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科学技术创新观(合集7篇)

Writer: admin Time:2023-09-02 Browse:178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百事通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技术创新价值取向应在注重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其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应将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纳入评价体系。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发展观的内容。党的十六大之后,新一届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经验,吸取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留下的惨痛教训,立足国情,求真务实,以求科学发展之路。特别是对2003年春夏的“SARS”肆虐的反思,使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SARS”病毒的凶猛和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的无奈,还有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权大于法”的缺憾以及科技协作体制的不顺等等。抗击“SARS”斗争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发展不单单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发展不只是物质文明的累积,还应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样,“以人为本”理念首次载入了党的史册,这标志着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有了一个正确的看法和观点,实质上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实践正确性的主观反映。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便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

  传统技术创新以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受传统经济增长发展观的导向,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把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作为衡量传统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标准。传统技术创新缺失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应在注重经济价值的同时,把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纳入技术创新价值体系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技术创新的价值论研究不仅包括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同时还包括价值的评价。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环境价值评价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价值评价体系。新晨

  技术创新的效益评价必须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必须重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技术创新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甚至不顾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自然生态的平衡。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能否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直接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科技创新的发展决不能已牺牲环境和生态位代价。科学发展观一是强调“以人为本”,二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 [1]。这两个强调是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个新飞跃。党的十将科学发展观写进了,也标志着发展的过程要调整经济增长“一边倒”的模式,而注重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也将在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度契合,并为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为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和具体矛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紧扣时代特征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就要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模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真理观。它给人们指明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的根本地位,指引中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发展的角度实现了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理性审视和批判的超越。

  技术创新的概念从传统的熊彼特的“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层面”的“经济学解释”,再到“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的“技术解释”,都只是单纯的从经济发展和技术应用层面上进行界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技术创新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创新的设计、实施、应用等整个过程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人类生存和生活。因此,技术创新必须进行相应的价值转向,即进行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与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技术创新不同,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是以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的经济增长,最终达到社会生态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这种目标追求在微观层次和具体实施上贴合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所谓技术创新生态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狭义的纯自然的生态学概念,它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出发,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达到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推动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的目的的一种生态社会经济行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发展规律,提出在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避免、减轻、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它是一种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生态化也被人称作生态化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等,它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生态观念,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2]

  技术创新生态化作为技术发展的当代转向,是人们对技术创新的更高层次的期望。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不仅是技术创新观自身发展的历史要求,更是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全新诠释和定向改变,它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既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生态价值,最终目标是协调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核心是实现科技价值的生态重构。把科技发展定位为“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目的除了在于满足人类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最终目标是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模式实现转型,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4]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需要在理论上得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样才能克服传统技术创新观的“见物不见人”的缺陷,真正使技术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科学发展观为技术创新生态化提供了准确的理论界定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技术创新由传统模式转向生态化模式的根本保证。而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价值转向又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中明确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但要从内涵上理解“以人为本”,就要和“人类中心主义”区分开来。从古希腊开始,人的主体性观念就已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几经变化,先后出现了空间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基督教神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被“异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任而凌驾于自然之上,并且开始对自然界进行大规模的索取和疯狂的掠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5] 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非常贴合 “生态人”的概念。“生态人”与“经济人”是相对应的,是指具备生态意识,并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能够做到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约束个人与集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观。它是以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为导向,追求自然、社会、环境、生态的和谐,最终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生态人”的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技术创新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满足人的实际需要,也能充分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人类的生存无时无刻不在向自然界索取物质需要,但同时我们要承担保护自然的义务。历史上,人类有无数次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坏远远超出自然界的生产生命的能力。如果我们再不采取保护自然的措施,我们就将无法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并不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保护自然,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的目的和自然自身的目的出发,自觉地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

