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另外,省级科技服务机构是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和骨干,东营市建有1家省级高新区、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6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1明确总体目标,突出区域特色以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总体目标,突出区域特色,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的特殊要求,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是东营市的支柱产业,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支撑点。因此,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规划坚持个性化的设计原则,努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与石油装备产业优势资源、基础条件、产业提升方向相结合,符合区域产业特色。

  3.2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以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为基础,在发展壮大现有创新载体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载体,不断提升现有创新载体的服务能力。同时,要新建一批创新载体,不断完善基础建设条件,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科技服务业态转型,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发。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