  技术创新生态化改变了传统的技术创新中经济增长的唯一目标,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和应用过程中,更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成果。通过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不仅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点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观点是十分贴合的。在技术创新生态化过程中,不仅仅单纯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同时注重发挥让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整体性作用的发挥和地位的显现。注重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挖掘人的潜能,最终达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技术创新生态化也最终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健康水平得到发展,从而得到人类社会的向前进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手段和途径,生态化的技术创新转向必定能够在致力于人的生态化的过程中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正常运转的生态系统,其能量流和物质流总是自动趋于平衡。即自然界的“自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对外来冲击的耐受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生态阈限”,这个阈限一旦被外部因素超越了,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组织能力,出现生态失衡,进而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就会因此而被破坏并产生不良甚至恶性链式反应,导致整个生态系统逐渐崩溃,最终带来毁灭性灾难。例如,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利用程度的加剧,由此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越来越多,城市雾霾,地下水的污染,极端天气等问题接踵而来,再如航天技术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与生存空间,但同时也给太空带来了不计其数的太空垃圾,给地球造成灾难性的潜在危险。还有基因技术,它开创了现代医学研究的新纪元,但它对于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削弱其负面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全面和协调发展,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就尤为重要。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报告中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彰显了我党执政的新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人类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打到契合点,将技术创新放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去探讨,必然要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找到技术创新创造生态价值的可能性和生态化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人类需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关系。“聚宝盆”和“垃圾场”的观念是传统技术创新中对大自然的界定,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就是要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当代的技术创新在考虑到人类发展的同时,必须还要具有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基本理论和思想观念。如何达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这就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在发展中的一个题中要义。

  传统的技术创新在带来的往往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我们相信未来后代将要继续存在,他们也会有我们现在可理解的和可预计的重要的利益。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权利赋予未来后代。因此,关心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平等地考虑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需要和社会需要,就是我们对未来后代的责任。在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上,当代人与未来人存在生态道德关系。当代人需要克服急功近利不顾自然环境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需要从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考虑当前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和分配,即要处处考虑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同步提高,达到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协同进化。技术创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同样需要创新,它要求对传统技术创新观作根本性的变革,也即要求实施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因此,我们说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加速了技术创新的生态化的进程。

  技术创新生态化“双赢”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技术创新生态化为可持续发展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的发展效益三者合一的综合整体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量。技术创新生态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技术创新生态化作为一种包括科技、生产、商业、组织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它贯穿于从研究开发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它能从各处环节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在技术环节上。

  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可见,党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党的十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并把建设生态文明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一,那么发展生态生产力和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本质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只重视物质生产力,而忽视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超出了其生产生命的极限,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必须把两者之间的矛盾用一种新的生产力来化解,那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是人类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界生产生命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谐统一。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与生态生产力在内涵上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生态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两者理念上都坚持以人为本,目标上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者的特点都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6]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不断交织融合的时代,技术创新正已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并且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国际商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阐释突出了技术的力量,并把技术创新定位于改善环境状况和达到环境标准的手段,认为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正确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把握,正确的技术创新进化的规律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人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实现。而技术创新生态化也就成为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题中要义,并成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文本”。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而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逐渐进入了如今的生态文明。但是,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已经在人们的技术应用过程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这就需要在技术创新生态化过程中打破这种“固态”,用全新的生态理念去引领我们的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就是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完善为“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态观念。这也是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核心理念。

  从哲学意义上看,技术创新生态化贴合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几个世纪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经历了“听从天意”的神话自然观阶段;“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阶段;“万物平等”的“自然中心主义”阶段。可以说,以上的三个阶段都在一定程度上都把人类和自然界割裂开来,站在对立的立场上进行分析。马克思在展望社会的物质生产时曾指出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7]。技术创新生态化要求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技术创新生态化提倡“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要求人们改变“人类至上”的观念,强调“生态至上”和生态平衡,即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与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高度统一的,人类史自然界的一部分,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协同进化。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这是一种人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 [8]

  生态经济学强调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自然界承受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能力却是有限的。因此技术创新必须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科学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新的生产方式在不断产生。目前,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就在本质上需要技术创新实现生态化的转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全面的绿色、节约、创新、循环、平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互动和谐、共生共赢,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协同进化。 [9]这就要求当前社会发展彻底改变“高能耗、高消费、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现方式和路径是很多的,归结起来,主要有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具体形式。 [10]技术创新生态化将为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价值准则:首先,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中将现代生态学和环境哲学等思想引入进来,提出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核心,把是否有利于维护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科技创新的根本尺度。使技术创新的应用尽可能的满足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尽量减少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的负价值。其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当代的全球性问题中,资源要素日益加剧。罗马俱乐部曾预言,“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继续下去 话,地球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百年内发生”。面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过高的矛盾,只能走生态化的技术创新路线,即按照生态生产力的选择,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发展绿色经济,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可替代环保材料,在设计、生产、消费、回收等方面都做到低碳发展。再次,防止环境污染,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不仅在宏观上把握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生存方式,强调用绿色科技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确保其健康循环。在发展过程中实施绿色设计,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防止生态破坏。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是世界的永恒主题。技术创新生态化就是为人类社会的更美好的生活蓝图提供技术保障。最低程度地对资源环境产生消耗和破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低碳、环保产品的需求以及对绿色、安全环境的期盼,最终实现科技、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力量,是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并科学发展的先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主体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技术创新生态化相结合,加强技术创新生态化能力建设,加快技术创新生态化人才培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活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但目前进行“生态经济”模式的发展仍不是一种普遍自觉的社会行为,需要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消费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育和推动。

  技术创新生态化要求技术创新朝着生态化方向开展,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和和谐发展。首先,这就要求技术创新主体和公众树立科技伦理观和科学发展观,以指导其技术创新实践。而要实现这一点,媒体舆论、科普宣传、讲座展览等形式外部政策支持是必须的。不仅能宣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转型方向,也可以向人们展示人类发展进化历史、自然生态运行机理、科技的“潘多拉”现象、全球化问题等知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民众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把握。其次,要不断建立健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尝试建立强制性淘汰制度,坚决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和绿色生产,推动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同时引导人们理性化的消费行为,鼓励和引导人们优先使用和购买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倡导低碳消费、文明消费、绿色消费。再次,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生态化产学研服务体系可以由政府牵头,提供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构建技术创新的孵化平台,弥补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信息相对封闭、设备水平不高等缺点,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进行联合,实现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整合相关技术优势,做到优势互补,最终保证整个创新集群(生态系统)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生态化最优。

  [2]刘琪.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2.

  [4]张保伟.论生态文化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J].科学管理研究,2012 (1) :201-204.

  [5]王学荣.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 (4) :101-105.

  [6]王学荣.“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立体透视的几个角度[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6).

  [7] 易显飞,李兆友.后现代主义生态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价值转向[J].东北大学学报,2005(6):395-398.

  [8]史运伟.生态生产力与科技生态化转向[D].赣州: 江西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4.

  [9]傅晓华, 易果平. 论“两型”与“新型”的内在统一[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5) : 156 - 159.

  [10]湖南两型研究院.两型社会干部读本[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11]易显飞,廖小平,张昊天.“绿色湖南”的实现与两型化科技创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9): 89-92.

  [12]唐占忠. 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取向[J]. 科技创业月刊,2006(1):31-32.

  企业要发展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技术创新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可见,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占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非常显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据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4530家企业,有70.7%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34.4%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占技术创新总支出的73.4%,用于购买技术的费用仅占9.3%。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在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短缺和市场信息不足。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较显薄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创新是国家强盛和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振兴之本,从应对经济危机的成功经验案例便可见一斑。所以要高度重视,真正认识到“创新是灵魂”。目前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内在动力,影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主要原因:一是资金投入少,企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多数企业由于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二是项目安排往往按照国内一些名企和国外的经验及做法,对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重大问题关注不够。三是主攻方向习惯于跟踪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思路,选择人家做过的成功项目,穿新鞋走老路。

  2.高新技术应用不够,成果转化效率较低。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成果转化,占有市场。联想总裁柳传志说:“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技术变成钱,钱变成技术,技术再变成更多钱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市场运行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高新技术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够,有些企业重生产轻科研,重挖潜轻创新,重营销轻技改。有些企业仍固守在传统工艺、方法、技术和产品上,未能及时选择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从传统产业中突围,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的新产品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从设计、研制、试验、投产、推广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即使试验成功了,等到产品出炉的时候,恐怕为时过境迁了。所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使其在短时间发挥最大效益显得尤其重要。

  3.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缺乏,基础管理运行不够完善。多数企业因科技创新缺乏激励机制,以致创新能力不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如管理决策层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不思进取,可导致技术创新的障碍。有的企业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导向上,存在诸多问题。如部门、地方之间相互分割,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科技政策与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消费政策、贸易政策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等。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些企业的管理还未完全实现网络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的经济理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实践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是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的明确要求。

  在新形势下,只有把技术创新与时代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做到科学发展,真正发挥其作用。不能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要搞清楚创新的目的,有的放矢,把握方向。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重要性,重视“绿色技术创新”, 把绿色技术创新提到日程上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绿色技术创新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和节约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者产品的总称,绿色技术创新是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产物。

  1.优化外部政策环境。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2.健全内部创新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动力。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

  3.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使企业技术创新在实践中快速反应,高效运行。充分发挥高速传网络、数据基础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共享,适应各种需求。

  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高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技术转型进程,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竞争力都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所以企业要高度重视技术和技术创新。中铁正是靠这个法宝变危为机,逆势提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实际技术创新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人才战略,努力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身创新实践中去。利用各类培训基地,加强对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各类人才以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人员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当前,各级工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上来,把组织实施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作为工会的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工人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实践者,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力量源泉是广大职工群众。广大职工群众不仅在自己的劳动和工作岗位上努力完成生产任务,而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客观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对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当前。工会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的科学技术素质,引导职工钻研本职业务,提高岗位技能。改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劳动者,这既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职工迎接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和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和培养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的关键。

  技术创新一般是指将各种生产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等)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并把新的组合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去,以便获得新的价值和利益。技术创新不是某一种单项的技术或工艺的发明。而是包括开发新产品,利用新的生产方法。开发新市场,形成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包括技术本身的创新、经济过程的创新、组织管理的创新、企业文化观念的创新等。

  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是:以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方向,以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为主体,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作为主攻方向,把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和促进企业扭亏增盈作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组织广大职工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开展各种群众性的经济技术活动。并以此为龙头,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掀起一个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热潮,充分展示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量。

  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要突出群众性特色,重在调动广大职工的内在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各项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要突出创新,通过不断创新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努力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职工素质,造就一支知识型职工队伍。要坚持实行技术工人、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三结合”,逐步形成激励广大职工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创新技术的机制。

  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要坚持立足基层、企业需要、职工欢迎的原则,注重实效。要着重在影响企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上立项,做到与企业在目标上同向、决策上同步、措施上一致,形成合力,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在提高企业科技素质、加强企业管理、搞好安全生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大胆创新,不断拓宽工作领域。丰富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的内容,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坚持下去。

  第一,引导教育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树立经济技术创新意识。我国已经进入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阶段。发展以高科技产品为中心的现代化工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意识。用新观念促进新发展。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及经济技术创新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认识依靠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树立知识是资本、人才是财富、科技是生命的新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经济技术创新意识。

  第二,强化岗位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知识型工人队伍。要进一步加大岗位技能培训和新技术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培训阵地,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样化的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岗位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要务求实效。鼓励职工立足本职,自学成才。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发挥劳动模范的专业技能优势,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在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要特别重视发挥各类劳动模范的专业技能优势,开展交流经验、技术攻关、业务咨询、名师传艺等活动。帮助企业培养高新技术工人,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第四,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的作用。职工技协队伍是工会在科技战线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企业经济技术创新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的作用。职工技协要继续坚持岗位练兵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相结合,技术比武同技术攻关相结合,技术培训同推广先进操作法相结合,传授专长特技同名师带高徒相结合等职工欢迎的活动形式,为企业高新技术工种、关键岗位培养有竞争力的技术骨干:要充分发挥技术工人、能工巧匠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骨干作用,为企业经济技术创新解决难题。

  第五,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要与促进企业效益提升结合起来。要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特别是亏损企业职工,树立信心,以主人翁的姿态,在企业调整结构、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多做贡献。积极组织广大职工为企业出点子、想办法。坚持开展“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赛降低成本:比加快新产品开发,赛科技成果转化率;比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赛产品附加值;比增加技术储备,赛产品品牌的“四比四赛”活动。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不断创新劳动竞赛、深化合理化建议活动从而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科技进步和提高职工素质,使每个职工、每个班组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都有一个奋斗目标。要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企业扭亏脱困,力争达到企业增效益,职工增收入的目的。

  第六,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全国总工会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各级工会必须加强领导,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按照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结合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计划,做到有目标、有措施、可操作、见成效。要争取党政的支持,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立检查评估、评比表彰制度。每年的总结评比要与评选先进相结合,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表现突出的可优先评为劳动模范。各单位可根据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所创经济效益情况,开设多种奖励渠道,激发广大职工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大力宣传。形成声势。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橱窗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为广大职工树立起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在职工中掀起一个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人人争做知识型职工的热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和建设现代精神文明重要的基石。世界新一轮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和培养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的关键。

  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应是:以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方向,以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为主体,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作为主攻方向,把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和促进企业扭亏增盈作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组织广大职工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开展各种群众性的经济技术活动。并以此为龙头,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掀起一个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热潮,充分展示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和伟大的创造力。

  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重在突出群众性特色,调动广大职工的内在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各项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在实施过程中突出创新,通过不断创新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努力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职工素质,造就一支知识型职工队伍。坚持实行技术工人、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三结合”,逐步形成激励广大职工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创新技术的机制。

  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要以立足基层、企业需要、职工欢迎为原则,注重实效。要着重在影响企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上立项,做到与企业在目标上同向,决策上同步,措施上一致,形成合力,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在提高企业科技素质、加强企业管理、搞好安全生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原则,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大胆创新,不断拓宽工作领域,丰富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的内容,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并坚持下去。

  第一,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树立经济技术创新意识。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经济技术创新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认识依靠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树立知识是资本、人才是财富、科技是生命的新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经济技术创新意识。

  第二,要强化岗位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知识型工人队伍。要进一步加大岗位技能培训和新技术培训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培训阵地,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样化的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岗位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要务求实效。同时还要鼓励职工立足本职,自学成才。每个企业都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发挥劳动模范的专业技能优势,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在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要特别重视发挥各类劳动模范的专业技能优势,开展经验交流、技术攻关、业务咨询、名师传艺等活动,帮助企业培养高新技术工人,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第四,发挥职工技协在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的作用。职工技协队伍是工会在科技战线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企业经济技术创新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中的作用。职工技协要继续坚持岗位练兵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相结合,技术比武同技术攻关相结合,技术培训同推广先进操作法相结合,传授专长特技同名师带高徒相结合等深受职工欢迎的活动形式,为企业高新技术工种、关键岗位培养有竞争力的技术骨干;要充分发挥技术工人、能工巧匠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骨干作用,为企业经济技术创新解决难题。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技术的创新,往往能推动科学的快速发展。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新观察技术,推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人们通常直接运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皮肤)等感觉器官观察世界。但人类的感觉功能是有局限的,人的感官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更多的未知世界需要不断的创新观察技术去感知。

  有些现象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为了将现象直接的展现出来,教师通常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借助媒介达到将不可视的现象可视化的目的。

  气体观察方面:如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红旗、烟雾、尘土、小纸片等可视的物体将空气的流动变化展现出来。再如,空气的热胀冷缩,通常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观察:在烧瓶上塞紧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塞子,导管内滴一滴水,然后用手捂住烧瓶,这样就可以借助观察导管内水的移动变化来推测烧瓶内空气热胀冷缩的变化。声波的实质是物体振动的传播,而声波在空气中的观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竖放大鼓,在离大鼓的另一面大约距离40厘米的地方悬挂一排平行鼓面的细纸条,当敲击大鼓时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就可以观察到纸条随之振动。从而证明当鼓面振动的时候,会带动邻近鼓面的空气振动,通过振动的传播,又使得纸条发生振动。

  液体观察方面:水是怎样流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适量的树叶、锯末等轻小的物体放入水中,借助对这种轻小物体的观察来推测水的流动变化。在科学课中,水的对流现象通常借助锯末观察。

  物质的溶解方面:如盐在水中是怎样逐步溶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来类比推理盐的溶解过程。

  光的观察方面: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在课堂中如何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呢?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激光笔照射在黑板上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红点,教师可以借助一个装满烟雾的透明瓶子,让激光通过这个瓶子,学生就会看到一段直的红光。

  有的物体(或现象)用感官是不能(或不易)仔细观察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红外线和紫外线年,威廉赫胥尔正是利用棱镜和温度计对太阳光谱做了实验,发现了红外线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利用含有溴化银的照相底片发现在日光光谱的紫端外侧一段能够使底片感光,从而发现了紫外线、“改变”观察对象的大小

  有的观察对象太小了,或太大了,都不适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工具,使之能观察到一个合适大小的“像”。例如,利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很多细部特征,望远镜也可以使远处的物体放大,而更小的细菌则需要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再如,地球是球体,现在已经是人类的共识,但认识到这一点,人类花了漫长的时间,寻找了很多的证据来证明。造成认识到地球是球体需要漫长时间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物体,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地球上看到她的全貌。随着观察技术的创新,假如采用杨利伟在环地球轨道上对地球拍摄的照片或录象(我们观察到了一个“缩小”的地球)观察,就能直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有的现象变化速度太快或太慢,也不适宜学生观察。例如在《声音的变化》一课中,为了比较粗弦振动快,还是细弦振动快,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目的是研究音高的高低和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但是弦振动的太快了,肉眼很难进行客观比较,学生也很难形成共识。这时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假如我们能采用高速摄象机将粗弦和细弦的振动同时拍摄下来,然后放慢若干倍数观察,就能清楚的比较出它们的振动速度的快慢。

  再如,花儿的开放速度一般是很慢的,要想在课中观察一朵花真实的开放过程是不可能的。但是借助摄象机,就成为了现实。我们只要将一朵花采用慢速拍摄,快速播放的办法,就能清晰的观察到花开放的过程了。

  鼓面的振动用肉眼不易观察,假如在鼓面上放置米、沙子等一些细小的物体,就能将这一现象放大;同样的,音叉的振动用肉眼也不易仔细观察,假如将振动的音叉头部部分的放入水中,就能观察到溅起的水花和荡起的波纹。在观察固体振动实验中,通常还可以借助一杯水,通过观察平静水面的变化来发现物体振动的变化。

  在科学课中,教师要使学生内化并形成遇到类似观察难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观察技术的不断创新。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揭开一个未知的世界,这种全新的领域开拓,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作用是很大的。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技术的创新,往往能推动科学的快速发展。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新观察技术,推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人们通常直接运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皮肤)等感觉器官观察世界。但人类的感觉功能是有局限的,人的感官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更多的未知世界需要不断的创新观察技术去感知。

  有些现象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为了将现象直接的展现出来,教师通常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借助媒介达到将不可视的现象可视化的目的。

  气体观察方面:如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红旗、烟雾、尘土、小纸片等可视的物体将空气的流动变化展现出来。再如,空气的热胀冷缩,通常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观察:在烧瓶上塞紧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塞子,导管内滴一滴水,然后用手捂住烧瓶,这样就可以借助观察导管内水的移动变化来推测烧瓶内空气热胀冷缩的变化。声波的实质是物体振动的传播,而声波在空气中的观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竖放大鼓,在离大鼓的另一面大约距离40厘米的地方悬挂一排平行鼓面的细纸条,当敲击大鼓时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就可以观察到纸条随之振动。从而证明当鼓面振动的时候,会带动邻近鼓面的空气振动,通过振动的传播,又使得纸条发生振动。

  液体观察方面:水是怎样流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适量的树叶、锯末等轻小的物体放入水中,借助对这种轻小物体的观察来推测水的流动变化。在科学课中,水的对流现象通常借助锯末观察。

  物质的溶解方面:如盐在水中是怎样逐步溶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来类比推理盐的溶解过程。

  光的观察方面: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在课堂中如何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呢?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激光笔照射在黑板上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红点,教师可以借助一个装满烟雾的透明瓶子,让激光通过这个瓶子,学生就会看到一段直的红光。

  有的物体(或现象)用感官是不能(或不易)仔细观察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红外线和紫外线年,威廉赫胥尔正是利用棱镜和温度计对太阳光谱做了实验,发现了红外线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利用含有溴化银的照相底片发现在日光光谱的紫端外侧一段能够使底片感光,从而发现了紫外线、“改变”观察对象的大小

  有的观察对象太小了,或太大了,都不适宜观察论文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工具,使之能观察到一个合适大小的“像”。例如,利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很多细部特征,望远镜也可以使远处的物体放大,而更小的细菌则需要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再如,地球是球体,现在已经是人类的共识,但认识到这一点,人类花了漫长的时间,寻找了很多的证据来证明。造成认识到地球是球体需要漫长时间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物体,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地球上看到她的全貌。随着观察技术的创新,假如采用杨利伟在环地球轨道上对地球拍摄的照片或录象(我们观察到了一个“缩小”的地球)观察,就能直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有的现象变化速度太快或太慢,也不适宜学生观察。例如在《声音的变化》一课中,为了比较粗弦振动快,还是细弦振动快,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目的是研究音高的高低和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但是弦振动的太快了,肉眼很难进行客观比较,学生也很难形成共识。这时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假如我们能采用高速摄象机将粗弦和细弦的振动同时拍摄下来,然后放慢若干倍数观察,就能清楚的比较出它们的振动速度的快慢。

  再如,花儿的开放速度一般是很慢的,要想在课中观察一朵花真实的开放过程是不可能的。但是借助摄象机,就成为了现实。我们只要将一朵花采用慢速拍摄,快速播放的办法,就能清晰的观察到花开放的过程了。

  鼓面的振动用肉眼不易观察,假如在鼓面上放置米、沙子等一些细小的物体,就能将这一现象放大;同样的,音叉的振动用肉眼也不易仔细观察,假如将振动的音叉头部部分的放入水中,就能观察到溅起的水花和荡起的波纹。在观察固体振动实验中,通常还可以借助一杯水,通过观察平静水面的变化来发现物体振动的变化。

  在科学课中,教师要使学生内化并形成遇到类似观察难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观察技术的不断创新。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揭开一个未知的世界,这种全新的领域开拓,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作用是很大的。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